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县高峰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2015-12-31 00:00:00万才宇
基层建设 2015年35期

万才宇

安徽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舒城县高峰萤石矿主要赋存于卢镇关群小溪河组地层,地层主要岩性为灰红色黑云钾长片麻岩夹黑云石英片岩、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矿体受北东向断裂控制,被石英—萤石脉充填,并控制了萤石矿脉产出形态,为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

1、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所在区域构造单元属秦岭地槽褶皱系(Ⅲ)、北淮阳地槽褶皱带(Ⅲ2)、舒城隆起(Ⅲ3 2),褶皱构造体系属诸佛庵复—佛子岭复向斜东部重复端。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2、高峰矿区地质特征

(1)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单一,主要为卢镇关群小溪河组(Pt1x)和第四系全新统(Qh)。

第四系全新统(Qh):下部为灰土黄色砂砾,胶结差,结构松散。砾石成分复杂,有片麻岩、花岗岩、石英等;分选性较好砾径以1~2.5厘米为主,磨圆度中等,砂粒粗细混杂,主要成分为石英和长石,少量黑色矿物。上部为灰黄色砂质粘土。分布于矿区山间洼地及山麓地带,主要为残坡积沉积物,平均厚度约2米。

卢镇关群小溪河组(Pt1x):下部为浅灰、肉红色厚层混合岩化黑云钾长片麻岩夹肉红色细粒浅粒岩及灰黑色斜长角闪岩。厚>376米。中部为深灰色混合岩化斜长角闪夹浅灰、灰红色厚层混合岩化黑云二长片麻岩、含角闪钾长片麻岩,局部夹少量角闪片岩及白云钾长片麻岩。厚656米。上部为灰白、灰红色厚层混合岩化黑云钾长片麻岩夹混合岩化黑云(白云)石英片岩及黑绿色绿帘钠长角闪片岩、角闪片岩。向下石英质增高,出现厚50余米的混合岩化石英岩。厚1568米。片麻理产状320°∠49°,矿区内广泛分布,为矿区内主要含矿地层

(2)构造

褶皱:区域内地质构造以海西期褶皱为主,矿区位于诸佛庵—佛子岭复向斜东部重复端。

断裂:矿区内发育有NE向正断裂(属次级正断层):主要表现为走向为35°~55°的压扭性段层,倾向NW,倾角75°~80°。该断层规模较大,其长度大于300m,宽度0.5~5.0m。

(3)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不发育。

(4)围岩蚀变

变质作用是以热液蚀变为主,主要有硅化、萤石矿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等。

3、矿体特征

(1)矿体规模

Ⅰ号矿体:为矿区主矿体,呈透镜状断续出露地表,走向35°,倾向NW,矿体上部倾角75°,下部倾角在60°左右。矿体沿走向长度235m,宽度平均约5.25m,矿体视厚度65m~115m,平均84m。矿体产于断裂带中,顶、底板岩石以硅化破碎的片麻岩为主,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受断层产状控制。

Ⅱ号矿体,走向35°,倾向NW,矿体倾角在65°左右,沿走向长度93m,宽1.5m,矿体视厚度为61~83m,平均72m。赋存标高+305~+420m,

(2)矿石质量

矿石矿物为萤石,成分单一。萤石呈浅绿色、淡蓝色、白色及紫色,具半自形~它形粒状,粒度一般在0.5~2.5mm之间。脉石矿物主要为隐晶质~显晶质石英,偶见石英集合体呈细脉状、网脉状,其次含少量重晶石、粘土矿物。

矿石构造以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为主,次为交叉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矿石构造有块状、碎裂状、角砾状、网格状、晶簇状及条带状等构造。

(3)矿石类型

石英~萤石矿石:以白色及灰白色为主,带浅绿、淡蓝色。

角砾状萤石矿石:主要为碎裂状萤石矿石,被硅质及泥质、碳酸盐物质胶结。

4、结语

本区萤石矿体根据产出条件、形成方式及形态特征等因素分析,矿床成因类型均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萤石矿,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

上接第291页

3.3 复测验证和精度分析

1)复测验证方法

一、管线点测量成果质量检测时,随机抽查了测区管线点总数10.5%的管线点进行复测,检测点在测区内均匀分布。

二、精度检测方式:使用全站仪采用管线数字测绘法进行同精度检测。

三、根据重复测量的点位平面位置较差或高程较差计算中误差,点位中误差或高程中误差均按下式计算:

式中 Δ——重复测量的点位平面位置较差或高程较差;

n——重复测量的点数[4]。

2)精度分析

利用全站仪施测的检测点数据和采用网络RTK技术施测的管线点数据进行精度统计。本工程地下管线点总数为8219点,共检测了863点,经计算,平面位置较差均满足规范要求,高程较差出现23点超限。通过分析,高程较差超限的23个管线点均位于道路边线外网络信号较差的花圃树木中,剔除粗差后,将余下的840点进行统计计算,得出测量点位中误差=0.029m,高程中误差=0.025m,满足规程要求(见表1和表2)。

表1 平面位置较差检测记录表(部分)

点号复测坐标/m原测坐标/m差值/m

X1Y1X2Y2dxdy

DX257373.184877.959373.210877.988-0.026-0.029

DX317374.766523.210374.805523.236-0.039-0.026

DX326563.767927.193563.791927.162-0.0240.031

DX401580.235914.962580.259914.950-0.0240.012

DX406379.306481.828379.342481.787-0.0360.041

DX439381.681947.249381.702947.235-0.0210.014

………………………………

检测点数量/个:863粗差数量/个:0粗差率(%):0

中误差限差/m:±0.05中误差/m:±0.029

4.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网络RTK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实践了网络RTK技术在地下管线点测量中的应用方法,并采用常规测量手段进行了复测检验和精度分析。经验证,在视野开阔、通讯条件良好的地方,采用网络RTK技术施测的地下管线点的精度是能满足规程要求的,至于极少量不宜采用网络RTK技术采集的管线点,可利用全站仪补测获取成果。

在生产中,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技术要求进行作业,同时通过全面的质量保证措施,充分利用网络RTK技术的强劲优势,不但能得到稳定可靠的高精度测绘成果,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管线点测量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测绘成本费用,为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实用方法。

表2 高程较差检测记录表(部分)

点号复测高程/m原测高程/m差值/m备注

H1H2dh

DX257349.511349.4820.029

DX317342.690342.6680.022

DX326348.654348.688-0.034

DX401348.696348.719-0.023

DX406341.982342.017-0.035

DX439346.465346.508-0.043

……………………

检测点数量/个:863粗差数量/个:23粗差率(%):2.7

中误差限差/m:±0.03中误差/m:±0.025

参考文献:

[1]徐锋,宗强,张沥.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的建设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03).

[2]程远达,余美义.基于GPS虚拟参考站系统的应用实践与思考[J].江西测绘,2007(S1).

[3]CH/T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北京:测绘出版社,2010.

[4]CJJ61-2003,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S].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罗发永(1966—):男,四川南充人,学士,测绘高级工程师、注册测绘师,主要从事测绘技术应用与研究、测绘质量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