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2016-01-04 23:57:02邵阳
青春岁月 2015年22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问题对策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校最早开设的专业的之一,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为地方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因此,我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须做出调整。本文试图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入手,浅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对策,在于促进它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问题;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培养理念落后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规律缺乏认识,缺乏对应用型教学方式的了解,缺乏对人才需求的调查和研究。仍然停留在传统理论知识教学模式上,或者被动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变化。在这样的培养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完全与社会需要脱节,学生所学不为社会所认可。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竞争力,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良性发展。就教学模式而言,很多专业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甚至于沿用中学满堂灌教学的教学模式。尽管有老师采用讨论法、表演法、甚至让学生上台讲课,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有些教学设计不规范,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完全跟不上学生和社会的节奏。

2、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是偏向于应用型。目前我校的课程设置采用的仍旧是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而且过分侧重理论,应用型课程不突出,实践性效果不明显。而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需求性强的课程开设的又不是很多。这就导致理论和实践之间发生脱节,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发生脱节,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欠缺等问题。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造成学生不能有一个很好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前途,很多学生最后从事的工作都无法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工作实际中不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法学非所用等。

3、实践教学环节和实习基地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环节。从实际教学来看,存在“重教学,轻实践”“有实践,无效果”等现象,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师只是一味的从理论到理论,忽视了专业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甚至有老师认为学生通过实践课、实习、论文设计及答辩等渠道,就完成了实践教学环节,显然是不全面的。从实习基地建设情况看,基地形式单一,缺乏广度,仍然是以本地市中小学实习基地为主,缺乏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思考与探索实践,还没有形成以产学研模式带动实习基地建设的良好局面。无法适应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新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合理设置课程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几十门,既有专业基础课,又有专业选修课。可是这些课程之间普遍存在知识重复的现象,这就直接造成了教师的重复讲授和学生的重复学习,这就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此,可以整合不同课程的相同知识点,从而进行集中的讲授,还可以在教学大纲中引入应用性课程。另外,设置课程时,应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个人需求。对于要继续深造的同学,设置相关的考研课程,在充实他们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深造的兴趣。另外,对于想从事文秘、新闻、编辑等工作的同学,还可以设置一些应用类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规划需求。此外,还需要对实践教学的有关课程进行补充更新,全面提高学生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实践

作为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实践不可忽视。实习基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拉近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应该将具有该专业特色的实习基地积极建立起来,同时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长期与实习单位维持稳定合作关系。由于教育观念和形式的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应当适时组织专业见习、实习,外出实践调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个人向全方位、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发展。就学校方面来说,学生经过实践,通过考察其最终实践结果以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情况,可以掌握社会对该类人才需求的最新动向,学校也可以据此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进行进一步深化,对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更加完善,就要对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专业知识结构要全面且具有综合性,其专业理论及相关理论要足够丰富,其教学科研能力要很强,实践操作水平很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既需要掌握文学理论专业知识,还要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学科技能大赛、实习等,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方面的难题。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要求这类教师有机地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和行业背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这类教师很少,学校需要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方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得双师型教师具有更高的水平。这样才能为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强大的助力。

4、坚持社会导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符合社会需求,又要坚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定位,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前景,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让汉语言专业的人才学以致用,学有所成,顺应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开设新的课程,不断除旧革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凸显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特色。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专业与行业之间联系紧密,学校和地方之间联系合作。因此,我们在培养人才时要善于总结经验,要进行不断的探讨和研究,及时定位审视已做工作,瞄准社会,定向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发展的眼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站在时代前端,引领社会发展,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结语

新的社会形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转变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努力提升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性,培养出应用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

邵阳(1982—),男,江西安福人,本科学历,现任职于江西新余学院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浅析
现阶段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不足及对策浅析
探析汉语言文学中国学文化的魅力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07-15)2016-07-15 13:42:04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