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宏 (辽宁省海城市动物检疫站 114200)
鸡葡萄球菌病的诊断及防治
顾宏 (辽宁省海城市动物检疫站 114200)
葡萄球菌病是鸡场经常发生疾病,传染性较强,死淘数较多,给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积极探索有效的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对提高养鸡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鸡葡萄球菌病的诊断及防治做一探讨。
鸡;葡萄球菌病;诊断;防治措施
鸡葡萄球菌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鸡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一般以组织器宫发生化脓性炎症或全身败血症为特征。任何年龄的鸡,甚至鸡胚都可以感染。虽然4~6周龄的雏鸡极其敏感,但实际上发生在40~90日龄的中雏和育成鸡最多。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雨季和潮湿季节发病较多,尤以每年8~11月为高发期,笼养鸡比平养鸡多见。
鉴于本病的多型性表现,不推荐采用症状鉴别,一般可根据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各型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准确鉴定原发病应采取实验室检查方法,常用细菌学检查来确诊原发病。比如:采集不同病型病料 (皮下渗出液、肝、脾、关节液、眼分泌物、脐炎部、雏鸡卵黄囊和肝、死胎等)制作涂片、染色、镜检,见到特征性的葡萄球菌体,根据该细菌形态、排列和染色特性等,作出初步鉴别诊断;进一步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将病料接种到普通琼脂培养基、5%绵羊血液琼脂平板和高盐甘露醇琼脂上进行分离培养,所得的葡萄球菌再行采取凝固酶试验发现凝固酶阳性、菌落颜色观察呈典型金黄色、溶血试验出现溶血现象、生化反应可分解甘露醇。至此,可确诊为本病。
养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含量超标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主动清扫、冲洗鸡场 (舍),并实施到位的消毒灭源处置,确保鸡群生活环境中各种病原体含量最低,对减少本病发病率有积极意义;消毒灭源要具有全面兼顾性,高温高湿的晚春及夏季有必要实施带鸡消毒,同时要重视搞好鸡舍、料槽、水槽、用具日常卫生及消毒,消灭传染原,降低感染几率,防止本病发病;自繁自养鸡场应做好孵化环节的卫生及消毒工作,严防种蛋、孵化器及孵化全过程感染病原菌,重点防止工作人员 (特别是雌雄鉴别人员)带菌操作,令种蛋或雏鸡群感染病原菌。
本病主要是经受损皮肤及黏膜侵入传染,鸡受到机械性创伤是外在先决条件之一,因此要在鸡饲养过程中,尽量避免和消除使鸡发生外伤的诸多因素,尽量保证笼养或网养架结构要规范化,避免铁丝等尖锐物品引起皮肤损伤的发生,控制病原菌的侵入和感染门户;在实施断喙、带翅号 (或脚号)、剪趾及刺种时坚持全程无菌操作,做好相关的工具、手术部位消毒工作;及时发现群内个别受到外伤的个体,快速采取抗感染处治,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办法,如避免刺种免疫引起感染,可改为气雾免疫法或饮水免疫。
实践中,鸡痘病并发金黄葡萄球菌感染极为普遍,实施接种鸡痘疫苗可有效降低本病发病率;鸡新城疫 (必免)、高致病性禽流感 (必免)、鸡传支、鸡传喉、鸡马立克氏病等重大疫病应结合当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本场实际,合理选作其中高危害病种的疫苗接种,可以大大降低继发 (并发)感染而造成的高死亡风险。
现代规模化养殖条件下,5~7日龄左右的雏鸡群很有必要进行一次体内疫病原净化处置,特别是本病的高危易感群(30~60日龄)针对性采用高敏药物进行体内疫病原净化,可大大降低发病及死亡率。笔者推荐实用保健程序为: “高纯黄芪多糖+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混饮,1~2剂/d(分早、晚),连用5~10d。本方可净化体内多种病原菌,并兼顾抗病毒、强免疫力,且联合用药产生强大的协同增效作用,对预防包括本病在内的多种常见病均有良效。
针对本病重症不食病例,笔者采用 “黄芪多糖注射液(0.2ml/kg)+鱼腥草注射液 (0.1ml/kg)+头孢噻呋钠或氨苄西林钠 (0.05~0.1g/kg)” 混合肌注, 1~2 剂/d, 注 2~3d, 视症状缓解后加强饲养管理至痊愈。治疗期间视发病鸡具体情况,若体质较虚弱者,应适当灌服能量补充剂50%葡萄糖液或混饮复方电解多维液,综合疗效更佳。
顾宏 (1989.4-),女,辽宁省人,本科,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