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堃
传统疝修补与腹腔镜疝修补治疗腹股沟疝疗效对比
石家堃
目的对比传统疝修补与腹腔镜疝修补治疗腹股沟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12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止疼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疼痛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修补术比较,腹腔镜疝修补手术能够有效降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疼痛感,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传统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腹股沟疝;疗效
腹股沟疝是腹部常见疾病,因腹股沟区薄弱及缺损而致。此前,临床医学上治疗腹股沟疝以传统修补术为主,但因其不符合解剖生理特点及外科手术原则,已渐渐被创伤小的腹腔镜疝修补术所代替[1]。本文通过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来本院治疗腹股沟疝的患者120例,分析对比腹腔镜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的疗效,来进一步证实腹腔镜疝修补术的特点与优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经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2003年修订的诊断标准[2]。排除腹部手术史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内分泌疾病患者、肝肾疾病患者及肿瘤、免疫缺陷疾病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患者男42例,女18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52.7±4.1)岁,病程2个月~3.5年,平均病程(18.2±2.7)个月,初发48例,复发12例;斜疝50例,直疝10例。对照组患者男45例,女15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48.5±4.5)岁,病程2个月~2.4年,平均病程(17.6±2.4)个月,初发49例,复发11例;斜疝52例,直疝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行传统疝修补术 患者硬膜外全身麻醉后,将各组织逐层分离至腹外斜肌腱膜,注意过程中应避免损伤周围神经。之后将提睾肌暴露并切开,将疝囊游离、切断,至疝囊顶0.5c m处时行结扎术。同时,加强精索下方的内环,以4号丝线一次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与腹股沟韧带缝合至耻骨结节。最后,复位精索,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做外环切口并闭合切口。
1.2.2 实验组行腹腔镜疝修补术 利用腔镜探查腹股沟疝及其周围组织,将腹壁下血管、耻骨联合、腹横筋膜、精索、Cooper韧带等组织依次进行游离,之后依照疝的类型,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处理措施。针对牵涉到内环者的直疝或斜疝,需采用≥10c m×6c m的网片进行加固,并使用8~12枚钉子将受损区域、Cooper韧带中间、髂耻束依次钉合,枚上外侧至联合肌腱,最后,用可吸收线依次缝合各组织[3]。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是否有中转开腹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1.3.2 术后疼痛评估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止痛剂应用次数及术后疼痛持续时间。
1.3.3 并发症情况 院后1年内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如肠粘连、血清肿、尿潴留、阴囊血肿、切口感染等及随访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后,并无中转其他术式,病情均有所好转,临床症状均有一定改善。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0.35±10.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9.22±4.27)ml,排气时间为(8.33±1.70)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6.20±1.74)d,术后住院时间为(10.36±1.78)d;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8.32±11.8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62.81±4.58)ml,排气时间为(12.69±0.34)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8.58±0.72)d,术后住院时间为(16.45±1.31)d。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术后止痛剂应用(1.3±0.1)次,对照组患者术后止痛剂应用(2.7±0.2)次。实验组患者术后止痛剂应用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为(5.1±0.3)d,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时间为(8.2±0.6)d,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肠粘连7例、血清肿4例、尿潴留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16/60);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尿潴留9例、切口感染9例、肠粘连6例、皮下气肿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8.33%(29/60)。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随访复发情况对比 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时间的随访,实验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复发8例,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腹股沟疝是临床普外科上较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腹股沟疝患者涉及年龄范围广,儿童及成年都有可能患上此病。一旦患上本病,会给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当患者发生严重的腹膜炎时,若未及时治疗甚至有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对于成年患者来说,治疗腹股沟疝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常采用传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其手术基本原则为修补、加强腹股沟管管壁,即以高位结扎疝囊,将不同结构的解剖层依次强行缝合在一起。该手术有一定缺陷,即创伤大、牵拉痛强力大、愈合难度大、复发率高,故预后疗效并不理想[4]。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解剖学、微创学在临床上的深入应用,使得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开始步入临床医学。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腹腔镜无需进入腹腔,仅在腹膜前间隙进行微创手术,无需打枪固定,故具有以下优势:① 创伤小,术后既不影响患者手术创口的美观度,也不易引起术后感染;② 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疼痛感;③ 手术视野成倍数放大,可以有效探查腹腔内情况,减少术中出血量;④减少了对周围组织损伤,缩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5]。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
大量临床丰富经验表明,腹腔镜在治疗双侧疝修补、巨大疝、复发疝、老年人疝上的优势更为明显,已被国外临床医学界所广泛应用。本研究中,实验组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均显著低于采用传统疝修补术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腔镜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上临床价值更高。此外,实验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应用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预后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较,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手术疗效更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及复发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1]王昊.用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当代医药论丛,2015(5):288-289.
[2]王仲立.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与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对比.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68-69.
[3]邓锐,褚亮,杨功安.腹腔镜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16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疗效比较.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1):1784-1786.
[4]刘振邦,刘宏杰,梁立源,等.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7-8.
[5]周琳,周毕军.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82-168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8.055
2016-09-02]
116033大连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