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广兵
(江苏省射阳县海河中心卫生院 江苏 盐城 224300)
腹股沟疝是指患者腹腔内的脏器通过其腹股沟的缺损区向其体表突出的一种疾病。该病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类型。该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可造成严重的影响。过去,临床上主要采用传统的Bassini修补术和Ferguson修补术治疗该病,但患者术后易发生较多的并发症。在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们对我院收治的32例腹股沟疝患者使用MPHR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64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临床上规定的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在这些患者中,排除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排除存在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非自愿参与此项研究的患者。这64例患者均为男性。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这64例患者分为bassini组(32例)和MPHR组(32例)。bassini组患者的年龄区间为48~82岁,平均年龄为(60.8±4.5)岁。其中,有腹股沟斜疝患者20例,有腹股沟直疝患者9例,有腹股沟直疝复合斜疝患者3例。MPHR组患者的年龄区间为45~80岁,平均年龄为(61.4±5.7)岁。其中,有腹股沟斜疝患者18例,有腹股沟直疝患者12例,有腹股沟直疝复合斜疝患者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手术方法 术前,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液检查、心肺功能测试、B超检查等常规检查,对于合并高血压、慢性呼吸道疾病、腹压增高的患者,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待其病症得到有效的控制且其生命体征平稳后,再对其进行手术。手术方法如下:
1.2.1 对MPHR组患者使用MPHR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是: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根据其身体状况对其进行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起效后,在患者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的1.5~2cm处做一个4~5cm长的手术切口,切开其皮肤和腹外斜肌,在此过程中,避免损伤其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游离患者的精索,切开其提睾肌,在其精索的前内方找到疝囊。对于疝囊体积较小的患者,不用切开其疝囊;对于疝囊体积较大的患者,应切开其疝囊,并将其疝囊结扎成几个小疝囊。对于直疝患者,将其疝囊经直疝三角推至其腹腔中,对于斜疝患者,将其疝囊经腹股沟内环口推至其腹腔中。经患者的疝环口为其置入锥形填充物,将填充物的外层叶瓣与其内环周围的横筋膜相持平,然后将填充物缝合、固定在其内环周围的横筋膜上。在患者精索的后方置入疝修补片(聚丙烯材质),并使其精索穿过修补片,然后将此修补片缝合、固定在其周边的韧带、肌肉、筋膜和肌腱组织上。最后逐层缝合患者的手术切口,术后用沙袋对其切口进行压迫。
1.2.2 对bassini组患者使用bassini修补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是: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根据其身体状况对其进行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起效后,在患者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的1.5~2cm处做一个4~5cm长的手术切口,切开其皮肤和腹外斜肌,显露其腹股沟的外环口。游离患者的肌腱膜、腹横筋膜及其睾提肌,对其疝囊进行探查。将患者的疝囊推至其腹腔中,剥离并牵引其精索,然后在距离其疝囊颈上0.5cm的中点连线处对其进行荷包式缝合,保证其腹股沟三角区不存在任何空隙。最后将患者的精索复位,为其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其手术切口。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腹股沟疝治疗指南》(欧版)[1]中的规定,将两组患者的疗效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优:术后1~2d,患者的疝气症状基本消失,且其未发生切口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良:术后3~4d,患者的疝气症状基本消失,且其未发生切口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可:术后3~4d,患者的疝气症状有所改善,但其发生了轻度的切口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差:术后3~4d,患者的疝气症状无改善,且其发生了中度或重度的切口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优良率=优率+良率。
1.4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记录其病情的复发情况。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的用时、术毕至切口疼痛消失的时间、术毕至下床活动的时间及其住院的时间。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2.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X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1 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及术后6个月病情复发率的比较 与bassini组患者相比,MPHR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更高,其术后6个月病情的复发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与bassini组患者相比,MPHR组患者手术的用时、术毕至切口疼痛消失的时间、术毕至下床活动的时间及其住院的时间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及术后6个月病情复发率的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s )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s )
组别/例数 手术的平均用时(min) 术毕至切口疼痛消失的平均时间(d) 术毕至下床活动的平均时间(h) 住院的平均时间(d)MPHR组(n=32) 48.8±2.8 2.2±0.6 8.7±2.0 13.4±1.8 bassini组(n=32) 59.7±2.4 4.4±0.8 15.9±2.5 19.2±2.5 t 16.720 6.788 12.722 3.305 P 0.000 0.000 0.000 0.00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手术结束后,MPHR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阴囊积液2例,腹股沟存在异物感2例,尿潴留1例),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6%(5/32);bassini组中有13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阴囊积液4例,腹股沟存在异物感3例,尿潴留2例,疝囊水肿2例,切口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6%(13/32)。与bassini组患者相比,MPHR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腹股沟疝是临床上常见的外科疾病。该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最高。由于老年人存在手术的耐受性差、术后身体恢复慢等特点,因此他们对手术的要求较高[3]。过去,临床上主要采用传统的Bassini修补术和Ferguson修补术等治疗腹股沟疝,但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近年来,徐稳深[4]等学者研究认为,用MPHR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其早日康复。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MPHR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地缩短患者康复的时间,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情的复发率。
[1] 马颂章.欧洲新版成人腹股沟疝指南解读[J].临床外科杂志,2014,0(9):631-633.
[2] 赵恒宝.对比分析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27(6):661-662.
[3] 田德伟.两种腹股沟疝修复术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9-10.
[4] 徐稳深.疝环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效果比较[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4):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