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从历史的角度以时间为线索分析了宋元明时期的雕版字体字形的来源和字形形式上与书法的联系。早期宋体字与当代宋体字有着明显的形态上的差异,其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不仅是技术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书法字体转化为印刷字体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历史的梳理阐释了不同的雕版宋体与书法的联系,同时用现代字体设计的理论对雕版字体进行分析,与现代印刷字体进行比对,希望能够借此对现代汉字字体设计有所启发。
关键词:雕版字体;书法;印刷;字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J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54-01
一、宋元雕版楷书的书法借鉴
印刷术发明于唐代,当时雕版印刷趋于成熟,到了宋代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藏书家历来认为,以艺术和学术标准而论,两宋版刻是中国印刷史的黄金时期。关于书法对印刷字体的影响必须关注唐代那些创造性的书法大师,尤其是以楷书享誉的书法家。草行楷三体最后一种成型于汉代之后几百年,在唐代用于碑铭而长足发展。其中数种拓本供书法练习之用直至现今。楷书也成为印本的标准字体。数十位唐代书法家中,三位书法家为版刻所用楷书确立了鲜明而极具影响力的书风。他们是欧阳询(557-641)、颜真卿(709-785)、和柳公权(778-865)。书法家对宋元时期的影响直接而明显,后世效仿这些书法家以其书体直接上板。
在宋代雕版字体以真实再现手写感书法的程度作为优劣评鉴标准,因此其书法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在雕版印刷板式基础上进行书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书法的章法影响,从字体本身而言,宋代四川和福建刻工偏爱颜体,不过颜体作为一种“基本”或“主要”字体,往往羼杂像柳体这类流行书体的特点和笔触。柳体雕版字体在欧体的均衡、细瘦与颜体的肌肉、肥大之间达成有效的平衡;除了单字紧凑而方正的结体,这种书体还在拉长或笔直的字形中采用规整有力的笔划。尽管如此,欧体与颜体依然占据主流。
二、明代刻本
(一)由个性到共性的赵体雕版楷书。
由版刻和书法两条路径都可以发现,虽然处于不同原因,但赵体在印刷和书写上都逐渐由灵活的书法表现向统一程式化的方向发展。后来形成的影响颇大的台阁体以及明清内府楷书印刷字体都是建立在赵体书法的基础之上。这种书法程式化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为书法到程式化的印刷字体的转化提供了方法性的参考。
赵体的影响不仅归因于沈氏兄弟1的极力推崇,从书法本身看也有着其根本原因,关于赵体,方闻写到:“赵体具有造型均衡的特点,还展示了易于辨识和可重复的笔画。赵孟頫的楷书是自颜体以来最早出现的新式楷书,大小无不适合书写。”2赵体因自身魅力与便于模仿而影响甚大,乃至波及印本书。
明代依然延续赵体书风,永乐年间的《圣学心法》所用字体即为赵体,明永乐十八年(1420),经厂印制的《孝顺事实》,正文字体即赵体,书法优美,代表了赵体在明代内府最高水准。永乐十五年的内府本《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正文也采用赵体小楷,采用赵体小楷抄写交由内府刻印的御制宗教类读物,似乎已成通例,赵体之于明代宫廷的影响可见一斑。永乐之后五十年间,赵体依旧主宰明代内府刻本,成化九年(1473)的《资治通鉴纲目》即属此例,但相对《圣学心法》字体显得优雅不足。
随着时间推移赵体逐渐被后来取法赵体的沈体取代,而脱胎于赵体的沈体则没有了赵体的优雅笔触,更接近后来的所谓翰林体。明正德二年(1507)的《历代通鉴记要》中的正文字体用的就是沈体,可以明显感受到其字体相对于赵体笔触收敛许多,此后沈体持续受到垂青,逐渐取代赵体地位。
(二)别具韵味的“清朝体”。
楷体发展至今形成汉字的四大印刷字体,但现如今的楷体越发的单调刻板,虽为书法之形但其死板程度实在难以将其与书法产生联系,以致很难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板式中,它和当下的仿宋字体成为四大印刷字体中使用率最低的两个字体,抛开时代审美而论,就其字体的书法性而言实在显得过于平庸。
三、早期雕版宋体与现代宋体的差异
中国早期宋体字是由脱胎于书法的雕版楷书发展而来,其字形虽然在明代已经形成所谓“成熟的宋体字”,但其结体和壁画特征依然传承着楷书书法的规律,和当今的宋体字差异很大。现代汉字印刷字体中的宋体受日本“秀英体”影响很大,秀英体是日本在引进活字铸造机时开发的一款极具现代几何感的宋体字,被誉为日本现代活字印刷字体的重要源头之一(另一个是筑地体)。50年代后期,本顿雕刻机被引进中国,比日本晚了10年左右。1961年上海印刷研究所字体设计室设计的宋一体,之后的宋二和标题宋等,1964年北京新华字模厂为《人民日报》设计的报宋体(641体),都是基于日本的秀英体修改而来。秀英体不单是日本的经典字体,也通过老一辈中文字体设计师的加工和修改,融入了中文字体之林,成为了四大字体(宋黑楷仿)之一。
相对于现代电脑字库中的宋体,明清时期的宋体字显然更具书法韵味,最明显的不同是,老宋的横竖粗细差异没有新宋大,并且老宋的笔化特征也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横画,明清时期的宋体横画的起笔处是较粗的,而且整个笔画也呈现出一个自然的弧度;清早期内府刻本宋体字还保持了部分明显楷书特征,比如竖画起笔是斜顿下来,这有些类似于英文Blackletter3类字体的特点。这些都是直接保留自楷体并加以雕琢,与新宋体的差异明显。另一个重要的不同点表现在字体的结体上,明代宋体结体瘦长到清代武英殿聚珍版字体结体则变得宽博,但都保持楷书的攲侧的结体特点,横画都保持了略微的倾斜,竖画自上而下逐渐变粗,到收尾处出于字体重心考虑改变了楷书的收笔方向,但依然体现出了楷书的书法韵味。这些特点直接反映出其字形上的书法性。
另外,日本设计师田中一光的光朝体可以说是将宋体彻底几何化、去书法化的代表,光朝体笔画已经概括到几何图形的程度,横画细而水平,点画成几何形三角没有普通宋体的弧度,竖划笔直底端水平基本可以视为矩形,撇划更是具有类似美术字的几何造型,整体看上去虽然仍是宋体的结构但具有着强烈的几何构成感,和书法的有机性已经相去甚远。相反,相对于光朝体,新宋体无论在笔画的特征还是整体的视觉感受都是具有着书法性。
参考文献:
[1]《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邱振中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清代内府刻书图录》,翁连溪 著,北京出版社,2004
[3]《中国印刷史》,张秀民 著 韩琦 增订,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4]《书法谈从》,刘涛 著,中华书局,2012
[5]《艺术与视知觉》,[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著 滕守饶 朱疆源 译 滕守饶 主编,四川人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