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是我国粮食作物主要种类之一,在人们的食物来源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我国拥有庞大的水稻种植面积,做好水稻抗病工作,是保障水稻生产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前提。文章围绕我国水稻种植过程中水稻抗病技术有关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了深入推进水稻抗病技术研究,提高水稻抗病能力的重要意义,简要介绍了目前水稻抗病领域应用先进技术情况,最后着重分析了水稻病害种类和对应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水稻;水稻病虫害;高新技术
引言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作为我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重主要组成部分,水稻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下大力气做好水稻培育、生产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卓有成效,其中以杂交水稻技术进展最为突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杂交水稻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水稻种植的快速发展。作为农作物,水稻的种植、繁育同样面临着自然条件和病虫害的威胁。病虫害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和水稻产量。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水稻抗病技术的研究。
1 提高我国水稻种植过程中抗病能力的重要意义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水稻的生产种植情况也就自然受到更多的关注。提高水稻种植抗病能力,不仅有利于水稻高产,保障粮食供应,满足群众生活必需,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粮食市场的稳定,维护我国安定和谐的经济秩序。水稻病虫害能够致使水稻患病,甚至死亡,直接造成水稻产量下降。加强水稻病虫害技术研究,提高我国水稻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是确保水稻种植产量和质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前提。
2 我国水稻抗病领域中的先进技术
水稻抗病是门综合学科,它的发展要以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为基础。21世纪以来,水稻抗病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大量现代化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水稻抗病领域的应用,给水稻抗病注入了新的活力。应用了现代化高新技术后,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大幅提高,患病水稻治愈效果和速度明显改善。种子发芽器、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使得技术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水稻育种信息,推动了我国水稻育种工作的前进步伐。
3 水稻种植常见病害及主要抗病策略
3.1 水稻选种育种阶段的抗病虫害策略
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经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抗病虫害要求都不一样。在制定水稻抗病虫害措施和策略时,必须考虑水稻当前所处阶段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因地制宜的进开展病虫害防范处置工作。特别是水稻选种、育种阶段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整个水稻生长种植过程中抗病虫害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做好选种、育种阶段控病虫害措施,对于提高水稻生长过程中整体抗病虫害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在水稻选种阶段,要把种植地的自然环境情况作为选种的首要条件。我国国土面积广袤,许多地方都适合水稻的栽培种植。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不同,病虫害情况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选择水稻种子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选择当地适合种植、产量高、质量佳、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此外,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人们发现,种子播种前进行预先处理,比如用专用药水浸泡水稻种子,可以大幅提高水稻种子的抗病能力。而在育种阶段,通过杂交的方法从基因层面对水稻种子进行调整,不仅可以增强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对于水稻增产也很有帮助。目前我国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病害主要有稻瘟病、水稻纹枯病两种,做好这两种病害的防治工作,对于保证水稻种植产量和质量意义重大。
3.2 稻瘟病的现象及主要防治策略
稻瘟病俗称掐颈瘟、吊头瘟、火烧瘟等,为真菌感染所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患稻瘟病的水稻产量会显著下降,一般可达正常产量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按照发病时间和患病位置不同,稻瘟病又可分为苗瘟、叶瘟、枝梗瘟、节瘟、谷粒瘟及穗颈瘟几种,其中以稻节上发病的节瘟及在稻穗颈部发病的穗颈瘟危害最大。其中,节瘟的发病时期主要位于抽穗期,刚开始发病时,稻节上会产生一些褐色斑点,随后斑点逐渐蔓延至整个稻节,颜色转黑,而这时稻节强度严重下降,受力极易折断,最终导致枯白穗或秕谷的形成。穗颈瘟的发病时间和节瘟相同,刚开始发病时,褐色斑点位于穗颈,待蔓延后整段整段的穗颈呈褐色或黑褐色,导致水稻不勾头,或谷粒不饱满。无论节瘟还是穗颈瘟,对于水稻种植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旦发生,就会导致水稻产量大幅降低,严重时会导致绝收现象的发生。导致稻瘟病的原因主要是当地自然气候等原因。在水稻生长期内,天气阴雨连绵,水稻植株受不到足够的光照,空气过于潮湿,周围空气湿度大,给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及侵入创造了条件。同时,氮肥使用不当、延迟或旱期过长、灌水过深等也是稻瘟病发生的常见原因。由于导致稻瘟病的原因很多,所以要彻底防范稻瘟病,必须多管齐下,采取系统措施,杜绝发病因素的形成。具体措施包括:(1)严格保证水稻育苗期的预处置效果,提高水稻种子抗病能力。要将百分之二十浓度的三环唑加水稀释到原浓度的千分之一,然后以之浸泡水稻种子,时间以1到2天为佳。(2)保证水稻栽培质量。可采用两段育秧、旱地育秧、栽培壮苗等方法,严格控制氮肥施用时间,杜绝出现超量、过期等情况。(3)如发现水稻植株出现瘟病症状,要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治理,药剂治疗必须保证及时,一旦错过最佳时间,治疗效果会大幅下降。常用药剂主要有百分之二十浓度的三环唑和百分之四十浓度的稻瘟灵乳油,分别按照每亩100g和每亩60到70mg的标准兑水50到60千克喷雾。
3.3 水稻纹枯病的现象及主要防治策略
水稻纹枯病俗称烂脚干、花脚干等。发病位置主要位于水稻杆径、叶片,初期症状表现为离水面较近处的茎秆和叶片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斑,斑纹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之后斑纹上会产生白色菌丝,最后会形成褐色菌核。患纹枯病的水稻植株不能抽穗,即使有抽穗的也往往会形成秕谷。导致纹枯病的原因主要是植株密度不合理、氮肥超量或者灌水偏迟或过深等。要防治纹枯病,一是要做好田间管理,消除真菌形成的条件,减少菌核残留。二是控制植株密度,在保证产量的同时确保不会形成纹枯病。三要做好药剂防治的工作,常用的方法是将百分之十的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按1:1000到1:1200的比例配成溶液喷雾治疗。
4 结束语
水稻病害工作重在预防,工作中,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完善防治措施,对于发病植株要及时用药治疗,尽量将病害发病情况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以保证水稻产量稳定和质量合格。
参考文献
[1]黄文星.水稻栽培管理技术研究[J].科技向导,2013(5):284.
[2]兰贵炎.浅析水稻种植的管理技术[J].吉林农业,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