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利蓉
对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探究
文/卢利蓉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对我国外贸行业造成了巨大的顺差,从而导致了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尤其是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水平快速提高;面对着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上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的外贸发展方式已不能较好的适应目前的状况,因此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已有的文献研究,根据当前国内外贸发展现状及问题,更深层次的探究了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且为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一些实质性的建议,以期我国外贸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外贸发展方式;税收政策;转变
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来,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国家实力也不断提高,从而促使我国外贸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支撑我国外贸高速发展关键性因素就是保税政策。作为促进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外贸政策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我国产业体系和外贸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近些年,中国已进入到深化改革的时期,为了适应中国当前的发展状况,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外贸税收政策也应该相应的进行改变,以通过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实力。
(一)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歧视性贸易策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加入WTO的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着“代工厂”的角色,为全世界各国提供了廉价的商品以及劳动力,为全球消费效用的增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与此同时,中国性价比较高的商品源源不断的涌进国际市场,给国外同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们的发展。所以,近几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对我国施加政治压力,采取了各种手段阻碍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如:迫使我国政府采取人民币升值策略,通过压缩中国的外汇储备来弥补对华贸易的逆差,以此来阻碍中国外贸行业的发展。因此,导致了中国的出口贸易一直都处于低利润的状态。虽然中国拥有许多外贸优势,如:原材料丰富、劳动力廉价等,再加上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中国市场经济已逐步迈进世界经济市场;但是,西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歧视性贸易策略使这一系列优势难以发挥,不利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
(二)西方国家贸易歧视策略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本来应该是各个国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而进行生产贸易的“平台”,但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的贸易歧视策略,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资源优化配置这一市场经济本质要求无法被满足。只有在世界各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贸易,不存在歧视或者欺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生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成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因歧视而造成的战争及其他负性事件的发生,如此才能保证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未占主导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经济市场中,中国主导的出口导向性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巨大的份额,由此而树立起了经济大国的形象;在全球经济中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但我国尚未在全球经济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反在经济贸易中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这些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西方大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持有否定的态度,从而导致在针对中国的贸易诉讼案件中,我国利益损失较大;2.虽然中国市场经济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已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实力雄厚,但是对外投资的效益很低,在大件商品的定价上仍然受制于其他国家,从而导致我国对外贸易投资有限,阻碍了我国外贸产业的发展;3.从当前来看,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成本都较低,使得中国出口产品利润率处于持续底靡的状态;然而,中国进口的大多都是技术含量高且成本高的商品,销售价格自然很高,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商品的出口,以“低价卖出,高价买进”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二)国际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利润较低
尽管“中国制造”给全世界带来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提高了全球消费者的效用,但是由于利益分布的不均匀使得我国商品并未获得利润最大化。从中国出口的商品来看,大多数为日用消费品,制造工艺加单、原料成本较低,从而决定了商品的售价,致使我国出口的回报率较低。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国从西方发达国家进口的商品大多为电器以及各种电子产品,其拥有工艺复杂且原料成本高等特点,使得进口商品在我国的销售价格普遍较高。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我国外贸利润较低的主要原因;国外厂商出口品牌到中国的利润远远高于中国出口到国际市场上商品的利润率,最终导致各国消费效用的差距增大。此外,由于存在歧视性的贸易策略,对于中国的出口贸易,经济发达的国家还会对中国出口的商品直制定双重标准,极大的压缩了中国产品的利润空间。
