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的效果探析

2016-01-11 05:32:11朱彩虹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23期
关键词:消化内科个性化

朱彩虹

(江苏省南通瑞慈医院 江苏 南通 226000)

多数消化系统疾病均具有病程迁延、难以根治、易反复发作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这类患者进行护理的难度。因此,临床上除了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外,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活动,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提高其生活质量[1]。为了探讨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的效果,我们对2015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这些患者中,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排除存在语言功能障碍和听力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组(100例)和健康教育组(100例)。在常规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56:44,其年龄区间为31~77岁,平均年龄为(56.9±5.2)岁。其中,有27例患者患有肠炎,有24例患者患有十二指肠溃疡,有30例患者患有胃溃疡,有19例患者患有复合性溃疡。在健康教育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53:47,其年龄区间为33~78岁,平均年龄为(57.1±4.9)岁。其中,有25例患者患有肠炎,有28例患者患有十二指肠溃疡,有31例患者患有胃溃疡,有16例患者患有复合性溃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护理方法

1.2.1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内容包括:①保持病房环境的卫生、清洁,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处理。按时为患者更换床上用品,同时提醒其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2]。②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其心理诉求,定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消除其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缓解其紧张的情绪。③告知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服或更换药品。同时,为患者详细讲解服药的方法和相关的注意事项,把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告诉患者,并教会其自我预防和缓解这些不良反应的方法。④合理为患者安排膳食,可根据其个人喜好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食谱。提醒患者多吃清淡的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辛辣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同时,叮嘱患者要少食多餐,每餐不宜吃得过饱[3,4]。

1.2.2 对健康教育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具体的方法是:①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热情地接待患者,主动与其进行交流,掌握其主要的临床资料。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学历等临床资料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②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其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相关疾病的病因、进行治疗和护理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同时,向患者发放健康宣传手册,手册上的内容要浅显易懂。③定期开展消化系统疾病的知识讲座,邀请健康专家现场讲解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同时,可让患者在讲座的现场进行提问,请专家现场解答,以解开患者的“心结”。同时,在院内和患者的病房中张贴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海报,让其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有关消化系统疾病的知识。④将能够熟练运用网络通讯工具的患者加入到消化内科的微信群或QQ群中,定期在群里发布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和一些养生知识,并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5]。

1.3 观察指标 ①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这两个量表的满分均为100分,患者的得分低于50分,表示其不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患者的得分为50~59分,表示其存在轻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患者的得分为60~70分,表示其存在中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患者的得分超过70分,表示其存在重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②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发放问卷时应做到人手一份,并于患者出院前统一进行回收。此调查问卷的满分为100分,根据调查的结果可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其中,患者的得分大于或等于90分表示其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得分为60~89分表示其对护理工作满意,得分低于60分表示其对护理工作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的例数+满意的例数)/100 ×100%[6]。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用(%)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其SAS的评分、SDS评分的比较 接受护理前,两组患者SAS的评分和SDS的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护理后,健康教育组患者SAS的评分和SDS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其SAS的评分、SDS评分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其SAS的评分、SDS评分的比较(±s)

组别 例数(n)SAS的评分(分) SDS的评分(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52.4±7.2 44.7±5.1<0.05常规组健康教育组P值100 100 63.3±7.8 62.7±7.2>0.05 50.6±6.7 45.2±5.3<0.05 65.5±8.2 66.3±8.4>0.05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与常规组患者相比,健康教育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n)%]

3 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此类疾病患者多伴有呕吐、腹泻、腹部疼痛、进食困难等临床症状,因此他们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给临床上对这些患者进行护理增加了难度[7]。李改霞[8]等学者认为,临床上在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对其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其预后。通过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能在他们的心中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促使其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极的生活方式,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其治疗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常规组患者相比,健康教育组患者SAS的评分和SDS的评分更低,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的效果十分明显,可有效地改善其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 党梦娇.研究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可行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07:202+284.

[2] 罗孝鑫.健康教育在消化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5,18:2833-2835.

[3] 贾铃铃,郭丽霞,张小丽.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5,11:102-103.

[4] 朱利亚.消化内科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08:147-149.

[5] 王俊文.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3,S2:78-79.

[6] 梅宝丽,孙华,刘汉青.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5,11:156.

[7] 邓慧琼.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人人健康,2015,24:133.

[8] 李改霞.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J].吉林医学,2015,07:1463-1464.

猜你喜欢
消化内科个性化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祝您健康(2022年2期)2022-01-14 16:43:15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2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10
食物是怎么消化的
小布老虎(2017年4期)2017-08-10 08:22:40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01-22 17:20:15
胃为什么不会消化掉自己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