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10岁的无锡小学生Steven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小”人物。曾经获得全国机器人大赛银牌的他,如今又创办了世界上最小的公司“未来诺贝尔奖得主培训班”,被人称作“中国最小的CEO”。
如此盛誉加在一个孩子身上,一般父母早就引以为傲,可Steven的父亲表露出的心声不仅是谦虚,更反对将儿子比作天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一切只是环境的熏陶、教育的果实。”
陪孩子分析比较优势,超越自我
Steven出身在一个藏龙卧虎的家庭:哥哥就读于哈佛大学,父母是科技公司的CEO。
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Steven从小就颇有探索精神。比如一颗小小的鸡蛋,普通人会直接剥来吃掉,他却花了一年时间来研究。当别的同学都嘲笑他脑袋进水时,一年后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宣布自己的研究成果:春分时,地球引力会发生变化,当天把鸡蛋立起来更容易。
尽管被同伴嘲笑,父母却始终鼓励和支持他。2014年底,寒假期间,妈妈特意给他报了一个网络学习班“趣课题——小小CEO”。该课程主要是学习如何创业,也涉及项目管理、市场分析等。年仅10岁的孩子能学懂这些吗?三个月的学习后,考验成果的时候到了。老师出了创意挑战题,让孩子们根据自己所在小区居民的需求,拟定一个“创业方案”。
接到考试题后,Steven观察了小区里形形色色的商店,结果一无所获。小区里似乎什么都有了,还有什么可创业的?正当他苦恼之时,一个周末,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大清早,小区里好多和他一般大的孩子都早早起床,被父母领着去上各种兴趣班。他灵机一动,为何不在小区开个培训班呢!如今的家长可都很注重对孩子在课堂外的培养。
Steven兴奋地跟父亲讲了创业想法,父亲却表现得颇为冷静:“这个创业点子可行,但你分析过自己的比较优势吗?”在Steven父亲看来,比较优势是成功的起点,它是指自己相较于别人的长处。他指点儿子,比较优势也可以是兴趣爱好。
Steven点点头,若有所思地分析起来:“我酷爱科学,得过WRO世界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国赛区银牌,那就开一个科技培训班。”他还给培训班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未来诺贝尔奖得主培训班。
本来是孩子天真的想法,可身经百战的父亲和网络课程的导师却看出了这个项目的可行性,何不让孩子在项目中超越自我?于是,Steven父亲成了项目顾问,决定协助儿子把培训班开起来。父子俩一起做了份计划表:宣传招生——制作课件——确定场地和后勤——开讲。
只有一个人的公司,需要的不仅是智商
做宣传稿时,父亲提醒道:“宣传要让看的人在第一时间感兴趣、眼前一亮才行。”于是,Steven将在哈佛大学读书的哥哥,以及在麻省医学院读书的姐姐(哥哥的女友)都标注到了宣传单上,广告语写着:我们一起去拿诺贝尔奖!尤其吸引眼球。
可接下来就没那么轻松了。只有Steven一人的公司,老板是他,策划是他,销售是他,讲师是他,跑腿的还是他。在他决定一家家拜访“客户”时,爸爸这个顾问不得不再次指点:“使用蛮力,只会费时又费力,你应该咨询物业,先做一个客户分布图,再进行登门拜访。”
Steven照做了。可就算有目标地一一造访,也让他累得够呛。他虽然比同龄孩子更大方、自信,可毕竟没干过推销,上门造访时人家一个警惕的眼神,就吓得他舌头直打结。没办法,经验丰富的父亲只好在周末亲自带他去拜访。这位导师般的父亲说:“当孩子遇到困难,父母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包办,唯一的方法便是‘授人以渔’,激发孩子的潜能。”
父亲的亲身示范很快起了作用。当再次一个人登门拜访时,Steven变得落落大方,不再退缩。他的推销逻辑非常清晰,先问家里小朋友的年龄,以此知晓是不是他的目标客户(6到8岁),如果不是,说明来因,表示感谢;如果是,他就循循善诱,更重要的是,他把培训班的最大优势——价格便宜,搬了出来。
虽然被拒绝仍是常事,有时还会被当成是“来路不明”的小骗子,但这丝毫没打击Steven的自信:“被拒绝过太多次了,都说没空。我没追问是不是真的没空,我宁愿相信世界上大都是真诚的人。”
当孩子遭遇挫折,给他实质性的建议
几天来,Steven拜访了17家,却只有一个孩子报名,还是个关系户(自己的同学),这还是让他不由得信心大减。父亲看出了他的挫败感,适时地将他叫到跟前,苦口婆心道:“你要知道,无论何时,总有你无法预计的挫折出现,千万不可因阶段性的挫折而陷于自暴自弃。负值只是黑子而已,影响不了太阳的光辉和正值。要用责任思维意识来拼尽全力。”
其实,这句话,父亲也曾对哥哥说过。Steven想,哥哥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哈佛大学,那自己为什么不能创办起培训班呢?小小年纪的他,心中有了一股牛劲儿。
父亲可不仅给予了他精神鼓励,还旁敲侧击地继续指点:“想一想,别人为什么不报名,不正是因为对课程不了解吗?”Steven一听,心中立马有了主意:那就让同学们先免费体验呗!
体验课这招还真灵,“免费”招来了大量人群。Steven紧急制作了课件,但他的课件在知识渊博的父亲看来,还得好好修改才行。于是,在父亲的指导下,经过多次修改,Steven终于将第一份课件“磨”了出来。
体验课试讲那天,来了6个客户,包括几个家长。父亲一开始还担心Steven会怯场,结果Steven落落大方、异常自信。Steven试讲的是昆虫,他站在大家面前有逻辑地娓娓道来,“学生们”都听得专心致志。为了加强小朋友对昆虫的直观感受,他还邀请大家一起参观家里的昆虫标本,这让小孩子都兴奋无比。而在互动环节,他又特地拿出珍藏的零食,让“学生们”有吃有喝还能学东西,这可比一般培训班待遇好。
毫无疑问,体验课成功了!前来听课的6个客户,全都交费成了正式客户,转化率高达100%!后来,Steven又开了几次免费体验课,招来更多人报名,培训班就这样正式开办起来。
那是Steven过得最充实和有意义的一个寒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导师
今天再回忆起那个寒假开培训班的过程,抛却辛苦与磨砺,Steven依然非常兴奋:“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啊,来参加培训班的小朋友们也都非常天真、幽默,很有创造力……最后嘛,我还能有一笔收入。”
下一个寒假,Steven计划发动同学、朋友,以及小亲戚们来做宣传。“要是他们介绍的客户交费了,就给他们提成,或者我哥买美国礼品送他们。”他还打算到离家不远的小区发广告单,到时,父亲作为后勤队员会开车接送他和他的小伙伴。
不难看出,Steven的“成功”,离不开父亲这位贴身导师的谆谆教诲。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另一个Steven”,富有创意、自立能力强、喜欢动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做到极致,只不过需要父母的挖掘和指引。而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导师,其意义不就在于此吗?
所以,如果每对父母都像Steven的父亲那样,拥有足够的耐心,同样可以带领孩子开创一个小小的项目,而出发点就是孩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