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现状及思考

2016-01-01 00:00:00李秋实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年2期

摘 要:东北被称为共和国长子,在解放初期,东北为全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然而,近年来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质量不断下滑。文章在吸取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系统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结构的角度出发,重点对东北的教育现状,经济发展等现状进行调查,同时从东北的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东北复兴的因素,进而全方面深入研究影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相关因素,并对文化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出相关的对策,旨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提供数据分析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教育

东北地区连续多年经济增长处于国内较后位次,较大地影响了各层面发展经济的信心。作为一个有着良好基础的重型工业基地,东北的发展为何会一蹶不振,需要我们开展认真地研究分析。作者根据东北现状多角度进行分析和调查,为东北振兴提供理论分析,数据参考和合理建议。

1 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历程与现状

作为曾经国家经济的中心,东北一度在全国占有90%的重工业基地,建立了著名的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并且试制成功了第一驾喷气式飞机。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生产结构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恶化严重,竞争力下降,经济水平和东南沿海省份之间差距扩大。随着经济特区和港口城市的开放,延缓了东北先进技术引进、外资的有效运用,东北长期作为全国的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基地,轻工业,服务业,商业相对落后。20世纪末,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比重增加,冲击了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的东北经济发展。相关资料显示:2014年东北三省经济普遍未能完成预期增长,黑龙江、辽宁、吉林的GDP增速在全国位列倒数:黑龙江增长5.6%,辽宁增长5.8%,吉林增长6.5%,东北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2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现存的问题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振兴东北要以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改造作为参考,两者相似点很多,都在发展中经历了由开采资源而发展,到资源枯竭技术落后而衰落的过程。但是作者认为在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下,我们不应当盲目的学习40年前鲁尔区的改造方法。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深层次原因,除企业负债高、历史包袱沉重外,区域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影响也十分关键。这里以作者个人的角度从东北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教育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计划经济形成的历史包袱

从历史方面来看,尽管东北老工业区的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早,但是由于建国初期大跃进的严重失误,长期把东北的资源源源不断地以极低的价格销售给全国各地,这不仅造成了很多资源型城市生产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能源开采,而且当时的粗放型工业也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以生产单一的煤电型城市阜新为例,阜新取“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2000年以前,阜新市累计生产原煤5.3亿吨,然而过度的开采使阜新煤炭资源面临枯竭。2002年4月,曾经是亚洲第一大露天煤矿的海州露天矿因资源枯竭而申请破产,2006年也有多家煤矿申请破产。支柱产业的衰落导致了失业率大幅上升,矿务局超过20万人失业。此外阜新市经常发生地陷,采空区建筑物遭到了严重的毁坏,煤灰遮天蔽日,漫天飞扬。在这种长期单一资源型经济的历史背景和严峻的社会形势下,使得阜新市转型举步维艰。东北的抚顺、本溪等城市如出一辙,这些历史的遗留问题必然会阻碍东北的复兴。

2.2 气候形成的地理文化

在地理方面,由于东北纬度高,冬季漫长而寒冷,农作物一年一熟,所以在农闲的冬季,东北人习惯呆在家里,这种季节性失业使东北人养成了一种懒散的区域性性格特点,像一种习俗,融入到东北人的日常生活中。寒冷使人对家产生一种依赖,没有了当年闯关东的生活压力,满足于自给自足,逐渐淡化了闯关东时候那种不畏严寒、敢于挑战自然的勇气和信心。然而,在南方,比如华北,农作物可以达到两年三熟,可以种植冬小麦,北回归线以南的海南省甚至可以一年三熟,全年劳动,所以他们比东北人更勤劳。作为经济中心,上海是中国最忙碌的城市,没有东北那种季节性懒散,更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东北的低温也造成了很多人对东北的恐惧,不愿意到东北安家落户,不利于南方人长期到北方学习、投资及务工,也影响了东北的复兴。

2.3 观念铸就的经济模式

经济学通常把投资、消费和出口经作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东北则以投资为主要手段,为了拉动经济,盲目地鼓励开发新城,依靠房地产业带动GDP增长,然而房地产市场前景并不乐观。作者去过辽阳市新开发河东新城,由于缺乏市场、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新城的入住率非常低,在晚上,整个新城除了少数几条主干道外,几乎没有路灯,这就像是一座“鬼城”,类似情况在沈阳、营口等地也有发生。建设每一座“鬼城”都要耗费大量的钢铁及煤炭,而钢铁厂的利润却颇低,每年还要从国家获取补助,同时排放烟尘及氮氧化物等排放量严重超标,附近居民叫苦连天。这些高耗能低效率重污染的企业在东北随处可见,这必然会阻碍振兴东北的进程。所以政府当务之急是改变“三驾马车”拉动经济的思想,改造、停用或淘汰老化的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用科技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净利润来拉动经济,保持东北持续稳定高效率生产。

2.4 教育形成创新障碍

就教育而言,东北的现代化教育水平明显落后于长江三角洲一带。以英语为例,所有的东北城市初中升高中考试中没有口语测试,大部分城市没有听力测试,这种对英语实用性的忽视,造成学生单纯为考试而学英语,甚至很多大学生不知道雅思、托福和赛达是何物,觉得和外国人沟通交流只是一种遥远的梦想。在外资企业众多的长三角、珠三角,当地人英语的沟通交流水平远高于东北,东北的学校大多以应试为纲,这种应试教育,不仅仅会产生上述哑巴英语的可悲效果,同时会使学生高考前学成书呆子,缺乏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甚至是基本生活能力,高考后纵情弥补失去的快乐,热衷于网络游戏、追赶时尚,相互攀比,使原本应汲取更多知识的大学时光白白荒废。去年12月份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平均分的前30所大学中没有一所东北的大学,前50所中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大学三所大学。作者曾到过东北的一所大学,它的图书馆被评为我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书籍密度大,种类齐全,但是图书馆里仅有极少的同学阅览图书。在东北很多大学生是在逃课、打游戏和谈恋爱中欢乐的度过的,大学是传递知识、培养独立思考人才的场所,如果用这些方式来充实大学时光,怎么能以健全的人格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

3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对策建议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为未来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具体实施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应正视现实,深入反思,坚持创新,推进改革,用全新的发展理念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3.1 冲破思维定势,塑造先进区域发展理念

要在打破计划经济模式的同时,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思维定势,突破对原有体制的心理依恋。要重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重视发挥企业员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管理思维、激发产业深层次活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3.2 创新区域文化,形成文化竞争力

要转变旧有观念,在改革开放与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树立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一是摆脱“等、靠、要”的计划经济思想,积极树立商品经济意识。二是大力开展民营经济合作,推进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引入,给企业注入更大的活力。三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丢掉向政府要项目、要资金、要政策的“拿来主义”,靠自已的努力去实现自身的发展,靠自身的优势去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升级。

3.3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市场化是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东北地区服务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透明度过低,如电信、银行、保险等,这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而且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效率低下和竞争力缺乏。因此,应该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加快铁路运输、电力、有线通讯、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的体制改革,放宽教育、卫生、文化、中介服务的资格限制,改革服务业的发展质量。要进一步规范定价收费和管理体制,减少政府干预,完善服务市场的运行规则,创造公平、规范、快捷有序的市场准入环境。通过充分的竞争来鼓励创新,为东北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创造有利条件。

东北的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复苏,重要的是打破制度上的依赖,积极引入改革力量,改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创新,相信市场力量,相信民营力量,相信中小微力量,在改革道路上前行更远。东北是我国向东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愿“一带一路”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新的起点,期待东北新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