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军
【摘 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认真分析比较“中英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不难发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同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学历史中的教学难点它知识点较多,学生掌握起来困难,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讲述此章时要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要帮助他们构建知识网络。
【关键词】鸦片战争;异同;条约;关系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认真分析比较“中英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不难发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同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学历史中的教学难点它知识点较多,学生掌握起来困难,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讲述此章时要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要帮助他们构建知识网络。
一、通过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大概了解鸦片战争的概况
首先,这两次鸦片战争,有相似之处,可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一)两次鸦片战争相同:第一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第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取得割地、赔款、通商等权益;第四都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五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二)两次鸦片战争不同:一是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中只有英国;第二次则是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二是侵略时间延长: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四年。三是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四是订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四国共签订了七个条约。另外从危害和影响来看:第一,开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开11处,英割九龙司,沙俄割占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第二,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中国沿海各省并深入中国内地。第三,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通过以上对两次鸦片战争异同点的疏理,使学生对这节的知识网络有了明确的思路。以便使学生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
二、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分析,让学生全面了解两次鸦片战争情况
通过对两次鸦片知识的整合,我们不难发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上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加之沙俄趁火打劫,这些内容都是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
首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权益,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两国,美、俄则以调停人身份从旁助战,获取权益。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则进一步加深。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是一强大冲击,但中国社会对这一冲击表现了顽强的抗拒能力,经过大的冲击之后,似乎又很快恢复了平衡,英国工业品的输入并没有什么变化,要使中国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就一定要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这不是一次战争就完全能力到的。一鸦并没有从根本上能动统治者,不寻找原因,采取驼马政策,战后十年清政府没有采取什么新的措施,国内没有采取什么很大变化,白白过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商品输入增加,地区扩大到中国北方,1877年后,入超成为一种趋势,开始了早期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洋纱代替土纱,使传统棉纺手工业遭到打击。统治集团发生分化,洋务派出现,中国开始了早期工业化。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的重大转折,它使中国从天国中心的主宰位置,变成了另一个体系(资本主义体系)中被主宰、被控制的国家,中国将面临着整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解体的强度催化剂,迫使中国在民族危机和内部政治危机的情况下走上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三、通过对条约的分析,使学生加深对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的理解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件》。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加紧对外扩张,谋求打开中国的门户。由于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再加之林则徐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侵略势力,英国借此发动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的内容有4点: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附件内容4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因为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很多利益,但还不满足,1856年,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国与法国勾结,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1857年法国加入;英法美俄四国联合战线。
1858年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条约》;1858年沙俄趁机签订《瑷珲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英法《北京条约》;沙俄趁机签订对俄《北京条约》
其中沙俄利用《瑷珲条约》,强占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利用《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及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利用《伊犁条约》,割去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等地区7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从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点、联系以及条约的异同可以看出,两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第一次,是英国迫切需要对外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是英、法等国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并使之合法化。所谓战争的导火线,仅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基于此,可廓清这一特定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成长·读写月刊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