(一)根据实际制定创新型税收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将在我国形成,这个阶层能够释放的巨大消费潜力有待开发。经济带动文化的发展,当前的中国应充分认识到民族产业的力量,充分利用民族产业并让其成为发挥中国国产品牌效应的促进力。此外,中国还需要根据目前全球的经济发展状况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逐渐淘汰一些生产效率低下且质量较差的产业商品,并且致力于发展高端产业,逐渐完善产业结构和管理体制,做到产品精细化,创新核心技术,逐渐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的技术水平,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如此才有可能获得利润的最大化。此外,要重点对研发、设计、销售等流程实施税收激励,对相关科研人员实施个人所得税优惠,通过综合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促使民族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同时也为税收提供更广的税源,使财政收入不减反增。
(二)为进口先进设备与技术提供税收优惠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大量的谈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的贸易歧视策略,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先进的设备与核心的技术,在商品生产与研发上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抗衡,也因此导致我国商品质量普遍偏低,大大降低了我国的出口收益率。所以,中国可以在进口先进设备与核心技术等方面提供一些税收政策,在这些方面的税收上给予优惠,只有拥有了先进的设备与核心技术,我们才有可能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及产品质量。此外,中国不仅仅是需要引入先进的设备和核心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有效资源,应在此基础上注入新的观点及想法,积极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生产技术水平,以充分发挥我国产品的优势,从而获得出口贸易的利益最大化。
(三)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激励型税收政策
促进中国外贸业的发展并不是说就要淘汰制造业等中小型企业,相反我们还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中小型企业可以为我国提供更多的可就业岗位,刺激了我国民营经济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型的推动力,减少了转型对我国外贸行业带来的消极影响。所以,我国应该减少对中小型企业征收的税负,以促进中小型企业更好的发展,减少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对我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促进我国外贸行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四)利用综合性税收优惠政策夯实外贸行业的人才资本
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需要的不仅仅是先进设备和核心技术,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优质人才的多少。虽然我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力,但大多属于廉价劳动力,严重缺乏高端人才,尤其是在外贸行业。人力资本是外贸行业发展方式发生转变的基础,所以,为了外贸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国内亟需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如:对从事外贸相关行业的个人以及培训外贸相关人才的机构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使用各种激励型的税收政策来鼓励、吸引国外人才流回中国,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以促进外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九领.论国际贸易税制的调整与优化[J].商业时代,2011(10).
[2]汤黎明.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3(2).
[3]罗秦.论提升我国税制的国际竞争力.基于对外贸易的视角[J].税务与经济,2010(1).
(作者单位:湖北三江航天红阳机电有限公司)
上接(第174页)
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是一种隐性的金融服务,贷款是银行将部分存款暂时借给用款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并收取一定比例的利息作为补偿,这种利息收入补偿既包括在营运资本成本,又会包括违约风险和通货补偿,这部分产生的增值额很难得到准确的确定,因此在开展税制改革过程中应该将这部分业务纳入增值税应税费用之中,应该对其免税,采用零税率。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中间人或者代理人的身份帮客户办理收付、咨询或者担保等业务,从中收取一部分的代理费用作为补偿。商业银行的中间服务是一种中介收费的金融服务,税制改革后应该对这类中间服务征收增值税,应该将其纳入增值税应税范围之中。对于商业银行与其他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应该按照公平原则的要求,对金融机构往来贷款业务征税模式可以采用一般贷款业务征税模式,可以对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实行免税。
“营改增”税制改革措施实行后,要不断优化金额行业的计税方法,就要根据金融行业纳税主体的实际发展情况来选择相应的税率和征收方式,将金融行业的主体进行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区分,要保纳税税收的公平性和平等性,更要避免因为优化计税方法而伤及纳税人的发展积极性。
(三)优化金融行业的计税方法,就要不断做好库存资产进项抵扣工作
就目前“营改增”税制改革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较多企业可以由小规模纳税人转为一般纳税人,或者直接将其划分为一般纳税人,但是“营改增”税制改革政策的实施文件明确表示不能将库存资产计算入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之内。当库存资产被进行出售变卖或者通过赠送等方式转移所有权时,需要按照当时市场的实际售价来缴纳增值税,而库存资产内包含的税金却不能以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这样就又产生了重复征税问题,使得在金融行业实行“营改增”税制改革并没有发挥出积极作用,导致当期的金融行业内部税负波动较大,不利于正确反映金融行业纳税主体的实际经营状况,影响到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金融行业要不断优化计税方法,就要做好库存资产的进项抵扣工作,可以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将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要注意固定资产的课抵扣进项税额的税基、使用年限和剩余使用期限等重要因素,可以按照年限进项可抵扣金额来进项算术平均或者加权平均计算,从而实现抵扣金额在各个会计期间的平衡性,避免巨大波动给金融行业带来不良影响。
[1]肖皓,赵玉龙,祝树金.金融业“营改增”福利效应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6).
[2]周志波,刘建徽,田婷.我国金融业增值税改革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12):51-55.
[3]杜莉,张苏予.论我国金融业营业税转增值税在上海金融核心区试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世界经济情况,2009(8).
[4]雷根强,冼彬璋.欧盟金融业增值税制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税务研究,2012(12):76.
[5]徐科.金融业 “营改增” 渐近 改革可分三步走[N].证券日报, 2014-3-18(A02).
[6]刘天永.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计税方法问题的研析[J].税务研究,2013(4):61.
(作者单位:三弦智慧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