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为何这么难

2015-12-31 00:00:00佟大为
投资北京 2015年8期

中关村核心区作为我国高校林立、科技企业云集、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具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得天独厚优势,近十年来其技术转移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内技术交易的重要集散地,为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但就需求而言,中关村核心区的发展仍面临着技术转移活跃度不够,企业开展技术转移的环境尚需优化等问题。亟需探索从资金、政策、人才引进、企业创新机制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营造中关村核心区技术转移最适宜的氛围。

技术转移高地

中关村核心区技术交易额持续增长,已成为国内技术交易的重要集散地。从2007年到2014年,八年来海淀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均保持每年增长100亿元。其中,2014年,海淀区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占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四成以上,占全国的近1/5。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额位居全市第一。在专利申请方面,2014年,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3万件,达3.25万件,同比增长10.9%,占北京市41.6%。在专利授权方面,2014年,全年专利授权量2.24万件,同比增长4.9%,占北京市30%,发明专利占比进一步提升。

中关村核心区已汇聚了优质的创新资源。作为中国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截至2014年底,中关村核心区已聚集大型科技研发类企业100多家,知识产权、交易中介等国内外科技中介机构120多家,天使投资组织、创业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250多家,技术转移链条上下游科技服务企业1800家。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关村核心区的创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围绕“创业-孵化”为核心的技术转移服链条基本形成。

同时,以中关村西区为重点的技术转移聚集区初具雏形,技术转移渠道逐步增多。截至2014年9月,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已吸引包括德国史太白基金会、英国西海岸实验室、亚洲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等国际技术转移及创新服务机构在内的120多家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入驻。中关村西区逐渐形成了科技型企业总部汇聚,新型特色创业服务机构不断涌现,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的科技新区。

中关村核心区的国际技术转移步伐逐步加快,国际技术转移模式多元化发展。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后,随着核心区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核心区企业国际化步伐已经显著加快,不仅是大型企业,一批具有特色创新型中小企业都在积极寻求通过国际技术转移来加快发展。例如,联想集团为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先后完成IBM个人电脑业务、x86服务器业务,以及摩托罗拉移动业务的收购。

核心区企业的国际技术转移的模式呈现出多元化、高端化趋势。例如,完美世界先后收购了日本 CC Media、美国RunicGames、美国Cryptic Studio等世界顶级游戏研发机构,扩充自身的国际化研发阵营;天地互连以产业联盟为依托,中日两国企业携手推进国际标准制定和产业化应用;超越科创投资(北京)集团通过“投资+技术本地研发+孵化”的模式从日本等国家引入多项国际领先的节能环保技术。

挑战犹存

从技术交易活动来看,近年来,虽然北京高校技术交易额的绝对值在不断增长,合同交易额由2006年的12亿元,增长为2012年的24.3亿元,但占北京整个技术交易额的比重并不大,2006 年到 2012 年期间,比重在1%和 1.7%之间波动,始终没有超过 2%。

上述现象说明,虽然北京高校技术转移在8年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北京技术转移整个大市场中,发展相对不是很显著,技术转移的活跃度还不高。在专利技术转移实施率方面,北京高等院校2001到2010年十年间,专利申请量 35811 件,专利授权量 16339 件,专利交易325 件,仅约占授权量的 2 %,低于全市总体专利技术转移实施率 5%。这表明高校的技术转移活跃度明显不足。

这与现有各类政策落实执行不到位不无关系。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关村率先开展“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根据政策,将原有的“处置科技成果价值在800万元以下的由单位主管部门审批、报财政部备案,改为由单位自主处置、报财政部备案;800万元以上的,仍按原程序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将处置收益全部上缴中央国库,改为分段按比例留归单位、其余部分上缴中央国库。”

