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丹丹
【摘要】电影《亲爱的》的成功之处在于导演陈可辛善于用镜头语言来创造丰富细腻的情感。分析导演其他电影作品,能看出导演注重表现人物情感的酝酿、爆发和思考的过程,这也是电影镜头语言最重要的作用。镜头语言作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关注的重点。创作好镜头语言的叙事和造型表达,更要认到镜头语言作为视听语言所具有的情感传达潜能。本文将着重从电影镜头语言的艺术角度来分析电影《亲爱的》中几个特色镜头,以此凸显出该片所要传达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电影镜头语言;情感;伦理;道德
一、电影镜头语言的含义
1、镜头与语言
对于电影镜头,《电影艺术词典》中对电影镜头这样界定——“电影摄像师运用摄影机、镜头、胶片把对象及其动作记下来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它通过摄像机将可见世界的一切感觉到的事物拍摄下来,这样就实现了对于影像的复制与记录。结合先前的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巴赞的《电影本体论》中对于“影像复原”的认同,单纯从电影的作用分析,影像复原无疑是电影的重要特点之一,而镜头即是实现影像还原的重要手段。
对于“镜头”的理解,分别是以下三个方面:1、物理学中的镜头——摄像机上的光学透镜组,比如广角镜头、长焦镜头。2、我们在拍摄时谈到的“镜头”——摄像机在一次开机到关机之间所摄取的一段未被剪辑过的影像。3、剪辑后的镜头——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即拍摄到的素材必须经过后期的剪辑制作后,才能呈现在观众面前。对于观众而言,最常看到的“镜头”就是第三层含义的镜头即剪辑后的镜头,所以第三种含义的镜头也成为本文电影镜头语言研究的重点。
“语言”顾名思义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通过语言,人与人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同样,当把语言的概念扩展到影视艺术领域时,不难发现,作为“第七种艺术”的电影同样需要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
镜头与语言的结合,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意思,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镜头说话”。电影镜头语言作为电影重要的表述手段,无疑是我们进行电影艺术研究与创作的重要内容。
2、电影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一般是指由摄影机拍摄出来的画面视频看出拍摄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就是“镜头语言”的独特之处。
尽管电影镜头语言是源自于戏剧舞台艺术,随着技术演变不断发展,语言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结合上述镜头与语言的概念分析,作者对电影镜头语言的理解是导演将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摄影机镜头呈现,摄影机以镜头承载的方式,同时通过镜头自身形式表达将信息传递给观众的一种语言交流形式。即镜头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画面内容,同时镜头通过自身在景别、运动与剪辑上的变化,以一种更巧妙完美的方式将电影传递给观众,让观众随着镜头的内容而发生情感的变化。对于这种概念,我们简称为“我的镜头会说话”。因此,从镜头内容与形式表现出发,本文进一步深入电影分析的逻辑起点——电影镜头语言,经过对特定电影镜头语言的分析研究,从而探讨电影更深层次的内容。
在电影《亲爱的》中,导演将完美的镜头组接与巧妙的悬念设置结合起来,使电影的戏剧性色彩大为浓厚,最终观众呈现出真实的感情。对于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来说,镜头所做的不仅仅是对事件的记录,对主题的阐述,更多的是对于事件的描述,这种描述仿佛就是文学作品中事物内在关系之间的运动感。
