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卿
(山东省青岛莱西市畜牧兽医工作站266600)
生猪养殖中的疾病防治
马瑞卿
(山东省青岛莱西市畜牧兽医工作站266600)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养猪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较为活跃的行业之一,其中生猪养殖获得了养殖户的广泛欢迎,成为其增收的重要途径。但在养殖实践中生猪疾病严重影响了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如何在生猪养殖中开展疾病防治,降低生猪疾病发生率,减少损失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生猪发病特点、疾病流行现状及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据报道,生猪因病死亡的比例可达80%以上,其中因传染病 (主要有猪瘟疫、猪肺疫和猪丹毒等疾病)致死的生猪占75%。因此,必须对生猪疾病加强控制,积极探求生猪疾病的防治方法,以推定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生猪生长期主要可分为仔猪阶段和育肥阶段等两个时期,其中仔猪指日龄在断奶1~2周以内的小猪,仔猪的死亡率很高,可达生猪总死亡率的70%,因此,应充分重视该阶段仔猪的疾病防治工作,从饲养管理入手,同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开展免疫预防。具体来说,仔猪阶段易发生黄痢、白痢、红痢和水肿病等疾病,而母猪健康水平低下是引发上述疾病的主要原因。如猪舍卫生条件较差,同时未重视养殖过程中的饲养管理 (例如未对初生仔猪采取保暖措施),可导致其感冒或出现拉稀等临床表现。进入育肥阶段后,生猪的生长速度很快,但其抗病能力并未得到大幅度提升,因而也会出现一些疾病 (例如寄生虫病等传染病),但其发病率明显低于仔猪阶段,死亡率也较低。实践证明,在育肥阶段发生传染病会严重影响生猪的正常生长,导致养殖成本升高,养殖效益低下。因此,应做好卫生管理工作,对相关用具进行清洗、消毒,为生猪营造卫生、安全的养殖环境。
目前,传染病是危害生猪养殖业的主要疾病类型,并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以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增生性肠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传染病为典型代表。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免疫预防用生物制品的应用日益广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以往常见疫病的发生率。但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盲目或重复免疫以及大量保健药品和复方制剂的普遍使用,导致传统疫病流行呈现出非典型化 (主要指某些疾病的典型症状消失)的特点,导致诊断难度加大,给疾病防治带来负面影响。过多或过量使用抗生素药物后可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发生细菌性疾病后会出现无药可选的窘境,导致药物治疗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低下。此外,还有多病原感染和系统性病变等病理现象,进一步加大了疾病防控难度。
以养殖场、交易市场、跨地区调运的生猪和屠宰场为监测对象,对生猪疾病进行严密监测,重点监测近期疫情频发地区的种猪和生猪。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对场区所有生猪进行免疫 (主要采用颈部皮下或肌注方法免疫),母源抗体进一步减少后,通常乳猪35日龄时其抗体水平已难以有效抗猪瘟。因此,乳猪长至35日龄时应免疫注射猪瘟脾林苗,生长至65日龄时则需进行第二次免疫。
仔猪生长期的生长发育速度、断奶时仔猪的成活率和窝重是衡量养殖场效益的重要指标,因此,为提高养殖场的养殖效益,必须在该阶段加强饲养管理和防护管理,努力降低仔猪疾病的发生率。此外,仔猪出生后6h内还应提供足够量的初乳,以获取母源抗体,减少猪瘟等疾病的发生率,确保其健康生长。
要防治传染病,应适当控制猪舍的饲养密度。可于发病前7d在猪饲料中加入支原净 (100mg/kg)、金霉素(400mg/kg)或强力霉素 (15g/t),连续使用1周,以减少胸膜肺炎、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结肠炎、回肠炎和痢疾等疾病的发生率。饲料霉菌毒素也是影响生猪健康生长的常见疾病之一,可将3kg霉菌毒素吸附剂加入饲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