杨晓童
(大庆市东湖水源工程管理处,黑龙江 大庆 163311)
大庆市农村内涝灾害成因及其治理建议
杨晓童
(大庆市东湖水源工程管理处,黑龙江 大庆 163311)
摘要: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市区地理位置N45°46′~46°55′,E124°19′~125°12′,总面积21 219 km2,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也是黑龙江省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科研、教育及医疗中心,是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大庆市入夏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连续降雨天气,由于农村内部排水出路不畅、事前准备不足等原因,造成了多处农田受涝,部分农作物减产、绝产,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也扰乱了广大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文章对大庆市受涝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治涝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庆市;涝区成因;骨干排水河道;最终承泄区;应急措施;排涝规划
1大庆市涝区概况
据初步统计,大庆市共有大小涝区36处,涝区总面积37 万 hm2,基本上占据了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其中面积在4 万 hm2以上的大型涝区2处,中型涝区5处,小型涝区29处,涝区主要分布在4个县和大同区[1],与水田及旱田灌区相伴而生,大庆市涝区统计见表1。
表1 大庆市涝区统计表
2大庆市内涝灾害成原分析
大庆市范围内的骨干排水河道已经形成,最终均以嫩江和松花江作为最终承泄区。其中乌裕尔河、双阳河洪水、林甸西部、杜蒙大部区间降水和上游来水进入连环湖滞蓄后由太和闸排入嫩江;市区和主力油田以及明青坡水、肇源西部降水经三大排干(黎明河、中央排干、西排干)先后汇入滞洪区最后由库里泡下游安肇新河经古恰闸泄入松花江;肇州区内降水及上游昌五台地坡水合并肇源县东部部分区域降水汇入牛毛沟后由望海闸排入松花江;肇源沿江地带地势低洼靠排涝泵站排水。
现在看骨干河道运行一直良好,并且经受住了98′大水的考验。但近年来的连续降雨还是造成了严重的灾情,主要在于排水系统不成体系,相互之间不连通,排水进入不了承泄区内,特别是支线以下排涝工程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2.1.1工程老化失修
全市排涝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80—90年代,经长时间风吹雨淋,冻融剥蚀,渠系堤坝沉陷塌坡、走样变形,渠系建筑物闸、桥、涵遭到破坏,不仅不能过水,反而阻水,整个田间排水工程功能损失殆尽,没有排水出路,致使大面积农田受淹。
2.1.2设计标准偏低
以前建设的排水工程采用的是农田排水标准,按5 a一遇降水标准计算雨量,工程设计标准是一日降雨三日排出,和今年的降水相比,规模不够、标准偏低。
2.1.3工程管理不善
由于乡镇没有专职的水利职能机构和人员,农田渠系工程管护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受“重建轻管”的长期影响,建、管、用脱节,责、权、利分家,导致排涝工程老化失修。
2.1.4资金投入不足
多年以来大庆市没有发生大的涝情,农田设施建设偏重于抗旱,原有的易涝地块很多被改造成了水田和旱田,隐蔽了涝灾隐患。近20年来,基本上没有新建除涝工程和配套设施,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工程不能进行正常的改造和维修,是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
2.1.5缺少统一规划
最初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修建,是因局部有灌溉、排水的需求,常常是因为抗旱而灌溉,因为受涝而排水,没有形成灌排结合的统一体系,缺乏统一规划,没有统筹考虑流域、区域的远景需要,致使工程点多、面广、线长、功能单一,给管理和运行造成不少问题。
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2.2.1违法围垦现象严重
近年来,粮食价格稳定上升,农民种地收入可观,从而造成农民惜地、抢地现象严重。有些群众为了用地方便和增加收入,擅自将排水沟整平,开荒种地,人为造成排水沟堵塞,甚至瘫痪。
河道滩涂围垦同样严重,一些乡村为了增产增收,擅自将松嫩两江行洪区内的大片土地对外承包,承包户违法开垦了大片农田,这些土地承包期限都很长,大片作物密密麻麻,壅高了外江水位,承泄区水位升高,容易造成顶托现象,致使内部排水不畅。
2.2.2交通和油田设施建设造成较大影响
由于公路建设时往往填高路面,为数不多的排水涵洞或桥孔不能满足排涝要求,路通了,沟断了,有的甚至半截路、半截沟,相互之间不连通,致使原有的排水体系遭到破坏,许多原先并不涝的地区稍有降雨就发生灾害。油田设施建设施工时,只是考虑征地费用,将补偿付给乡村,当地百姓又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基础设施建设,毁坏道路、排水沟、过路涵管等水利设施。
2.2.3违法设障现象突出
现在全市滞洪区都没有征地,水务部门只有工程管理权限,水面仍是执行地域管辖。当地群众和基层部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滞洪区水面搞养殖,承包给个人经营创收,特别是牛毛沟泄洪区内,层层设障,渔网密布。承包户只考虑个人得失,不仅不放水,还要想法多蓄水,扩大养殖规模,致使连南引水—牛毛沟—望海闸这条主要排洪出路基本瘫痪,肇州及昌五台地坡水囤蓄在肇源境内,造成很大灾情。
3从排涝过程看,准备不充分
近年来的降水较以往有很大不同,以往大庆市一般都在7月中旬以后开始集中降雨,现在提前半个月。
连续降雨,而且持续时间往往超过半个月,以前很少见。
3.3雨量强度大
连续的暴雨及大暴雨,强度之大属历史罕见。由于这些特点,很多部门和群众准备不足。突发涝情,疲于应付。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3.3.1指挥调度不顺畅
尽管制定了防汛抢险预案,但是个别县区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面对突然来袭的暴雨,只能采取“水来土囤”的应付办法,哪有险情就冲向哪,没有统一调度。各乡镇和老百姓只求保住自己的地盘、自家的地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地邻之间、相邻之间产生很多矛盾,造成上访等突出的社会问题。
