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快乐父母的最佳途径

2015-12-29 00:00:00
家人 2015年7期

如何让孩子快乐,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多快乐,是现代父母们亟待学会的技能。

但当兴趣班和教育专家都在传递和强调“快乐教育”理念时,一个新的因果关系成立:先有快乐的父母,然后才能谈快乐的教育。

妈妈不要因爱让步

母爱不应绑架母亲,让她失去应有的快乐。只有当母亲热爱并感受到来自生活的快乐时,她才能将这种体验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有一次和一个读者聊天,聊到孩子的梦想。

她念中学的女儿告诉她,自己的梦想是“归隐终南山”。当时她听了非常诧异,孩子才念中学,哪来的避世思想?而且女儿小时候写作文《我的理想》,写的都是自己长大以后要当医生、出国留学。

结果女儿瞥了她一眼,说:那是你的梦想好不好?

她试图说服女儿打消这个念头,苦口婆心地解释归隐的不易:“那些归隐终南山的隐士不是公司老总就是金领,吃喝住行样样花钱;还有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抛弃责任不管,没钱想避世,那叫流浪。”

从妈妈的话里,我其实听出了她暗藏的避世消极观。要归隐,就必须先成为社会成功人士,尤其女孩子要经济独立、找到如意工作等等。这说明做母亲的并不快乐,排斥当下,无形中也把负面思维传递给了女儿,让她也厌烦当下的生活。

做父母的,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生活,喜欢当下的自己,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成长环境。父母快乐了,孩子才能感到快乐。

管得太多,忧虑太多,也是中国妈妈普遍不快乐的原因。我经常看见妈妈管小孩,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垃圾食品倒也罢了,养生概念里面的上火的不能吃,湿热的不能吃,凉的不吃,寒的更不能吃。有些孩子,甚至从来没有吃过冰淇淋。松田道雄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小孩吃一点糕点和甜食,不是因为那些东西有什么营养,对身体有多好,而仅仅是因为那能给孩子带来人生乐趣。

一个剥夺了孩子这点乐趣的妈妈,想必自己也很少享受到生活的快乐,终日生活在担忧中。

还有的妈妈,她们面对孩子时非常小心翼翼,唯恐孩子受伤、不高兴。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她们会立刻冲到学校去指责老师太过严厉;孩子间起冲突了,本来是小事,但她们会越俎代庖批评别人家的孩子不懂事。

母爱有时是毫无理性的,它会让妈妈毫无原则地对孩子心软,不由自主地去为他们做一切疯狂的事,为孩子承担责任和错误,甚至把孩子作为生活的唯一信仰。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这个国家的未来是很可怕的。

现在我们教育的主体思路是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我们现在都说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赞扬他,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过度。现在大部分家庭教育的主角都是妈妈,这个度的把控只能由妈妈来定。

心理脆弱、容易心软的妈妈,能准确把握度吗?肯定不能。只有乐观坚强的母亲,一个明白生活有多残酷却能享受生活、一个有自己事业、不会将孩子视作唯一的母亲,才能承担起这个重任。

因为她们对孩子的影响,将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

成为贝克汉姆式爸爸

爸爸缺席家庭教育,但回归以后,他们又能做什么,才不会和妈妈更细腻的教育方式冲突?运动就好—运动造就快乐爸爸,就像贝克汉姆那样。

爸爸在家庭教育领域里,有一块是妈妈绝对望尘莫及的:带孩子一起运动。

我的老公出身在军人家庭,但小时候身体弱小,体质不好,性格内向。虽然学习成绩优异,深得师长的喜爱,可是基本没有什么朋友,受了委屈还动不动就哭鼻子。不仅他爸爸总觉得他不像个小男子汉,连他也觉得自己不够酷。

有一天,他爸爸拿一个崭新的足球回家,对他说,“踢球去!”

从那天起,足球(男子汉)的大门就朝我老公打开了。放学后,节假日,酷暑严寒,逮哪儿有空地就在哪儿踢;和朋友踢,和同学踢,和邻居踢,和陌生人踢;参加班队、校队,胜利过,失败过,得意过,悲愤过;踢的大部分都是野球,争斗、谩骂、甚至打架都是常事儿;脚崴过,头破过,骨折过……

直到今天,老公都很感激当年的那个足球。他说,热爱足球,并不是一定要成为专业球员,但却是培养一个男孩子的勇气、胆量、对抗、挫折,乃至团队意识、胜负心理、运动习惯等等的最佳途径。

有一次,我和一位从美国回来的股票经纪人聊天。他问我,“你觉得华尔街的股票操盘手大多是什么背景?”我回答,“当然是名校金融背景了。”他笑着否认了,并解释说:“其实很多是退役运动员,或大学体育专业的学生。”

他看我满脸狐疑,继续解释道,“操盘手需要更多的胆识和敢于下单的果断。就这一点来说,有运动经历的人远远比金融学背景的人更适合。”其实,知识完全可以帮助运动,国外很多著名运动员都拥有正规的学位;而同样地,运动也完全可以促进学习,很多世界级的名校里都是运动成风,无论所学什么专业,几乎每个人都拥有几项热爱的运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确如此。优良的运动习惯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如果我们家长不那么目光短浅的话,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比给孩子上补习班,拿奥数冠军甚至高考状元更有价值。奥数冠军的价值是一时的,而良好的运动习惯是一世的。

现在国内外很多大企业的健身风潮很浓厚,我听说很多企业都有跑马拉松的高管团队,不要以为这仅仅是富人拎LV包做秀,这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人生选择—40岁以前的相貌靠父母,40岁以后的相貌靠自己,管理得好自己身体的人,自然管理得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个道理朴素而真切。

运动课程化,忽略了运动过程中孩子与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现在一提起运动,家长就要请教练、排课程,孩子在里面被专业教练训练,家长守在门口玩手机。我们小时候爸爸教会孩子游泳骑车踢球的图景已经不复存在。我很喜欢的一个场景,就是在夏日的夕阳下,爸爸和孩子在一场运动之后,既疲惫又兴奋,一边欢笑一边走过来……

我认为,爸爸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教会孩子一种运动。并且,能够和孩子从孩提一直玩儿到成年、老年。孩子从仰视、崇拜的角度,到平视、尊重的变化,再到故意让着爸爸,就是一幅孩子成长的家庭画面。

请注意,这里的教,不是爸爸给孩子报一个培训班,找一个教练,而是亲自手把手地教。教的,绝对不是技能,而是品质、价值观、人生观——这些都是任何教练也无法给予孩子的。至于运动的项目,轮滑也好,攀岩也好,自行车也好,篮球、足球也好,甚至就是最简单的跑步也好,不在于运动本身,而在于父子之间的交流。

在运动中,孩子学习到的东西,是人与人之间的,是鲜活的,是生动的,是马上可以得到验证的,是可以真正影响孩子内心的。

举个轮滑的简单例子来说吧。当孩子从紧紧地拉着爸爸的手,一步步地行走,到松开手之后,慢慢地滑出第一步,于孩子,体会到离开呵护后独立和自由的成就感;于父亲,则感受到孩子最大的进步,就是离开自己。

我想,这个场景会在彼此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并影响到人生很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