但是,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试点政策虽有一定成效,但在落实过程中政策执行不到位的现象比较突出。例如,由于政策不是由教育部出台,导致北大、清华等部属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依然只能按照原有科技成果转化办法操作,而不能享受到既有的试点政策,因此对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并没有提高。再比如,核心区对于入驻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企业有相应的房租补贴,但实际上,很多已经入驻企业表示由于政策是后补贴形式,且申请手续繁琐,因而入驻后一直未能拿到相应的房租补贴资金。

企业作为技术转移的主要参与者是技术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然而,受国内现有技术转移环境的影响,核心区企业开展技术转移的积极性等方面受到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形成专门用于支持企业开展技术转移的投融资体系,缺少天使投资群体,导致本应作为技术转移最活跃的中小企业群体较少参与技术转移工作;二是由于国内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侵权事件频出,导致很多优秀技术难以在企业间转化;企业内部缺少能够开展技术转移的专业化人才。

在政府鼓励政策和扶持资金的大力支持下,中关村核心区涌现出诸如清华科威、中国医药成果转化中心、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等品牌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然而,与国外的知名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相比,国内的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资产运营效益较差,获利能力较弱,专业化的服务水平不足。

如何发力?

加快推进中关村核心区的技术转移,应该探索建立针对技术转移的天使投资群体培育机制。建议政府制定出台鼓励天使投资群体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如从事天使投资的人员在本地取得的各类收入,在计算应纳所得税额时,可按认定项目的实际投资享受一定比例的税前扣除;探索建立面向硅谷天使投资人的招引机制,如举办招商说明会,吸引硅谷优秀天使投资人到核心区发展。

同时,建议政府组织相关人员,进一步研究借鉴高智发明、韩国知识探索基金等专业化高端知识产权服务基金的模式及经验,由海淀区财政出资吸引社会资本设立中关村核心区“创新探索”基金。基金的运作机制可参考现有各类创新基金模式,投资方向重点关注核心区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具有应用前景的前沿技术,从而形成强大的技术储备。

政策推动同样是关键所在。中关村核心区应适时出台鼓励技术转移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政策。特别是,结合技术转移服务业的专业化和集成化趋势,鼓励支持技术转移服务业企业和各类相关中介机构,搭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为企业与高校院所提供对接服务,鼓励其在服务模式创新、业务融合集成、提供解决方案、开展高增值服务、国际化发展等方面进行创新,对于成效较好的机构,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等支持。

此外,还应出台鼓励产业技术联盟参与技术转移的政策。通过调研,选择培育有条件的产业技术联盟开展技术转移工作。可学习借鉴中关村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产业联盟的方式,利用联盟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结合技术发展趋势,支持龙头企业、平台型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有积极性和投资能力的企业,对于共性技术的集成研发和中试等关键环节,共同投资、联合研发工作,约定研发人员的流动管理方式,建立公共研发基础设施和中试基地。相互之间约定知识产权和利益分享机制。

在人才引进上,也需优化现有的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充分发挥“中关村科创硅谷孵化器”、“中关村瀚海硅谷科技园”等海外孵化器的触角作用,制定完善符合核心区现阶段发展需要的海归留学生创业鼓励政策,结合核心区的重点产业针对海外留学生或外国专家出台相应的鼓励其来华创业的扶持优惠政策,如对其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作为人才津贴按50%奖励个人,期限3年。

对于企业创新,政府应鼓励核心区内的大型企业尝试建立内部“开发及收购”新机制并制定相应的人员和知识管理新规则。借鉴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的内部创业经验,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海淀区内大型企业组建内部创业的运行机制。即允许企业内部员工在工作之余沿着公司所属领域的技术体系各自独立开发细小的应用模块,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承担部分早期开发风险;同时,公司与员工签署内部协议,对于与公司既有战略相匹配的成功项目,公司可以直接收购;而对于那些与公司既有战略不匹配的成功项目,公司允许其独立注册创业,同时可以转让公司早期投资所获持股权,实现新老公司双赢。

(作者单位: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