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SC330型道岔已成为绥化工务段的主要道岔设备之一。在长时间的运营与养护维修过程中,发现转辙部分、岔枕大螺栓、辙叉及护轨部分,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一系列的病害。在维修中对病害的起因不明,导致盲目治理,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经过长期的现场工作经验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探讨了对设备病害的整治,希望能为以后该型号道岔的养护与维修有所参考。
关键词:SC330型道岔;尖轨;螺栓;辙叉;护轨
引言
随着铁路设备的不断更新,绥化工务段今年在管内北部线站内,铺设了大量的SC330型高锰钢整铸式混凝土枕道岔。这种道岔在整体强度上比照原有木枕道岔有了很大地提高。但设备在组装和使用后的养护维修中,出现了很多道岔病害,对列车的通过产生了威胁。作者根据多次参与该型号道岔的组装、铺设、养护维修的经验,结合现场从实际出发,浅谈一些整修方法。
1 转辙部分
1.1 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起因分析
(1)在组装时只单纯注意尖轨框架,没有与轨距相结合,造成轨距过小,铺设后对尖轨轨距重视度不够,只单纯检查尖轨中轨距,致使只有一点合适,其余都存在问题,造成尖轨与基本轨、个别顶铁存在缝隙。(2)基本轨工作边与尖轨分工作边有“肥边”,出现假密贴。(3)基本轨横向移动,基本轨与尖轨有硬弯。(4)尖轨第一牵引点和第二牵引点动程过小。(5)基本轨、轨撑、滑床板之间存在“三道缝”。(6)基本轨立螺栓松动,造成基本轨爬行,限位器螺、尖轨跟端立螺栓、尖轨跟夹板螺栓松动,复线道岔由于单向行车,造成尖轨爬行,限位器顶死,尖轨侧弯,出现不密贴现象。(7)顶铁过短,造成尖轨与顶帖之间产生缝隙。
1.2 整修方法
(1)该型号道岔尖轨长为12480mm,较一般道岔尖轨长,所以保证尖轨框架在不超限的情况下,结合11-12号岔枕处轨距,尖轨中轨距,21-22号岔枕轨距,综合整治尖轨离缝。(2)打磨“肥边”使基本轨工作边与尖轨非工作边为1:4的斜度。(3)拨正道岔方向,利用“低温三角加热法”处理尖轨和基本轨硬弯。(4)调整尖轨两牵引点动程,第一牵引点动程不得小于180mm,第二牵引点动程不得小于75mm。(5)转折部分严格执行“三靠二密”,消除“三道缝”。(6)复紧基本轨T型螺栓,拧紧限位器螺栓,保证扭距力在700~900N·m,在尖轨跟接头横螺栓更换成施必牢螺栓,在岔区前后200m内线路扣件,要达到“三密贴”,必要时可将分体式限位器更换成固定式限位器。(7)对过短的顶铁,适当加调整片,尖轨与顶铁之间的缝隙不得大于1mm,严禁将尖轨顶弯。
1.3 尖轨掉块起因分析
(1)新铺设不足三个月的道岔,由于受列车车轮的反复撞击,尖轨非工作边出现“肥边”。(2)尖轨与基本轨之间产生缝隙。(3)基本轨垂直磨耗超限,列车通过时,对尖轨尖端产生撞击,造成尖轨尖端掉块。
1.4 整修方法
(1)打磨尖轨非作用边“肥边”,并倒棱。(2)调整尖轨与基本轨之间的缝隙不得大于1mm。(3)对垂直磨耗超限的基本轨及时更换,对已产生掉块的尖轨,更换新尖轨要进行打磨处理,使之与基本轨高差符合设计要求。
2 岔枕大螺栓
2.1 混凝土岔枕套管损害造成失效混凝土岔枕螺栓折断起因分析
(1)由于在道岔组装时,为了调正岔枕位置,盲目的用尖撬棍插入铁垫板圆孔和岔枕内的套管内,并左右前后的晃动,岔枕是调正了,但造成了套管的丝扣损害,以至于失效。(2)套管内有杂物,没有及时清理,直接拧大螺栓,螺栓拧不紧就用锤敲击。(3)在上大螺栓时,铁垫板的圆孔没有与岔枕上的套管对正,强行拧紧造成套管失效,在日后的运营中,列车通过产生震动造成螺栓松动,甚至浮起,造成了横向阻力的缺失,加之产生空吊板,剪断大螺栓。