3.3.2物资准备不充分
个别县区防汛抢险物资准备很少,而且质量很差,不是缺水泵,就是缺柴油,要不就是没有发电机,很多排水泵站都还没有检修,排水管都得现买。很多地方习惯于向上伸手,以为是天灾,上级肯定会管,多要一点多得一点,自身没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经常贻误减灾时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3.3.3统筹配合不协调
受现有体制的影响,很多地方顾及地方利益,缺少大局观,不考虑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只要自己不挨淹,能放多大放多大。杜蒙抱怨林甸,肇源抱怨肇州,上下游缺少统一调度,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削弱了集体抗灾的效果。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现在农民对土地异常重视,临时修建排水渠道,经过没有受灾的地方,群众担心没有补偿,常常会阻挠拦截排水或者是挖排水沟,应急措施往往不能发挥作用。林甸四季青、萨区春雷牧场以及肇源的很多地方都存在这个问题。
4内涝治理建议
每年6月份以后就进入主汛期,连续集中降雨的可能性还很大,切不可掉以轻心,要集中力量,未雨绸缪,按照“统一指挥、完善预案、落实责任、排查隐患、科学调度、随时抢险”的原则,积极做好排内涝、防大汛的各项准备工作。
主要包括5个方面:抓紧时间清障、抢修排水设施、加强物资储备供应、尽快编制完善排涝预案和强化防汛责任制度。
立即对松嫩两江和各大滞洪区开展集中清障行动,特别是牛毛沟要尽快打通排水出路。在外江水位还未达到警戒水位时,泄水闸(望海闸、古恰闸和太合闸)应该全部提起,使内部积水尽快入江。
4.1.2抢修排水设施
各级防办和各乡镇要有计划的组织、发动力量抓紧对排水渠系进行抢修,各个排水泵站要保证能全天候运行,尽快疏通桥梁、涵洞、闸门等过水建筑物,修复不了的,采取临时措施也要保证通水。
4.1.3加强物资储备供应
各级防办应根据定额标准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资,配备必要的排涝机具、设备。排涝任务相对较重的县、区要积极争取省防办的支持。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电力、油料、运输机械等物资供应,保证防洪排涝工作顺利进行。
4.1.4尽快编制完善排涝预案
各县区防办要抓紧编制低洼易涝农田排涝预案,增强排涝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确保农田一旦出现内涝能迅速排除。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的防洪预案,确保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Evaluation of the PPP project investment of urban underground pipe gallery---On the OWA-fuzzy gray clustering evaluation method
4.1.5强化防汛责任制度
要将农田排涝和城市防洪结合起来落实防汛责任制,按照防汛预案分区包片安排行政领导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抢险责任人。要严格落实值班和巡查制度,严密监测雨情、水情、汛情,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
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
4.2.1制定全市统一排涝规划
全市上下要统一行动,由市水务局组织编制全市农田排涝规划,各县区根据总体规划各自编制实施方案。排涝规划要严格按照前期工作管理办法执行,号召群众参与,组织社会评审,确保发挥作用。
4.2.2加大除涝工程建设力度
现在看大庆市的除涝工程历史欠账很多,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全市共有大小涝区36处,涝区占地面积555万亩,按每亩除涝工程投资在500元左右计算,全市涝区治理工程投资估算为28亿元。
4.2.3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今后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灌为主向灌排并重转变。建设“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灌排体系。渠、沟、田、林、路紧密结合,抗旱、除涝、防风、排碱进行综合治理,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排涝标准应≥10 a一遇。
4.2.4做好前期立项准备工作
抓住黑龙江省作为农业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的机遇,及时做好涝区治理的前期工作,按照灌排结合的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项目向上争取继资金,为灾后水利建设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提供依据。
4.2.5强化农村水利工程管理
现在国家和省里已经下发文件,要求建立健全水利集成服务体系,恢复水利站,而且各村要配备水管员,我们要利用这一契机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强化对灌溉、排水等水利工程和设施的管理和养护。
4.2.6号召农民参与工程保护
农村水利工程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农业和农村,主体是农民,所以要强化农民的水利意识,“多种一点地,引来一片灾”的现实教训告诫农民不要贪图眼前利益,毁坏工程设施,要自觉的去维护水利设施,确保涝灾时发挥应有的作用。事实告诉我们,无论什么工程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好,才能发挥更大的长久效益。
参考文献:
[1]高绪艳.大庆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作者简介]杨晓童(1989-),女,内蒙古赤峰人,助理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5-06-15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7596(2015)08-0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