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红+张慧
鲁迅文学热潮的兴起
鲁迅时期的文学热潮,兴起于“五四”运动前后。那时,中国处在黎明前的黑暗,国人依然受着“三座大山”的重压。不过,国人酝酿的反抗与推翻旧统治的精神,在“敢怒不敢言”中,已经接近承受限度的底线,达到被冲破的边缘。一些进步爱国人士率先领头,并予以抗争。尤其是一些进步知识分子,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并当作斗争的武器,结合当时社会境况和革命斗争实际,或借古喻今、或直抒胸臆,对当局或时政进行强烈针砭。鲁迅冷眼看到时政弊端,他在1902年赴日留学回国后,毅然弃医从文,加入了国内正在掀起的针砭时弊的文学大潮,并创作出中国现代文学史首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发表在《新青年》上,从而也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鲁迅的思想,在“四·一二”革命政变之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强调阶级论的马克思主义逐渐为原本推崇进化论的鲁迅所接受,成为了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正是在这个兴起的国人文学热潮中,鲁迅以他独有的个性及他对社会敏锐的观察力,敢于按自己对那个时代及对那个时代未来的预测,以政治和文化的独到思想与悟性,弘扬正气和针砭时弊,大胆地树起了一杆属于自己独特文化个性的旗帜,并在密切关注革命和进步报刊的宣传工作中,解读和评价当时各种新闻现象,与此同时,他对当时反动统治当局和形形色色的各种反动报刊,做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在现代传媒文化下的独特语境,且成就了他在我国文坛上应有的地位。
伤痕文学热潮的兴起
伤痕文学热潮是值得一提的文学热潮。伤痕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悲剧文学高潮,其主要表现是此时的文学,对彻底否定“文革”,曾经做出过历史性贡献。在文学艺术上,伤痕文学也是第一次给我国当代文坛带来悲剧意识的文学。有关伤痕文学的名称,源自卢新华写的一部备受广泛阅读和争论的短篇小说《伤痕》,当它被刊登在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上以后,便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文学热潮。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革”为历史起点,那时,许多作家均以悲情色彩,描述文革十年动乱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创伤。作家以“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作为特定重要内容,纷纷用笔痛述“文革”给人们带来的肉体或精神乃至内心深处的“伤痕”,并以此掀起了一个新的文学热潮。许多文学作品,或以悲欢离合的故事,或以鲜血淋漓的场景,对长达十年的大动乱给国人造成的精神创伤,予以了“字字血,声声泪”的强烈控诉,对肆虐横行的极左路线,予以了强烈谴责,从此以这些素材,形成了伤痕文学核心思想的内涵。作为伤痕文学之滥觞,较早在受众者中引起反响的是1977年11月,作家刘心武刊发在《人民文学》第11期上的《班主任》。当时的评论界认为,该短篇小说的主要价值,在于揭露了“文革”带给众多青年少年灵魂深处的创伤。甚至一些论者认为,《班主任》这篇小说发出的拯救被“四人帮”伤害的青少年的时代呼声,与60年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班主任》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厚重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其实,这时的伤痕文学,有许多作家确实是借助了当年鲁迅冷峻、尖刻或隐晦的笔调,对文革造成的灾难,予以了冷静的批判。假如鲁迅活到这时,他一定是伤痕文学主作家,依然会用他独特的眼光和视角,“启蒙”民众,正确看待“文革”。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启蒙”意义和给历史留下的这份厚重感,才使许多作家,更多地参与了对这段非凡历史的思考与悟性,并各自投笔撰文,对“文革”不该留下的“伤痕”,进行了鞭挞、控诉和揭露,且由此引发了一场“伤痕文学热潮”。在这次文学热潮中,有大量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经过回望与总结,那时影响较大的作品中,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不算,单是知青们的作品,就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王宋汉的《高洁的青松》、吴强的《灵魂的搏斗》、陆文夫的《献身》和孔捷生的《姻缘》,等等。
现实文学热潮的兴起
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经过“文革”劫难历练的人们,结束了狂躁与狂热,开始理性或冷静思考历史和开创未来。仅从文学角度,看待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就不难发现他们已经从“狂躁”、“漂浮”的社会生活情绪中剥离了出来,开始回归现实主义,并再一次引发了一场现实文学热潮。
现实主义文学,不是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只是国人走过了一段不该经历“文革”插曲,才使国人不得不又重新谈起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实际运用的时间已经相当久远。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9世纪30年代之后那个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形势,裹挟着文学创作从浪漫主义迈入现实主义文学时代。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刚刚否定和结束“文革”,历史被翻开崭新的一页,就恰如当时西欧,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轨一样,崇尚现实主义。
