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2015-12-16 22:35:09朱云云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0期
关键词:宿州市城市绿地绿地

黄 超,朱云云

(合肥易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1)

众所周知,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温度升高、资源匮乏、各种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出现等一系列生态失衡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这都要求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对城市绿地进行系统的规划,使城市绿地能够发挥生产者的作用,成为城市之“肺”,保护和发展城市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使人类在良好的城市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发展。

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的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

2 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概况

2.1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涌现出许多有影响力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思想或理论,如奥姆斯特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20世纪初到60年代,随着“广亩城市”和“有机疏散”等理论的提出,绿地系统规划开始关注自然绿地系统特征,形成在市区与郊区发展城市森林的观点,绿地开始由原来单个的私人设计向城市范围以及后来的区域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方向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城市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因而生态学被作为设计理念引入绿地规划中,由此的一段时间内,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了城市生态园林的探索阶段,城市绿地开始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2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与现状 相对于国外,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出现得较晚,建国后才出现,而且也只是在城市规划完成后作为补白式的填充,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才开始重视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进入80年代后,我国的人均绿地面积仅有5.54m2,远远低于当时建设部要求的9 m2/人,因此各城市开始开展建设生态城市的活动,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其中我国对于绿地系统的建设主要集中在:①规划前确定规划范围、原则、思想、指标及目标;②规划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整体布局、基本框架等;③采用不同的体系对绿地系统进行分析、评价[3];④在规划上应用一些先进技术,如GIS技术、RS技术等。

目前我国各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建成区范围内的各类园林绿地和近郊风景名胜区,对不同类型城市应有的生态绿地总量的合理规模、量化依据、配置形式以及绿地系统与城市功能、形态布局如何实现有机耦合等问题考虑得还比较少[4]。

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与功能

3.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3.1.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安排近期发展的同时,也要有远期的目标,不能因为近期的发展而对远期造成危害。

3.1.2 整体性的原则。应与城市的其他组成部分相结合,综合考虑,统筹兼顾,统一安排,共同规划[5]。

3.1.3 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绿地应以人的需求为主,根据居民的活动、休憩、观赏等不同的要求来合理安排,使其均衡分布、比例合理、功能完备。

3.1.4 因地制宜、自然优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文化特色,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来规划,且规划中应优先考虑合理保护,适度地开发利用。

以上种种,所谓“字如其人”,其实说的就是一个人的笔迹与其个性和心理状态的关系问题。在笔迹面前,不管你隐藏得有多么高深莫测,只要有你正常书写的一页笔迹,你就没有神秘感可言。甚至可以说,笔迹会让你一丝不挂。

3.1.5 多样性的原则。要注重植被的生态系统、物种以及物种内的遗传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使城市绿地的规划更有层次感。

3.1.6 特色性的原则。在规划时,绿地景观可以作为城市风貌特色的载体,体现和烘托城市的地域文化内涵。

3.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功能 ①景观功能:美化市容,增加艺术效果,参与城市意象组成。②生态环境功能:保护环境(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净化土壤与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减轻污染(吸滞烟尘和粉尘、降低噪声);改善城市小气候(降温增湿、防风引风)。③社会功能:教育功能,游憩休闲场所,经济效益,防灾减灾功能。

4 案例分析——以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4.1 宿州市概况

4.1.1 城市自然条件分析。

(1)地形地貌。宿州市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平原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91%[9]。平坦的地形可以节省土方工程造价,对城市绿地、建筑物等的建设都十分有利。

(2)气候。宿州市属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丰富,总体气候条件较优越,宜于多种农作物和林果生长,但往往因为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

(3)水资源。水资源总量约为34.8亿 m2,人均占有量556 m3,亩均占有量431 m3(1 hm2=15亩),分别不足全省的1/2,全国的1/4,水资源紧缺状况相当严重。

(4)植物资源。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是常绿阔叶、针叶林和落叶林混交林带,全市植物树种约有80余科,500多种。

4.1.2 区位分析。宿州市位于安徽省的最北部,苏、鲁、豫、皖4个省的交界处。襟连沿海、背倚中原,历来被称为“枕徐豫而控江淮之郡”[6],位于安徽省城镇化重点建设地带(沿淮城市群)上,是淮海经济区和徐州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承东启西、南引北连的区位优势使得其交通位置日渐优越,在全省乃至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4.2 宿州市绿地建设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4.2.1 绿地现状分析。2012年宿州市人均公园绿地7.82 m2/人,绿地率 30.03%,绿化覆盖率 36.48%,绿地面积1 501.5 hm2,公园绿地 356 hm2,建成区面积 50 km2,非农业人口45.54 万。

