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文化如何走出去?
——从《捉妖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说开去

2016-01-12 00:36:26余江萍
戏剧之家 2015年24期
关键词:捉妖记大圣伦理

余江萍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 重庆 400715)

中国电影文化如何走出去?
——从《捉妖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说开去

余江萍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 重庆 400715)

《捉妖记》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两部电影不仅赢得了口碑票房双丰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中国电影与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电影;走出去;《捉妖记》;《大圣归来》

一、重塑文化工业

人们一想到美国,就会想到麦当劳、可口可乐,更会想到好莱坞那些星光璀璨的超级影星,甚至连偏远地方小镇的孩子都听过迪士尼动画的大名,而作为好莱坞电影行销天下的一个最重要的利器,就是成熟的电影文化工业。剧本、演员、导演、剪辑,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它们环环相扣,共同铸就了美国电影的辉煌,产出了“类型片”这一尤物,无所不能,万试万灵。

中国电影市场很大,但中国电影不大,中国文化不大。我们生逢其时,赶上了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无数的资本涌入,而电影界乱象丛生,审查制度不断受人诟病,这些都源于中国的文化工业没有建立起来,文化只能算一个赚钱的产业,并不能算作有体系的工业。《捉妖记》在特效完成到70%的时候,遭遇换演员风波,意味着前面所有的制作差不多都白费,而制作人依然在这么恶劣的情况下重演重制,并且在宣传的时候着重突出这一点,为电影加了同情分。其中,“胡巴之父”——导演许诚毅是紧挨着梦工厂、怪物史莱克等闪闪发光的名词[1],他参照很多婴儿的表情,将这些妖设定得和怪物史莱克一样,具有丑萌的特点,同时利用动画设计师设计表情与动作,使得胡巴的形象深入人心。

我们重塑文化工业,不是简单地学习国外的技术与模式,而应该把文化当作一个体系去建构。有实验表明,在人的五感①之中,视觉和听觉占了94%,视听是我们文化传播的最主要方式,通过影像来传播中国文化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我们的近邻韩国,他们的文化随着影像不断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在东亚文化圈里,“韩流”现象非常引人注目。在它们的文化工业建构中,将“泡菜文化”所代表的韩国料理,三星、LG所代表的韩国电子科技,都轻巧地融入到影像文化的传播中,以至于韩剧每热播一次,就有诸如“炸鸡和啤酒”、“三星S6”的卖脱销。

韩国与美国一样,有着符合自身特性的文化工业,完备的文化工业使艺术市场得到了保障,文化作品形成专属风格,并且规避了由于数量庞杂所导致的作品质量低下,也更好地处理了政府与艺术文化的原则性矛盾。在这个消费主义当道的社会,文化工业是电影与文化良性发展的制度性保证,也是我们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唯一通道。《捉妖记》《大圣归来》以及其他类似的作品,能够在中国卖出十几亿的票房,而出了中国,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让世界接纳中国文化,都需要文化工业给予它们强有力的支撑与保护。

二、挖掘本土文化潜力

《大圣归来》源于一个家喻户晓的IP,《西游记》让人人都对这只桀骜不驯的猴子抱有期待,它是东方英雄的典型代表。有观众看完眼含热泪,说这是一部卖情怀的片子。的确,我们从小看着《西游记》长大,大圣的形象已经在我们心里根深蒂固了,即使在五指山下压了五百年,孙悟空的势头依然不减当年。突然他出现在大银幕上,片名英文是HEROISBACK,变成了我们熟悉的英雄,有失去法力的无奈,有腾云驾雾的英勇,无论如何,他承载了我们一路走来关于成长的所有回忆。《捉妖记》的灵感则来源于《山海经》和《聊斋》,万物皆有灵成为散发想象力的基础[2]。虽然我们很多人并不觉得自己熟悉《山海经》和《聊斋》,但实质上,我们从小到大听过的很多鬼故事都来自于此。《捉妖记》和《大圣归来》都把一个怪力乱神的东方魔幻世界给呈现了出来,连接回忆里非常熟悉的旧日传说,创造了一个“人有善恶,妖分好坏”的人神妖共处的魔幻世界。同时,两部影片都对中国元素进行了表现,符纸、剪纸小人、古筝、笛子、扬琴、皮影戏、秦腔鼓韵,画面色彩旖丽精美,充满诗意,让人似乎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新生机。虽然仍然有人觉得影片里的妖怪具有迪士尼的特征,因为强行的技术平移导致失去逻辑自洽[3],但在我看来,这仍然是将中国文化融入影视的一个极好的典范。

