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乞丐”讨的不是钱,是认同感

2015-12-25 00:48:02洪乐
福建人 2015年12期
关键词:认同感现实生活乞丐

本刊记者 洪乐

“双十一来了,没抢到喜欢的东西,亲,发个红包安慰一下单身狗吧。”这不是只在福建人的微信朋友圈里流行的讨要红包的方式。

近日,汉语又多了一个新词——“红包乞丐”。所谓“红包乞丐”,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乞丐,而是指微信朋友圈中那些喜欢借节日或者各种理由讨要红包的人。他们要的金额都不多,可是次数频繁,于是被调侃为“乞丐”,有人还为此写了一首歌曲《别拿我的红包当游戏》。

但实际上,在微信上讨要红包会成为一种流行,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很多时候,“红包乞丐”们讨要的并不是钱,而是认同感。

大多数时候,“红包乞丐”的出现并非是因为讨红包者想通过索要红包“喂饱口袋”,解决生计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来分的话,一旦人已经解决了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就会往更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上发展。

微信朋友圈在本质上是一个小型的熟人社会,它是人们情感表达和社会互动的“第三空间”。而微信红包正是在这个特定场景下出现的。“微信红包”更多扮演了社交纽带的角色,加强了人和人之间的连接。

在微信上,经常能看到:发红包、抢红包的群体,不只是年轻的80后、90后,不少中老年人也参与进来了。有些平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说话的人,在微信上也能快活地发红包、抢红包,抢得兴起时,甚至向对方撒娇要求继续发一个红包。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办法与其他人顺畅交流。但网络让人放开了,不少渴望与人交流、聊天的人,通过讨要红包打破了社交坚冰,而又不显得唐突。

某种程度上,越是经常讨要红包的人,越是在寻求一种归属感和社会认同。部分人还因此出现了攀比心理,将收到红包数量的多少,看成自己在朋友圈中的人气指标,以满足虚拟人格需求。

再者,现代人的生活十分繁忙,常常忙得忘记了自己,这时候就急需一种轻松的方式找寻存在感。网络里的人际交往,多数时候是去严肃化的,正好成了解脱压力的优选。发红包是一种完全自主的行为,发或者不发,权利都在被讨红包者手里。讨红包通常不过是戏讨和假讨,如果有幸得到了红包,就会有一种被认同和被接纳的喜悦。这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娱乐游戏。

因此,对讨要红包的人,我们不必上纲上线,将其贬为“乞丐”。在朋友圈中遇上讨要红包者,如果对方是赤裸裸为求财而来的人,或是你不想和他玩这个游戏,大可置之不理、一笑而过;如果你想和对方互动,不妨给他一个红包,同时再向他索要一个红包;可如果有个别人只要不给,那你不妨委婉地提示他一下,告诉他要学会“红包游戏”的规则,礼尚往来才是社交互动的常态。

猜你喜欢
认同感现实生活乞丐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30
乞丐面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22
乞丐虎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1
现代乞丐
百科知识(2016年22期)2016-12-24 21:19:53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天津护理(2015年4期)2015-11-10 06:11:34
认识相交线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