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调查研究综述

2016-01-14 05:58:52安梦成
智富时代 2015年9期
关键词:生育意愿变化特征差异

安梦成

【摘 要】通过对国内有关生育意愿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文献分析,对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现状、差异及变化特征进行概括。城乡居民意愿生育子女数的差异逐渐缩小,但意愿生育性别的差异仍然显著;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渐趋一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差异不显著;外出流动对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影响较大,无论是生育意愿,还是生育行为,外出流动人口都更接近于目的地城市人口; 生育年龄呈继续后移趋势;生育成本增高已成为生育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生育意愿;差异;变化特征;生育行为

一、研究背景

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现象在世界各地区广泛存在。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健康调查提供了妇女理想生育子女数和实际生育子女数,计算结果表明,40~49岁基本已经完成生育的妇女,其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84个,而平均实际生育子女数为2.20个,实际生育水平大于意愿生育水平。对于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的背离,Bongaarts提出了六个因素的解释。他认为,生育意愿高于实际生育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平均初育年龄的不断推迟,非意愿不育(如无法找到合适的伴侣、离婚、疾病导致的无法生育等)以及竞争性的因素;而生育意愿低于实际生育水平的原因是:非意愿生育,死亡孩子的替代以及性别偏好。那么,这些解释是否适用于中国的情况?中国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二者差异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是什么?

二、中国国内情况调查分析

(一)意愿生育子女数和意愿生育性别

“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调查”结果表明,35.6%的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是1个;56.4%的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是2个,想要3个或更多孩子以及不想要孩子的妇女分别占7%和1.1%。“2002年全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显示,被调查者的意愿生育子女数为1.78个;在无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意愿生育子女数为2.04个;无论城市、农村还是小城镇,想要“一儿一女”的比例都是最高。“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表明,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已下降为1.73个,其中,未婚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46个,明显低于已婚育龄妇女(1.76个);对于意愿生育子女的性别,57.3%的育龄妇女希望生育“一儿一女”, 31.6%的育龄妇女表示无所谓。通过上述三次全国范围的调查,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平均意愿生育子女数大约为1.7个,大部分育龄人口认为“一儿一女”是最理想的子女构成。除此之外调查还表明:

1.城乡居民意愿生育子女数的差异逐渐缩小

我国20世纪后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差异显著。80年代,农村居民理想子女数以2~3孩为主,城市居民的理想子女数以1~2孩为主;90年代 ,农村居民理想子女数以2孩为主,城市居民的理想子女数则以1孩为主。城乡居民理想子女数都有随年代更替而下降的趋势,但不同农村地区变迁的速度不一致,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基本接近,欠发达地区有较多农民仍然希望有2个或更多的孩子。城乡之间在理想子女数和性别偏好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城市中想要1个孩子的比例最高,占52%(农村只有30%);农村中想要2个孩子的比例最高,占61.9%(城市为42.5%)。农村育龄妇女的“儿女双全”偏好和男孩偏好都明显强于城市。“当代农村女性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调查”发现,75.1%的被调查者认为一个家庭最好能有2个孩子,23.6%认为1个孩子最好,只有1.4%认为最好能有3~4个孩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分别为1.78个和1.60个。数据反映出城乡居民意愿生育子女数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并且,城乡最为普遍的理想子女性别结构都是“一儿一女”。

2.城乡居民意愿生育性别的差异仍然显著

性别偏好是中国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生育意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中国农民生育需求的核心所在,它的变化大大滞后于生育数量和时间选择的变化,强烈的性别偏好已成为影响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从意愿生育性别偏好变迁的特点看,城市居民的男孩偏好明显减弱,部分城市甚至出现对女孩的偏好,农村居民的男孩偏好随年代更替有所减弱,但仍存在。“1男1女”的子女构成模式是农村居民最普遍的愿望;在城市,“1孩不分男女”是最为普遍的愿望,但在2孩愿望中,

有“1男1女”儿女双全思想的人占大多数。在城市“男女都一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也是城市人口生育观区别于农村人口生育观的重要特征。调查表明“农村居民生育意愿偏男系数为27.30%,偏女系数为9.74%,无偏系数高达62.96%,说明大多数农村居民并没有明显地偏好男孩。但在意愿生育1个孩子的人群中,偏男系数为72.16%,偏女系数为27.84%;在意愿生育2个孩子的人群中,无偏系数为94.79%,说明在只能生育1个孩子的前提下,农民的男孩性别偏好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生育动机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生育动机存在城乡差异,但“传宗接代”思想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育决策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近三成育龄人口的生育目的依然是“传宗接代”。“2002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显示,在生育目的方面,选择是为了“传宗接代”的占 35%,满足经济需要的占22.4%,满足情感需要的占19.9%,认为生育是义务和责任的占11.5%,选择顺其自然的占5.2%。“2002年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调查”得到了基本相似的结论,以“传宗接代”为最主要生育目的的比例最高,占36.2%,其次是“养儿防老”,占28.0%,再次是“情感寄托”,占16.7%,认为生孩子是“义务责任”和“天经地义”的人群分别占10.6%和8.6%。对于符合政策还能够再生一个孩子的妇女,有超过 50% 的人选择会因为经济状况考虑是否再要孩子。

按政策规定可以生育二胎的妇女,自愿放弃二胎生育其主要原因就是养育孩子的成本太高,在众多因素中,子女的养育成本过高是限制人们生育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杨菊华,2008)。因此,尽管“传宗接代”思想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育决策,但生育成本增高已成为生育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与总结

性别偏好是导致生育行为大于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 ,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得出: 家庭为了满足理想的性别结构而继续生育,多生多育是获得理想孩子性别结构的一个主要途径。因此,有性别偏好的家庭实际生育孩子数大于理想孩子数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通过对 2000年以来有关生育意愿的调查研究综述,总结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具有下述六个特征:第一,城乡居民意愿生育子女数差异缩小,但意愿生育性别差异仍然显著;第二,意愿生育子女数的地区差异不显著,但意愿生育性别仍具有较强的地区性差异;第三,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渐趋一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差异不显著;第四,外出流动对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影响显著,外出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和生育率已明显低于来源地农村人口,无论是意愿生育子女数,还是意愿生育性别 ,外出流动人口都在逐渐趋向于目的地城市人口; 第五,生育年龄呈继续后移趋势,晚婚晚育已成为城乡青年一代的共同选择;第六, 生育动机存在城乡差异,“传宗接代”思想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育决策,但生育成本增高已成为生育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陈卫.中国的极低生育率[J].人口研究,2008(5):31-34.

[2]杨菊华.意愿与行为的悖离:西方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评述及对中国的启示[J].学海,2008(1):27-37.

猜你喜欢
生育意愿变化特征差异
相似与差异
音乐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NDVI在禄劝县植被变化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务川县气候变化特征
伊宁市旅游客流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及旅游发展对策
中国市场(2017年2期)2017-02-28 20:12:05
“全面两孩”政策下城市女性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15:38
家庭生育二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19:35:52
城乡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从生育文化角度论“全面两孩”
商(2016年28期)2016-10-27 1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