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秀芝
摘要:道德学习有别于知识学习,学生是在生活的积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与行为。因此,我们要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生活看作是一个大的德育场,善于主动将品德学习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品德课要与生活联系,要走向社会,必定不能关门上课,有些内容的学习也很难用课时划分。因此,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学时应注意本课程与班级活动、各科教学及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道德学习 班级活动 家庭教育 紧密结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它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从品德课任课教师的日常工作来看,一般品德课教师往往还是班主任教师,或从事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他们明白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需要,同时他们更是学校实施各项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校内外每一个部门每一条线落实各项工作的落脚点。笔者认为可以将品德课程与学校活动、家庭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整体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一、与班级活动相结合
笔者学校组织开展自然教育实践活动,一位老师结合品德与生活课《我爱秋天》的教学,组织开展了“游览家乡景色”班级秋游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赏大树、农家、庄稼……感受秋天的美丽。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爱大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活动前,教师首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了活动分项:《我可爱的家乡》写话比赛;家乡秋色摄影比赛;家乡艺术作品比赛。家乡最佳小导游评选。然后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比赛,把兴趣相投的同学编成一个小队,不仅可以个人单独比赛,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以便活动后交出一个满意的作品。
由于目标明确,方案具体,活动那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程标准强调:“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对于学生来说,班级是他们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环境,班级生活是他们的主要生活,班级活动是他们重要的社会活动,班级是学生社会化进程的起点。因此,把品德课程学习与班级活动、班级生活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品德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与学科教学相配合
一位教师在《节约用水》-课结束时曾这样说:“同学们,节约用水,刻不容缓!老师这儿有一段以节水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可是还没有配上解说词。这样吧,我们一起先来看一看这段广告,然后大家来给它配上广告语。这个星期的周记就是这个,大家也可以邀请爸爸妈妈一起来参与!”这是品德与社会课和语文课的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老师引导孩子们用语文课周记的形式进行表达。实际上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中许多话题和活动感受都是孩子们写作、交流的可贵素材。这样做一方面解决了很多孩子作文无话可说的难题,另一方面适当缓解了语文兼品德课教师由于课务繁忙,无暇顾及这两门课,学生的很多资料收集工作无法落实,一些活动流于形式,缺少反馈的现象。
课堂学科教学是学生长知识、求发展的主阵地。语文、英语、国学等社会学科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人文思想,他们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教材。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重视情感教育,就能使学生既学到相应的文化知识内容,又能懂得是非、善恶、美丑和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在思想上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理想情操和唯物史观等的教育与启迪,心灵上受到感染,品德上受到陶冶。数学、科学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充满着科学的精神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通过自然学科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引导学生会学,善学。体育、音乐盒美术等艺术学科可以通过健与美的教育,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陶冶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操。
三、争取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力量的配合与支持
课堂教学对学生或多或少都是有影响的,但难在这种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比如品德课教学要求学生热爱劳动,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这时既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也需要全体教师以身垂范、正確引导。如果说家长不以为然,轻视或反对学生参加劳动,而有的教师则又动辄将劳动任务或集体劳动中的重活、脏活派给违纪学生以示惩戒,劳动本来的积极意义被抹杀,热爱劳动的教育也就必定难以奏效。在各德育途径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尤其大,家长的配合尤其重要。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关心父母,引导学生知行统一。学生回家后就按课堂上的教学要求,打上一盆洗脸水,送到刚刚种地回家的父亲面前。父亲横他一眼,不屑一顾地说:“你娃儿少来这套好不好?如果你语文、数学都拿个一百分,我看比什么都强。”我们费了一肚子劲积极诱导,家长几句话就全给推翻了。因此,品德课教学的导行,只有与校内外各教育途径的良好配合,形成了教育合力,才能事半功倍、行之有效。坚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品德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去争取配合与支持。比如,利用校讯通所搭建的平台,将品德课的活动与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及时通报家长和其他老师,取得家长和老师们的共识,从而为学校和家庭共同督导学生的道德实践铺平道路。关于这一方面,还需笔者及广大同仁的不断探索与实践。
总之,品德教学需要建构一种以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为载体的“无痕”教育,将教育目标内隐在我们的学校、家庭教育活动过程之中,来实现内隐性道德学习。这样可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同时又将学习融于社会生活之中,融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结合学校、家庭教育活动进行品德课程教学,为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社会打开了一条通道;而品德课堂则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感受交流、经验分享、问题思考和价值提升的平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多方整合,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效益。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3]马乃根、丛立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建议》,《人民教育》2002年增刊.
[4]黄黎明《一体化德育实验探新》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5]邬冬星主编《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