这种源自本土文化的叙事经验,让影片有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在这个制作工业化的时代,给创作添加了个性化,也可能为世界电影的发展贡献一个新的类型,属于中国的类型。早期中国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将中国传统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生动活泼,意境悠远,虚实结合的意境和灵动优美的画面突破了之前动画片一贯的艺术风格,将静止流于画面的墨色,灌入了无尽蓬勃的生命力[4]。这些从传统文化中打捞起来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民族文化元素,都让人对东方电影与文化充满了期待与想象。

三、建构伦理机制

美国电影与文化已经通行全世界,好莱坞的胜利不仅是因为技术的创新、文化工业的成熟,更主要的是因为其思想内核所传递出的普世价值,以及影片伦理机制的健全。

我们为何将影片伦理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与输出的重要媒介,是电影市场发展的核心力量[5]。《捉妖记》里,胡巴我们常常诟病影片的审查制度,因为它掐灭了很多创作的灵感,相当于对创作者进行了一个自我阉割,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它让电影变得“纯洁”,使电影的发展向外走得更快,范围更广,因为符合伦理的影片通常给人感觉更安全。好莱坞商业电影有很多的类型,故事模板更是数不胜数,但无论它拍出什么影片,最终它都能将自由、平等、民主的普世价值和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美式生活方式传递出来。与此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完善的分级制度,将商业电影与独立电影分离开来,既保证了电影的艺术性,又给电影的商业性颁发了“免死金牌”。分级制度是一种伦理机制,它充分考虑到受众在接纳影片以及相应文化时所遭遇的尴尬,以分级给电影做了保护的外衣,让好莱坞大片再也没有任何阻碍。

以代孕的方式出生,丧父与丧母的宋天荫与霍小岚在捉妖过程中意外获得了一种新的父子母子关系,人妖之间对异类的排斥在亲情中融化,男主角通过扮演父亲而原谅父亲[6],并且走出了心里阴影,这种饱含情感的双重转化给了观众情感的抚慰,让人感动。《大圣归来》使唐僧变成小和尚江流儿,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则失去法力,大圣在江流儿的召唤下重新焕发出英雄的姿态,它所弘扬的正能量、拯救世界的英雄情结让人热血沸腾,同好莱坞一贯的“拯救世界”主题遥相呼应。这两部影片都只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善良、正义、坚强、仁慈才是影片所要表现的情感内核。这些并不复杂的价值观与故事交融,生长出向外的枝蔓,因为纯洁无害,所以迅速地被人接受,并且变为主流电影。由于没有伦理问题的桎梏,影片想要向外传达的情感与思想更容易外扩。

我们对伦理机制的建构,也该从如何让中国电影与文化走出去的角度出发,不应该让伦理来束缚电影的发展,而是让电影和文化因为伦理机制的成熟而多出一些走出去的机会,更加不受限制。

注释:

①五感:形、声、闻、味、触,也即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1]孙琳.源自东方的世界公民——许诚毅和他的《捉妖记》[J].影视制作,2015:16.

[2]周夏.《捉妖记》与《大圣归来》:披着妖外衣的人情画卷[N].中国电影报,2015-7-29(15).

[3]杨俊蕾.我要山海经的妖,你却给我迪士尼的怪[N].文汇报,2015-7-24(11).

[4]姜文杰.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浅析[J].大舞台,2011:115-116.

[5]袁智忠,贾森.中国主流电影的商业伦理危机[J].电影艺术,2014,(3):81-83.

[6]陈琰娇.《捉妖记》:一部保守的理想主义喜剧[J].电影艺术,2015,(5):31-33.

J905

A

1007-0125(2015)12-0124-02

余江萍,女,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影批评。

猜你喜欢
捉妖记大圣伦理
9.99万元起售,捷途大圣正式上市
车主之友(2022年5期)2022-11-23 07:25:20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大圣归位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魔性的大圣,人性的皮猴
中国三峡(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20
叫魂:一场乾隆主演的“捉妖记”
看历史(2016年6期)2016-11-18 06:50:55
营销作辅,内容为王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02:04
从《大圣归来》看国产动画电影的突围之道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安乐影业张晗:重拍成就了《捉妖记》的票房奇迹
博客天下(2016年4期)2016-02-29 16:07:40
北美权威票房网不认《捉妖记》
环球时报(2016-01-06)2016-01-06 1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