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伟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操作方法及疗效观察
潘世伟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的操作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方法90例实施腹股沟疝气修补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患者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各45例。术后进行治疗疗效的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4/45),低于对照组的24.44%(1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P<0.05)。结论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术后疗效好,患者疼痛时间短,可以尽早下床活动,术后无复发,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
腹股沟疝是发病于腹股沟处腹外病的统称,在临床普外科患者中约占90%,该病病理表现为腹腔内部组织器官由于腹壁的缺损导致于腹股沟区域突出体表,从而形成疝[1]。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多以手术方法为主,近年来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凭借其创伤性小,手术费用低,对患者身体影响小,患者恢复快预后好,逐渐受到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推崇[2],但该手术对于医护人员的手术操作水平具有较高要求,同时术中具有诸多难点,成为该手术实施的一大局限条件。为进一步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的操作方法及其术后疗效,特设计此实验进行研究,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3年4月~2016年1月实施腹股沟疝气修补手术的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32例,女13例,年龄21~64 岁,平均年龄(48.3±5.3)岁;斜疝患者39例,直疝患者6例;单侧疝患者34例,双侧疝患者11例。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7.3±6.3)岁;斜疝患者37例,直疝患者8例;单侧疝患者31例,双侧疝患者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试验,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得患者的基础资料。
1.2 纳入标准[3]①初次发作易复发性疝气;②对全身麻醉和气腹可耐受;③下腹部患侧没有手术史;④患者自愿接受实施腹腔镜手术。
1.3 排除标准 ①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②患有难复性疝气的患者;③患有嵌顿疝的患者;④Ⅳ型疝患者选择进行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方法[4]。
1.4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经硬膜外进行麻醉,切取常规切口,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开,暴露疝囊后将疝囊进行游离,清理周围组织使得周围结构清晰显现,随后将疝囊回归体内,叮嘱患者进行咳嗽,使得疝囊正面回归到位。如果疝囊较大需要将其切断或在其近端进行结扎,并将其内部放入修补材料,将补片放在精索后,并与周围肌腱韧带进行缝合,最后逐层进行伤口缝合。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患者全身麻醉状态下采取气管插管,选用仰卧位,于患者脐部下做弧形切口,并将腹直肌鞘切开,对内部组织进行钝性分离直至后鞘平面,随后放置10 mm的套管针并与气腹机连接,向体内注入二氧化碳,压力大约在14 mm Hg(1 mm Hg=0.133 kPa),采用30°腹腔镜对腹膜前间隙进行分离,并在脐部和耻骨联合连线的上中1/3处正中导入5 mm的套管针及超声刀,在脐部和耻骨联合连线的中下1/3处导入另一个5 mm套管针,将腹膜外间隙进行扩大,找到疝囊并将其与精索分离,将疝囊拉出并与周围组织进行分离,疝囊较大时可减断或结扎,将术前选好的补片经套管针送入,将腹股沟肌耻骨孔完全覆盖,同时将补片固定在Cooper韧带或耻骨上,气腔消除后对伤口进行逐层缝合。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总时间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尿潴留、阴囊积液、尿路感染、慢性疼痛及切口感染等)。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1.6±9.6)min,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8.0±2.4)h,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为(1.3±0.6)d,住院总时间为(3.4±0.8)d;对照组手术时间为(46.6±5.6)min,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13.2±5.4)h,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为(3.3±0.8)d,住院总时间为(7.4±3.8)d。观察组除手术时间的其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1例尿路感染,1例切口感染,2例慢性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8.89%,对照组患者中出现4例尿潴留,2例切口感染,5例慢性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24.4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P<0.05)。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实际是将简单的前腹壁手术变化为复杂的后腹壁的深部手术[3],与常规手术相比,其难点在于建立腹膜前间隙、应用解剖标志、正确分离离断疝囊及确定补片位置及其固定[4]。虽然手术难度增大,但是后径路修补腹股沟疝相比于前径路具有显著优势,通过足够大的疝修补材料可将肌耻骨孔完全覆盖,以便加强该区域薄弱的腹横筋膜,与此同时,将补片放置在肌耻骨孔的内侧部,可长期有效的保护肌耻骨孔[5]。腹膜前间隙的完美创建是防止血管损伤及腹膜破裂的关键,准确操作,正确实施,完美攻克手术难点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的关键。整个手术过程,医护人员需对耻骨联合、腔隙分割韧带、腹壁下血管、死亡三角肌Cooper韧带等重要解剖定位位置进行辨认显露[6]。虽然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实施难度大于常规的开放式手术,但该手术方式操作时,不需进入腹腔,整个过程完全在腹膜外,减小手术创伤的同时还降低了手术后腹腔并发症的发生率[7]。有研究表明,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实施后,患者术后预后恢复快,术后疼痛小,发生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的几率也大大低于常规的开放手术[8,9]。临床实施该手术费用较低,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患者容易接受,得到了广大患者的大力推崇。
经试验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虽然手术操作复杂,难度大,但术后疗效好,患者可尽早下床活动,术后无复发,预后好,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1]陈旭生,莫伟锋,钟志辉.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对比.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3):17-19.
[2]金哲敏,童伟民.改良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中国内镜杂志,2015,21(5):513-516.
[3]侯贤琼,廖康雄,魏文波.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10(1):59-60.
[4]Powe NR,Bibbins-Domingo K.Dietary salt,kidney disease,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JAMA,2016,315(20):2173-2174.
[5]周保军,宋伟庆,阎庆辉,等.改良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31例报告.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5):3-6.
[6]彭永红,喻学桥,袁波,等.改良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实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评价.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9(6):42-44.
[7]莫军,沈联捷.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中外医疗,2012,31(36):22-23.
[8]Izumi S,Muano T,Mori A,et al.Common carotid artery stiffness,cardiovascular function and lipid metabolism after menopause.Life Sci,2006,78(15):1696-1701.
[9]刘忠诚,徐建,王守光,等.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难点及操作技巧.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7):587-58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3.031
2016-06-28]
110023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