二、《亲爱的》体现出导演的情感意志
陈可辛学生时代赴美留学,所以对电影的镜头掌握如此娴熟和自信。在导演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镜头的运用和变换极为敏锐。他明确知道“一部电影的质量归根到底决定于影像各方面的质量”,跟对镜头的把握非常熟练。“镜头是看见影像的‘眼睛”,是摄影机的焦点。
陈可辛擅长用生活化的镜头展现细节,拓宽画面中的信息量,展现丰满而又真实的故事生活来表达诗意情怀。这些生活化的镜头,展示了细腻的生活场面,大大扩展了影片的表现面,使影片包容的信息量更为丰富多彩,生活的流程变得更加丰满和真实,从而加强了观众对剧中人的命运的认同感。他注重表现人物情感的酝酿、爆发和沉淀的过程。所以其电影大都是描写在各种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情感历程以及在这一历程中人们心理的种种变化。与此相对应,陈可辛的电影语言也非常丰富和灵动。他最常用摇镜头、特写镜头、俯拍镜头、仰拍镜头,空镜头、叠画等。
电影《亲爱的》聚焦于一个失踪的孩子,和两个家庭展开的“领养”风暴。陈可辛导演在这部电影中设计了乱镜头、摇镜头、特写、空镜头、长镜头等。每一个镜头都是导演精心设计,每一个镜头都表达了导演的真实情感。在导演其他作品如《双城故事》、《甜蜜蜜》中,表现更多的是伤感、离别的镜头,这些年导演的视线一直在关注平凡人物的悲欢离合,在他的镜头下《亲爱的》脱颖而出,成为那个时间段最受人瞩目的电影。
三、《亲爱的》情感性镜头解析
一部电影无论它的内涵多么丰富、思想多么深邃,它的镜头画面效果都是评价一部片子好坏的不可忽略的因素。电影《亲爱的》主要讲述以田文军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拼命寻找被拐的孩子以及养育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李红琴如何为夺取孩子做斗争的故事。影片的故事看似简单,却也复杂;结尾简单并埋下伏笔,冥冥中隐藏着难以挣脱的黑暗。
下面作者将重点分析影片中几个让观众情绪爆发点高涨的镜头。
1、乱镜头——为悲剧埋下伏笔
影片的开头,镜头向我们展现的是密密麻麻的旧电线、破旧的房、凌乱的城中村、略低于视线穿行而过的车轮,这些杂乱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画面布局不干净,但是就在动静结合当中你总是能发现主角。这些都寓意着离婚的主人公田文军的生活死气沉沉,唯有与儿子在一起时他才能得到快乐和安心。
这些乱镜头运用的非常真实,也为剧情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旧电线上的红绳掉落的那一刻也意味着后面悲剧的发生。导演陈可辛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知道观众想要看什么,他就能给观众设置什么样的镜头。这些看似平静安详的镜头仿佛就在等着后面孩子失踪这个悲剧的爆发,观众看了这些镜头也做好了心理准备。
2、留白镜头——情感的爆发
在丢失孩子的互助大会上,面对韩总说:“请鲁晓娟分享一下。”此时一阵沉默,沉默是最难演的,而且在片子的开头,可以看出她是那么渴望说话并会争论的女人,这一刻她沉默了。在这里,导演并没有给鲁晓娟特写镜头,却特地设置了一个很难得的留白镜头。画面里也没有周围人多余的面部特写和台词,但是空气中存在的那种张力,直到郝蕾突然出声而崩裂。
留白镜头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镜头语言,他不仅在叙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常常被赋予作品想要表达的某种理念。导演在影片中设置的留白镜头就是想要给观众产生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也是为了鲁晓娟内心情绪的烘托。最后,鲁晓娟哭着说:“对不起,孩子是我弄丢的。”这种内疚感与之前在派出所打田文军耳光形成一种人物冲突,而这一刻的爆发才是痛苦的爆发。
3、转镜头——站在危险之上的爱
在李红琴家的小孩得救后被送到深圳的一福利院,李红琴为了孩子只身从安徽农村来到深圳,在与福利院人商量未妥后出现了下面一个让人流泪的镜头:李红琴从外面爬到窗户上去见屋里面的小孩,镜头先从门内照,平和安详,再照出去,原来这平淡的见面是建立在这么危险之上。这种镜头的冲击感给观众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观众的哭点也会随着李红琴与小孩四目相对时达到巅峰。影片中的主题“二次拐卖”道德与法律的矛盾也随着这一幕的出现也渐渐显示出来。