2.2 整修方法
(1)对铺设时已经造成失效的套管,应将大螺栓松动后拧出,然后把失效套管钻出,对岔枕内的螺纹进行清理,更换新套管,在套管上涂抹环氧树脂和丙酮后放入岔枕,等到干燥后,上好塑料垫片、平垫圈、弹簧垫圈,大螺栓涂油拧紧,扭矩力保持在250~300N·m之间。(2)清理套管内的杂物,严禁拧不进去用锤敲击,应细细研究,慢慢拧紧。(3)在作业中要经常检查大螺栓是否有松动、浮起、折断,一经发现必须更换拧紧,加强枕下捣固消灭空吊板,确保倒床密实。
3 辙叉及护轨部分
3.1 辙叉心轨翼轨垂直磨耗起因分析
车轮通过高锰钢整铸式辙叉有害空间时,对心轨和翼轨产生冲击作用,加之辙叉部分道床不易捣鼓,导致整个辙叉基础不实,这也是加剧车轮对辙叉冲击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场捣固时,为了不让辙叉出现负水平,对护轨捣固只是应付了事,造成辙叉部分道床基础密实度不均匀,通过长期的观察分析,辙叉下沉量大,岔枕出现空吊板,又不注意辙叉长平,辙叉两头低中间高,使辙叉产生边坡点,引起辙叉心轨和翼轨的垂直磨耗发生。
3.2 整修方法
加强高锰钢整铸式辙叉的养护工作,认真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修养并重”的原则,解决辙叉前后的平顺问题,采取各项措施,减少各种附加力影响,把车轮冲击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加强捣固作业质量,并兼顾辙叉水平状态。道床应丰满密实,无失效的岔枕,对辙叉心下的岔枕要加强捣固,确保没有空吊板,解决辙叉存在的方向不直问题。
3.3 辙叉轨距不合标准起因分析
(1)在组装道岔时,忽略了岔枕偏斜,没有方正,造成了有的轨距块与钢轨间产生缝隙,有的即使用7毫米的轨距块也安放不进去,然后用撬棍硬砸,产生了轨距暂时的偏差不大,但轨距变化率不良。道岔在使用后由于列车振动,T型螺栓螺母松动,造成岔枕爬行,轨距块挤出轨距变化。(2)由于列车通过对辙叉心和翼轨造成碾压,致使两作用边出现“肥边”,护轨轮缘槽辙叉轮缘槽尺寸不合标准,造成查找间隔和护背距离不合标准。
3.4 整修方法
(1)对新铺设的新道岔,进行岔枕方正调查,对没有方正的岔枕用方枕木器进行方正,保持规定的岔枕间距。调整轨距变化率,严格执行规定偏差值。对松动的T型立螺栓进行复紧,要保持扭距力在120~150N·m。调整钢轨两边轨距块,消灭轨距块离缝。(2)拨正直股方向,打磨辙叉心轨、翼轨、护轨、基本轨作用边“肥边”,改正不合标准的辙叉及护轨轮缘槽尺寸。按照《铁路线路修理规则》要求,查找间隔应达到1391~1394mm之间,护背距离应达到1346~1348mm之间。
3.5 直向护轨磨耗起因分析
通过长期的观察,道岔直向一般通过车较多,车速快、重载多,车轮对护轨怍用边冲击量大。辙叉部分轨距、轨向不良,护轨过渡段递减率不均,护轨平直尺寸不标准。
3.6 整修方法
将辙叉部分轨距调整,严格控制在±1mm内,保证辙叉前后方向顺直,必要时使用耐磨护轨,把护轨平直段宽度,调整为42mm。
4 结束语
伴随着列车的速度不断提升,对工务设备的稳定要求也不断增加,SC330型道岔作为近几年铺设比较多的道岔设备之一,它的病害问题已不容忽视。文章采用实践与理论想结合的方法,对该型号的道岔病害进行了剖析和处理,大大减少了病害重复性和人工作业强度,消除道岔所存在的隐患,保证了列车平稳安全的通过。在未来的时间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更新的整治道岔病害的方法,一定会应运而生,为铁路道岔设备更好更快地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铁运[2006]146号.铁路线路修理规则[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