正如现实主义所主张的要尽可能地反映现实生活,现实主义文学提倡的正是冷静客观地刻画描摹现实,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国人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刚刚开始的年代,崇尚现实主义文学,有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这次现实主义文学热潮的来临,与以往来到的其他文学热潮不同,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全民性。全民性的特点是人人都想当作家。写作品,搞创作,求发表,几乎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文学创作氛围。创作培训班被兴起,诗歌朗诵会被举办,求拜作家带徒弟之风被兴起。创作的题材,虽然涉及各方面,但有关爱情题材的创作内容很多,有时年轻人谈恋爱,都要写首诗歌,甚至是一篇抒情散文。这次文学热潮,很像鲁迅诗歌或小说那样,以他当时所处社会环境,贴近社会现实,予以写真。现实主义文学,就像当年鲁迅培养文学青年一样,青年人继承和发扬了鲁迅当年现实主义写法,纷纷投入这次现实主义文学热潮中。
原因很简单,历史进入了新时期,是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人们摆脱了“文革”的禁锢,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崇尚知识和尊重人才之风涌起,客观上催生了人们渴求知识,且想做有知识的人。尤其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那些深受“文革”之害的中青年人,几乎不能挤上高考独木桥。他们在无奈之余,均想走文学创作之路;爱情自由的人性化,是在这个时期开始解冻,一些中青年人,喜欢用笔讴歌自己的爱情,由此形成众人参与文学创作的局面。翻开这段文学史,国家政治价值观,正值“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社会舆论导向,不自觉地影响了文学创作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北岛、三毛、席慕容和汪国真等,是这时的大众偶像,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和叶兆言等青年作家,是这个时期较突出的代表。在写作题材上,被重大突破的主题是爱情主题。刘心武发表了《爱情的位置》之后,蒋子龙就跟上了《乔厂长上任记》,还有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现实主义文学热潮中,有韦君宜、茹志娟、宗璞、张洁等中老年作家,也有王安忆、张抗抗、张辛欣、铁凝等青年作家参与,他们以这次文学热潮为契机,以作品的形式,探讨了精神情操、道德伦理、婚姻家庭观和人性人情等内容。
网络文学热潮的兴起
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它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并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作为传播媒介,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文学作品,是新近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其作品一般以原创为主。
网络文学具有更新更快、传播更广、阅读群体庞大,受传统限制较少等优势,深受广大网民的青睐与认可。网络文学能成热潮,主要取决于网民这个庞大读者群,对网络文学作品的逐读。广阔的阅读群与阅读平台空间,对有的网民来说,衍生了他们的双重身份,既可以是读者,又可以是作者。网络言论的自由性与网络发表作品的随意性,助长了网络文学的生命力。在实践中看到,网络文学的发展势不可当,大量的言情、军事和玄幻等满足大众口味的作品,层出不穷,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网民读者的眼球。对于这个新兴的文学形式与现象,业内及行家对网络文学存在的合理性,不容置疑,但就其自足性、互动性、独立性,以及革命性却存有芥蒂,最担心它的文学性。不断发展壮大的网络文学该向何处发展?要有一个指导或引导的框子,即尽量提升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使其能够正确涉及人对自身和社会冷静与思考的问题,这关系到网络文学发展的生命力问题。文学是影响、教育或引导人思想的精神武器,仅限于猎奇而满足读者好奇心,而缺乏较高的文学性,尽管它也是一门艺术,但却恐难担纲真正文学所能担纲的文学责任。
网民热衷于网络文学,是因大多数网络文学题材,都以武侠奇幻为主。这样题材的文学作品,可填补读者在网络以外,难以找到的幻想区域的空白,也给处在快节奏生活的人们,以一种精神的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的人,可通过对网络文学的猎奇,暂时缓解压力。同时,网民读者还能从网络文学所描述的情境中,感知一个具有虚幻或玄幻的新奇世界。不过,网络文学仍是平民文学、个人文学和速度文学的元素居多,它似乎创造了一个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能使作者随心所欲地从事创作,这些都在潜意识地改变着文学的游戏规则,推动言论、出版自由向前迈了一步。网络文学的热潮不会得到消退,只能趋向更火,就其发展状况而言,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规范。
穿越文学热潮的兴起
穿越文学并非网络文学的首创,台湾和香港作家席卷、黄易,在20世纪90年代,便于《交错时光的爱恋》和《寻秦记》里,也曾用“穿越”创作手法,对其作品进行了创作,并在文学创作领域中,产生过广泛影响。不过那时,穿越文学未形成热潮。但它却风靡于现代,充分展示了网络特性,使作者与读者共享梦幻的生活。这对活跃文学生活很有裨益,但有种担心,作者与读者借助想象力,试图摆脱现实对他们的困扰,以传奇梦幻转移激烈竞争的现实环境,有其消极的因素。为此,文学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穿越文学带来的某些负面思想教育,有待做些必要的写作与阅读引导,并杜绝低劣的网络穿越小说的出现。这个责任,该是网络作家主动担纲的,并使网络穿越文学,一直沿着健康发展的轨道运行。
参考文献:
[1]鲁迅著.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李玉鸽,余荣宝.回到基点——从人性悲悯角度看鲁迅小说[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5.
[3]李书磊.试论《班主任》的局限性[J].文学自由谈,1988(02).
[4]李运抟.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前行与摇摆[J].当代文坛,2014(01).
[5]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04).
[6]陶春军.解构历史:新历史小说与穿越小说[J].广西社会科学,2012(05).
作者简介:
李亚红(1976— ),女,山东莘县人,硕士,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修辞与写作、应用语言学。
张 慧(1982— ),女,山东茌平人,硕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