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春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语文的教学中更应该加强对诗词的学习。由于种种的原因,学习诗词的传统到现如今社会已经显得不再那么重要,诗词是古来文人志士的心血和结晶,也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见证,当然不能被我们炎黄子孙遗忘,不仅要学,还要发扬光大。
诗词当然也是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纵览古今,《诗经》《楚辞》开始,我国就开启了一个近三千年的诗词盛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如此优美押韵的词组便表露出了对于男子所爱之人的思念。这正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所缺乏的东西,也是诗词对于当今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要说诗词,当属盛唐。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赞李白的一句诗。李白的诗词是向往着豪放向往着自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不羁豪情!李白当属盛唐时期,从他的诗中可以领略大唐的风骚,文字的气势。
语文的教育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读书识字,学习的而是藏在文字后面的感情与力量,而這种力量当属诗词最大。就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爱情诗篇。亦是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的无限相思。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思乡情切。也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独。再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离别伤感。更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励志名言。
语文学习的是语言,而语言背后是强大的力量,是朝代兴衰,是伟人雄心壮志。就如三国时期的三营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诗词霸气雄厚,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至高理想。再如曹丕、曹植。生于帝王之家在权势的你争我斗、你死我活之下留下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叹。
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对于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学习尤为重视,相反对于语文诗词的学习不为重视,其实语文的力量不逊于实用性科目,也许藏在一首诗词下的就是一个朝代的兴衰。就像央视热播的一档栏目《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诗词的媒介,切实的传播了诗词育人的思想,让无数国人因此爱上我国的这一文化瑰宝。
总而言之,诗教师一种品德上的教育,是德育。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这种人文的教育,教育的是人的灵魂,是人的思想。诗词没有界限,文化不分阶层。以诗教的形式将语文这一科目变得迷人,会在学习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