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银
(三台县中医院肛肠科 四川 三台 621100)
慢性肛裂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全层破裂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缺血性溃疡。此病患者肛管的裂口大多与肛管的纵轴平行,呈梭形或椭圆形,其长度约为0.5-1.5cm。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及发生便秘等[1]。在肛肠科,慢性肛裂的发病率仅次于痔疮。在慢性肛裂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慢性肛裂患者常因发生肛门疼痛、畏惧排便而发生便秘,在发生便秘后又可因用力排便而加重肛裂的病情[2]。临床实践证实,对慢性肛裂患者施行非手术治疗或传统手术治疗的效果均不能令人满意,易使其病情反复发作。近年来,我院为慢性肛裂患者采用纵切横缝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100例患者均为我院肛肠科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慢性Ⅱ期、Ⅲ期肛裂患者。经临床检查,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慢性肛裂的诊断标准。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在观察组患者中,有女性29例、男性21例,其平均年龄为(37.3±6.4)岁,其中有后侧肛裂患者43例,前侧肛裂患者7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女性30例、男性20例,其平均年龄为(37.7±6.6)岁,其中有后侧肛裂患者41例,前侧肛裂患者9例。这些患者均排除了发生精神障碍、内分泌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肾、肝、心功能衰竭的可能。两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栉膜带切断术进行治疗,治疗方法是:对患者进行骶椎麻醉,使其取截石位,为其常规消毒及铺巾,在其肛裂病灶的中央做一个放射状的切口,切断栉膜带,修剪两侧的创口使其平整,进行充分的止血处理,不对切口进行缝合,用明胶海绵及油纱填塞切口,用塔纱进行覆盖,用敷贴进行固定。为观察组患者采用纵切横缝术进行治疗,治疗方法是:对患者进行骶椎麻醉,使其取截石位,为其常规消毒及铺巾,在其肛裂病灶的中央做一个放射状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内括约肌下缘,切断栉膜带,修剪切口两侧的创缘,处理哨兵痔及肛乳头瘤。从切口的中央开始进行横行缝合,从内口进针,从外口出针,进行间断全层缝合6~8针。若缝合口外侧的张力过大,可在缝合口外约1.5-2cm处做一个减张切口。
1.3 观察指标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后分别测量其肛管的直径。在术后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愈合的时间及发生切口水肿、感染的情况。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的12个小时内观察其发生切口疼痛的程度,并将其发生切口疼痛的程度分为以下级别:1)轻度疼痛。患者发生轻微的切口疼痛,能够耐受。2)重度疼痛。患者发生剧烈的切口疼痛,需应用镇痛药进行治疗[3]。根据相关的判定标准[3]将两组患者发生肛缘水肿的程度分为轻度与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其肛管直径的分析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其肛管的直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行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肛管的直径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肛管的直径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情况的分析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其重度切口疼痛、重度肛缘水肿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低,其切口愈合的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1 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其肛管直径的分析(±s,cm)
表1 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其肛管直径的分析(±s,cm)
分组 例数 术前肛管直径t值 P值观察组 50 1.94±0.26 2.90±0.32 11.752 0.01对照组 50 1.93±0.23 2.86±0.31 12.708 0.02术后肛管直径
表2 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情况的分析 [例(%)]
慢性肛裂是一种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绝大多数此病患者的病灶位于其肛门后正中线的附近(即截石位的6点钟处)。导致慢性肛裂最根本的原因是发生肛门腺感染。此外,肛门内括约肌痉挛造成的肛管皮肤压力过高也是导致慢性肛裂的主要原因之一[5]。慢性肛裂患者的病情若迁延不愈可发生肛乳头炎、肛隐窝炎等并发症。在临床上,治疗慢性肛裂的传统疗法是切断栉膜带,松弛括约肌,恢复肛管皮肤的血供。但是,为慢性肛裂患者采用此法进行治疗后患者常可发生便秘,进而可导致其病情复发。采用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可完整地切断患者的栉膜带及部分肛门内括约肌,解除肛门括约肌痉挛,降低肛管的静息压,恢复肛管后侧正常的血液循环,降低患者在术后因发生肛门狭窄而导致病情复发的几率[6]。有报道称,为慢性肛裂患者采用该手术进行治疗可明显增加其肛管的直径。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了这一情况。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肛管的直径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其重度切口疼痛、重度肛缘水肿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低,其切口愈合的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采用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能显著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使其更快地康复,而且不会明显缩小其肛管的直径。
[1] 刘世茹,廖行忠,王晓林等.纵切横缝术与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对比研究[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15,11(4):262-263.
[2] 卢艳君,王兆春,曾碧娟等.改良侧位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术后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2013,24(7):1086-1088.
[3] 孟澍,崔巍,汪闻夕等.慢性肛裂应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疗效及对复发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15,20(5):867-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