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妮
(宿迁市中医院内分泌科 江苏 宿迁 223800)
糖尿病是内分泌科的常见病。随着病情的进展,此病患者的躯体神经、自主神经及胃肠道的蠕动功能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1],其胃张力可明显减弱,其胃排空的时间可明显延长,因此其便秘的发生率较高[2]。对并发便秘的糖尿病患者采用泻药进行治疗易使其发生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3],若长期为其使用泻药进行治疗还可能加重其便秘的病情[4]。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结合耳穴压豆法对并发便秘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现将相关的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患者均为2015年10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8例并发便秘的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的纳入标准是:1)未合并急性的病症。2)饮食量未明显减少。3)每周的排便次数少于3次且大便干结。4)排便困难,发生便秘3个月以上。5)未患肠道器质性疾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患者。在观察组中,有男性18例,女性16例,其平均年龄为(62.5±2.5)岁。在对照组中,有男性19例, 女性15例,其平均年龄为(62.6±2.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降血糖治疗。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向患者说明发生便秘的原因及危害性,嘱其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每天至少饮1.5升的水。患者若连续3天未排便,可为其应用开塞露或口服类缓泻剂进行通便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对照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法与耳穴压豆法进行治疗。在科内成立中医护理小组,由5名责任护士作为小组成员。对这些小组成员进行中药穴位贴敷与耳穴压豆治疗的专业培训及考核。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对其进行中药穴位贴敷与耳穴压豆治疗的目的、方法、有效性及安全性,然后为其采取以下的方案进行治疗:1)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将少量的大黄碾成粉末,与75%的酒精混合,调成粘稠状。使患者取仰卧位,暴露其脐部,并注意为其保暖。用蘸有酒精的棉棒清洁患者脐部(即神阙穴)的皮肤。将调好的药膏涂在3cm×3cm大小的一次性贴敷料上,敷于患者的神阙穴上,留置24个小时后取下,为其隔日治疗1次。2)进行耳穴压豆治疗。取交感、皮质下、直肠、小肠及大肠等耳穴做为主穴,取内分泌、肾、脾、胃、三焦及肺等耳穴做为配穴。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根据其病情为其选取3个主穴与2个配穴。将王不留行籽粘在0.7cm×0.7cm大小的胶布中央,贴在患者一侧耳部的5个耳穴上,并按压2分钟,以患者感到穴位处的皮肤有热、痛、胀、麻、酸等“得气感”为度。在患者每天临睡前、三餐后及早晨起床后分别为其按压耳穴一次,每隔3天为其更换王不留行籽贴一次,在其双耳交替进行治疗,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对患者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在2个疗程之间应间隔2天。
1.3 观察指标 采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编制的“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的便秘问题主要包括腹胀、排便频度、排便不尽及肛门坠胀感、排便时间、粪便性状及排便困难,每个便秘问题的评分为0~3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便秘的症状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后其便秘情况的分析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腹胀的评分、排便频度的评分、排便不尽及肛门坠胀感的评分、排便时间的评分、粪便性状的评分及排便困难的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后其便秘情况的分析(±s,分)
表1 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后其便秘情况的分析(±s,分)
对照组观察组排便困难2.78±0.692.21±0.34粪便性状2.23±0.891.95±0.45排便时间1.98±0.581.60±0.35排便不尽及肛门坠胀感1.89±0.561.54±0.32排便频度1.52±0.231.79±0.35腹胀1.39±0.561.20±0.32
2.2 对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的分析 在进行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腹痛,有1例患者发生腹泻,有2例患者发生严重的大便干结,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腹痛,有3例患者发生腹泻,有8例患者发生严重的大便干结,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1%。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耳穴压豆法具有双向调节肠胃神经系统与大脑皮质功能的抑制与兴奋机制、改善胃肠节律紊乱及胃肠激素失调现象等作用。中药穴位贴敷法主要经皮肤给药,可在局部的皮肤中发挥药效,并可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治疗全身性疾病。在为患者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法进行治疗时其药物浓度的曲线较平衡,不会出现因口服药物而在血液浓度-时间曲线上出现“峰谷”的现象,因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5]。脐是任脉的神阙穴所在的部位。任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贯穿于十二经脉之间,为经络之总枢,其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在脐部外敷药物可取得通络活血、行腹部气机、消除腹胀的作用。脐内富含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因此在脐部外敷药物后药物的有效成分较易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入血。大黄归脾经、胃经、大肠经、肝经及胆经,具有荡涤胃肠、峻下实热、攻积导滞、攻下逐瘀、泻热通便的功效。药理学研究发现,大黄中所含的结合性大黄酸类物质可刺激大肠壁,导致肠管收缩及肠内分泌物增多,使大肠内容物更易排出,进而达到泻下通便的作用。临床实践证实,使用大黄对便秘患者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可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腹胀的评分、排便频度的评分、排便不尽及肛门坠胀感的评分、排便时间的评分、粪便性状的评分及排便困难的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结合耳穴压豆法对并发便秘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便秘的症状,而且安全性较高,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王振宇,童奥,唐红,马小艳,朱慧娟,吴丽丽,王颖,曹蕊,王书瑶,李晓静.62例糖尿病患者便秘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5,11(19):34-36.
[2]梁月英,刘晓华,谢肖霞,谢小英,黄诗欣.抬臀运动用于老年糖尿病足患者顽固性便秘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5,19(24):26-27.
[3]刘昳,赵小睿,王锐,邱根全,章梅.枳术丸对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5,33(24):2966-2968.
[4]庞国明,陈丹丹,王凯锋.糖尿病性便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5,17(27):98-100.
[5]何芬琴,倪晓红,马利敏.中药穴位贴敷结合耳穴压豆治疗老年骨折后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10,22(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