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位木
(福建省三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365000)
三明市生猪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邱位木
(福建省三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365000)
三明市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地势地属丘陵地区,全境土地总面积2.29万平方千米,拥有耕地16.3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12%。森林覆盖率76.8%,居全国第一,生态环境好,气候适宜,具有天然的防疫屏障。
近年来,按照养殖业向山区转移、山上转移、粪便就地消纳的规划策略,三明市是承接沿海城市养殖场转移的首先地。生猪饲养量从2010年的268万头发展到2014年的278.7万头,2014年生猪肉类总产13.3179万吨,占全市肉类总产量的79.8%。规模养殖程度正逐渐提高,2014年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场237个,出栏124.7万头,占全市的71.2%。生猪标准化设施进一步完善,饲养管理更加科学,防疫、消毒更加严格,养殖环境得到改善,产仔率、饲料报酬率提高,死亡率降低,大幅降低养殖成本。全市瘦肉型猪普及率90%以上,生长期料肉比2.8~3.0:1。
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的原则,着重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型、达标排放环保型、漏缝地板--免冲洗--减排放型和生物垫料发酵床型等四种生猪生态养殖模式。2014年全市存栏25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有机肥厂4个,年有机肥产量5.5万吨,厌氧发酵池体积28.716万立方米,发酵床面积0.8万平方米,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率61.16%,沼渣沼液无害化处理率42.58%。
生猪加工企业初具规模,辖区内有生猪屠宰分割企业2个,年加工生猪35万头,生产冷鲜肉2.6万吨的;培根肉肉制品加工企业6家,年生产培根肉5.5万吨,约占国内市场的40%以上。
近年来,三明生猪产业取得稳步发展同时,存在着制约生猪养殖健康有序发展的问题:一是生猪养殖污染治理难度大;二是疫病防控形势严峻;三是养殖场监管缺失;四是生猪养殖场建设用地压力大,导致养殖场无法改造升级或异地搬迁重建。
生猪规模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的好坏,关系养殖场生存。一要改造没有雨污分流的旧猪舍,推广漏缝地面,不用水冲洗猪栏可以减少70%以上的污水量;二要推广猪--沼--果(林、草、菜)生态养猪模式,根据生猪存栏量,建造足够容量的沼气池,配套完善固液分离机和沉淀池、曝气池、生物氧化塘;沼液被果园、林地、草地、蔬菜地消纳与利用;三要推广粪水减量排放养殖方式,出台激励机制 (饲养员捡粪按重量给予额外报酬),养殖场与种植户签订猪场有机肥消纳利用合同,走种养结合、互惠互利、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道路。
畜禽养殖场有机废弃物处理机,可以改变了传统动物尸体采取化制、焚烧、掩埋处理方式造成的空气、地下水质污染难点;避免破坏土壤,节约土地资源;病死畜禽经过有机废弃物处理机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肥使用。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都需配备畜禽养殖场有机废弃物处理机,达到“源头减废、消除病原菌”的功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有效控制动物疫病,保证畜产品安全已成为政府宏观管理畜牧业的首要内容。一是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确保乡镇有机构、有队伍、有能力落实各项动物疫病防控措施;二是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要聘用2~3个专业技术人员驻场和建立兽医实验室,开展血清学抗体监测、细菌学检测;中小规模养殖场要聘用专业技术人员驻场或聘请技术顾问指导;从而形成各级各生猪养殖场均有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监督与落实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局面。
加强对养殖场,特别是中小养殖场业主进行 《动物防疫法》、 《畜牧法》、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督促他们做好饲料、兽药、养殖档案、标识号码等记录;加强巡查,发现养殖场强制免疫病种没免疫或免疫抗体不合格、未建立养殖档案和投入品记录等违法违规行为,动物卫生监督所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对拒不履行业主,按照法律条款进行处罚。
加快推进生猪的产业化进程,延伸生猪产业链条,提高生猪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要着力打造和培育壮大三明市现有生猪产品培根肉产业;二是提高加工档次,对明溪县的猪肉肉脯干特色产品,通过产品质量和品牌打造,实现生猪产品价值的最大化;三是加强规范生猪专业合作社建设,使之成为龙头企业和养殖场户的重要中介,为企业提供稳定安全的猪源供应,保障养殖户的合理利益。
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把生猪产业与农村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切实解决好生猪养殖用地问题。乡镇或行政村将分散承包到个人的耕地和林地统一收回流转,减少业主直接与分散承包户或 “钉子户”谈判的难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及办事手续,在畜牧业发展规划区内新建养殖场或搬迁养殖场的,及时给予审批。
邱位木 (1959-),男,汉,高级畜牧师,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