这一处主要播了两个镜头,分别是屋里和屋外。屋里是中景,而屋外是远景,导演在此刻想要让观众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愿把天灾人祸留给我,只给你这香气”这句话也在李红琴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4、长镜头——平静却又复杂
影片最后,当李红琴为了留在深圳看她的两个“孩子”,执著的她最后找来律师高夏,在高夏的帮助下,眼看就要争取到吉芳抚养权的李红琴,却在体检时意外查出自己怀孕。狭长空旷的医院走廊里,李红琴只能孤独地拥抱自己。一位母亲的无奈和一个女人的无助,在这一刻蔓延开来。
这一个长镜头足足用了39s,景深越拉越远,观众的情绪也被带动得越来越浓。这样一个始料未及的结尾却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在这39秒的长镜头里,李红琴和观众的心里也发生了变化:李红琴终于明白丈夫把不能生育的责任推给了她、那两个注入她全部爱的孩子又离开了她,她成为了整部影片最可怜的人;观众在明白李红琴为什么能怀孕时,也在想后面的剧情会是什么。导演设计了一个干净利落的结尾,会有人提出:已经结束了?我还以为刚开始。这也是导演的精明之处,剩下的内容靠观众自行想象。
四、镜头语言的落差
上述提到当田文军带鲁晓娟到丢失孩子的互助大会上时,当切入这个组织时,镜头首先出现几段类似访谈节目的切换式大特写长独白。然后画面一转,变成了一个集体聚会,韩总老婆像圣女念经般的一段台词。大特写独白,确实是为了体现每个丢失孩子的父母们的痛苦和挣扎以及对小孩的思恋;然而集体聚会的部分,则是想表达对孩子的想念已经上升到了信仰的程度。但是这两部分的镜头语言是有很大落差,前者是纪录片式的,而后者又是舞台性的。两者镜头语言的错落感,就会导致人们对这一组织的背景产生了疑惑感。
从这部影片中的镜头语言可以看出,陈可辛导演在拍摄该影片之前肯定深度分析过观众的观影情绪。什么时候应该给演员大特写让演员充分发挥演技;什么时候播放音乐镜头放慢让观众有时间抒发情绪;什么时候该来个大哭戏顺便让电影院里的观众落泪等等,这一切全都按着商业电影的拍摄设计。但不可否认的是观众有时候需要这些镜头来调动情绪,但情感宣泄完后,我们更应该进行理性的思考,“中国为什么会发生拐卖儿童事件?”“中国的福利院政策为何如此落后?”。
如果观众看完电影后就忘了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不深究“拐卖儿童”这个社会事件,那拐卖还将持续发作。艺术作品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展现一个社会热点、渲染一下悲惨情绪那么简单,它更应该承担的,是揭示问题的症状何在,如何避免。只讲一个被拐卖儿童怎样回归父母的故事,远不如追述拐卖何以发生有价值。
五、总结
本文以热门话题电影《亲爱的》为背景,分析了电影艺术最重要的表述手段——电影镜头语言。这部电影表现了陈可辛导演所擅长的电影镜头语言,观众也在观影之后对社会现状进行思考——伦理与道德的冲突。这也是导演所期望的那样,陈可辛说:“哭了而不会觉得你在煽情才是最重要的,不能硬来,得在剧情上、故事上打动人,但那个点其实很难拿捏。”作者认为在这部电影中陈可辛做到了,虽然有些地方的处理还欠妥当,但相信并不影响影片所带来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鲍红玲. 《亲爱的》:无意催泪却潸然[M]. 北京: 神舟出版社, 2014.
[2] [美]李·R·波布克. 电影的元素[M].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2.
[3]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 何怡庆. 陈可辛的身份与视角——评电影《亲爱的》[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4.
[5] 潘 茜. 陈可辛电影的镜头语言[D].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2011.
[6] 百度百科:镜头语言[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8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