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木娟
临床氟喹诺酮类药的药理分析
陈木娟
氟喹诺酮类药是喹诺酮和氟原子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喹诺酮类药,是杀菌剂或者说是一种抗菌药,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DNA螺旋酶作用,阻碍静止期和生长繁殖期细菌的DNA复制。增加了氟原子的喹诺酮也增加了脂溶性和对组织细胞的穿透力,所以吸收特别好,其组织浓度高,延长了半衰期,增加了抗菌谱和杀菌效果。具有很强的抗菌后效应,即使血药浓度已降低到极低水平,仍然会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本次研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进行分析。
氟喹诺酮类药;药理效果;不良反应
现在抗生素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多的耐药菌,严重影响患者的病症治疗效果。氟喹诺酮是新一代的广谱抗菌药,现在对氟喹诺酮药物进行药理分析,发现其抗菌作用十分明显,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几种氟喹诺酮药物有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氟罗沙星等[1]。氟喹诺酮是一种人工合成抗菌药,是一种造福于人类的新型抗感染药物,氟喹诺酮类的抗菌谱非常广,而且抗菌活性比较强、口服吸收良好与其他的抗菌药之间没有交叉耐药的情况。
1.1构效分析 氟喹诺酮类药物属于第三类喹诺酮类药物,因为在喹诺酮萘啶环上加一个氟原子,所以命名为氟喹诺酮类。和第一代、第二代比较,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在结构上母环既增加了1个羧基还引进了氟原子,这增加了药物对细菌的通透性以及结合能力。从而扩大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谱,对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革兰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但是据有关报道[2],第三代氟喹诺酮药物的主要代表药物有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以及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环丙沙星的抗菌效果最强,司帕沙星是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其是对革兰阳性菌的杀菌效果最为显著。
1.2抗菌机制以及活性 氟喹诺酮药物的杀菌机制为抑制脱氧核糖核酸旋转酶的活性,使得细胞不能正常分裂,从而杀灭菌种。对于该酶的作用主要在三个方面,①抑制脱氧核糖核酸(DNA)回旋酶,通过抑制DNA拓朴异构酶Ⅱ,阻止细菌信便核糖核酸(mRNA)以及蛋白质的合成,使得细菌的CDA不能进行复制,细菌的双股DNA形成螺旋状的过程阻断,染色体受到不可逆的损害,使得细菌细胞不再进行分裂。②氟喹诺酮药物可以改变细胞壁糖肽的构成,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组成,氟喹诺酮药物可以降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成分,导致细菌裂解。③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导细菌的DNA错误复制,导致细菌的基因突变以及导致细菌死亡。
1.3耐药机制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易产生耐药性以及交叉耐药性。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机制是选择性抑制细菌的酶的作用,干扰细菌DNA的复制导致细胞无法传代。细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和药物的抗菌靶点具有直接的相关性,细菌的染色体介导耐药,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域的基因突变是细菌对该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质粒的基因以及主动外排作用都是产生耐药的因素。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细菌耐药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耐药率上升特别快。对药物使用的指征要明确,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明确抗生素使用和细菌耐药的关系。
2.1药物的分布 大多氟喹诺酮类药物口服吸收良好,血药浓度在给药后1~2 h内达到顶峰,而且生物利用度也比较高。但是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除外。药物和血浆中的蛋白融合率非常低,一般为10%~37%药物是以原形从肾脏中排泄出,当然不同的药物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少数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主要自肾排出,诺氟沙星、环丙沙星部分在肝脏生物转化,部分自肾排出。该类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大,在体内的分布比较广,可进入骨、关节、前列腺等部位。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可进入脑脊液,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在肝、肾、前列腺、输卵管以及子宫内膜中,药物的浓度高于血药浓度[3]。
2.2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广泛使用 ①作用于呼吸系统的感染 患者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加替沙星。②生殖泌尿系统的感染 由于有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最后是通过泌尿系统从体内排出,所以可对泌尿系统进行有效的杀菌作用,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对泌尿系统的感染进行治疗。③皮肤以及软组织感染。
2.3药物适应证的选择 随着临床医药的发展,氟喹诺酮类也迅速在发展,品质越来越多,新品种也相继问世。因此药物的合理使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氟喹诺酮的广泛应用取决于其对厌氧菌有很好的活性,早期的氟喹诺酮药物对厌氧菌的作用不显著,不管是早期还是新品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没有明显差异,所以现在使用的很多的药物仍然是以环丙沙星以及氧氟沙星为主,不需要使用新品氟喹诺酮类药物。一般肠道以及泌尿系统的感染使用诺氟沙星治疗。而感冒伤寒以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治疗,绿脓杆菌泌尿及呼吸道感染感染首选环丙沙星。
不良反应类型有胃肠道反应,是口服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之一,表现为恶心、消化不良,少数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氟喹诺酮类药物有一定的脂溶性,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该药还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表现为头晕、失眠、头痛等,比较严重的症状为惊厥、精神异常、癫痫等发作。皮肤反应是由于该类药物的光毒反应以及光过敏反应引起,大多数为光过敏反应,患者在阳光下会出现皮肤脱落、糜烂等不良现象;停药后,症状减弱。
氟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其抗菌效果显著且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当然药物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耐药性,所以在药物的使用中,要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合适的剂量。
总之,要了解临床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以确保安全有效的使用该类药物。
[1]张月琴.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点及研究概况.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4):2024-2027.
[2]卢健聪,蔡绍曦.关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安全性.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25(6):534-538.
[3]郑坤.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点.职业与健康,2013,29(12): 1528-152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8.214
2016-01-08]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