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曾经或正在被无数身处逆境而向往美好的求知者视为座右铭,其中可能就包括你我。而本期《国学》有一篇文章却就此提出质疑:“在中国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文中列举了一系列例子印证,“‘知识改变命运’似乎只是个美丽的误会。”最近网络上也有一种观点,说贫困地区和农村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逐年降低,中等教育相对薄弱使他们更容易跌倒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即便是拼尽家族之财力,挤过独木桥,也会面临大学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或是两三千的工资勉强与一般初级打工者持平,距离熟练技工薪水相差甚远。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还要考大学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更多的知识?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考虑另一个固有的问题:什么是幸福?在我看来幸福就是自由,就是可以在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为所欲为;幸福就是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好地感受生活。《苏东坡的养生经》一文提到“苏轼官场屡遭失意,每一次被贬谪,他就被迫到一个新地方去上任。但无论到哪里,他总是能给自己找到快乐,因为他可以到处游玩,享受江山风月”。苦中作乐靠的是豁达的心境和渊博的学识,想必目不识丁者是绝不会“赤壁怀古”的。知识匮乏会让人束手束脚,即便自由之身也不能尽享生活,只能下里巴人就体会不到阳春白雪。被迫选择,就是不自在;不自由,就会降低幸福感。知识让你更自由,岂能对生活没有改变?
《在中国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的作者表示了对“知识就是力量”的认同,这里的力量更多的应该是精神与思想的力量。本期我们在此方面也颇有涉猎,比如《道家的处世智慧——如何潇洒过一生》《城市文明的精神回归》。
本期专题我们也以“精神”为主线,再次回眸70年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得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政治上的胜利,也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而且还是精神的胜利,因此也是文化的胜利”的结论。文章对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进行了剖析,并对比了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精神,“精神一变天地宽”,在精神上得以重生的中国人民奋起抗争、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胜利。70年后的今天,我们拥有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则“必须高扬抗战精神之旗”,为实现之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