宿州中心城区现有公园绿地整体呈现从城区西北部向东南斜向分布的布局形态,主要是结合中心城区内河流水系建设的城市公园和利用街边空地建设的街头绿地,这些公园绿地具有便捷可达的游憩功能,并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现状防护绿地主要由铁路沿线的绿化防护隔离带、高速公路周边的绿化防护带、河流两侧的防护林地以及部分新建城市道路周边的防护林构成。这些防护绿地对于城市的交通防护分隔、空气净化、环境美化及城市生态功能的提升等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现状建成区近几年各条主要道路均进行了绿化,部分道路绿地进行了提升建设。新城区的建设加快,新建道路的规划设计严格按照标准执行,道路绿地的建设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例如佛晓大道、洪河路等,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中起到重要作用。

现状建成区范围内的生产绿地较少,其他绿地主要由城区周边基本农田、水源涵养保护区及一些风景林地构成,面积较小。

4.2.2 绿地系统建设优势分析。

(1)城市生态背景优势。城市生态系统中水系网络丰富,依河串联的生态发展脉络是绿地系统创新建设的优良载体。

(2)宿州市旅游资源优势。宿州市范围内已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多处,如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五柳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每年4月10日的砀山梨花节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3)城市园林发展时势优势。自2008年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成功后,宿州市改善人居环境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实施了三角洲生态公园建设工程,人民路、拂晓大道等节点绿地建设工程,在不断提升城市绿量的同时,积极增设精品绿地。

4.2.3 绿地系统建设劣势分析。①城市绿地总量不足,通过针对现状绿地游憩功能的阐述及服务半径的分析,现状绿地不能满足全覆盖;②老城区公园绿地(如环城公园)环境长期遭受破坏,整体绿地景观的功能受到冲击;③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效果缺乏联系呼应,老城区道路绿化破坏严重且绿化量不足;④城市河流(如汴河)岸线的景观空间没有得到适宜开发;⑤单位附属绿地开放性差,与城市其他类型绿地匮乏关联。

4.3 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

4.3.1 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期限与指导思想。

(1)规划期限。近期:2012~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2)指导思想。全面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计划,整合城市绿地景观空间,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一个城乡一体化,各种绿地布局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的稳定的绿地系统。

4.3.2 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与指标。

(1)规划目标。科学合理规划布局,融合绿道设计理念,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近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远期则逐步建成人居环境条件优越、特色鲜明、物种丰富、生态良好、园林精品荟萃、园林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

(2)规划指标。①人均公园绿地:近期10.1 m2/人,中期12.0 m2/人,远期 12.7 m2/人。②城市绿地率:近期 37%,中期40%,远期42%。③城市绿化覆盖率:近期40%,中期42%,远期45%。

4.3.3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以桃园湖生态园、芦岭湖生态园、濉河唐河生态园3个楔入绿地为宿州外围生态基质,充分利用新汴河、沱河、运粮河及其滩地等城市水域空间,结合宿州运河文化,构建以“一环、两心、三园、四带”为结构的主城区绿地系统框架,使城市整体融入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①“一环”:宿州市外环路构筑主城区大外环。②“两心”:指环城公园和三角洲公园两个绿心。③“三园”:外围桃园湖生态园、芦岭湖生态园、唐河濉河生态园。④“四带”:以运河文化为背景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带;以主城区内较发达的水系,如沱河、汴河、运粮河等形成滨水绿带;以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外围水域的防护林构筑生态防护林带,结合城市道路绿化及绿道建设城市道路景观带,如建成汇源大道、洪河路、拂晓大道等。

5 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7]。因此,绿地系统的规划不仅要能够形成良好的空间环境,还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安全的、舒适的生活方式的绿色场所。由此可见,要非常重视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以及科学合理地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管理。

笔者先总结归纳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各种理念原则以及功能方法等,并将此运用于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践中,对宿州市的概况(自然条件以及区位条件)和绿地现状优劣势加以分析,提出“一环、两心、三园、六带”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以期能够构建出一个均匀分布、体系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从而为宿州人民营造舒适、美丽、健康的绿色空间。

[1]刘亚飞.城市生产绿地的布局与结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2]何湘,程家兰.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探讨[J].四川建筑,2002(Z1):31-38.

[3]张小松,基于热环境导向的城市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

[4]刘晓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新思维新方法[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1.

[5]李凤武.试论园林规划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及意义[J].现代园艺,2011(7):46-47.

[6]宿州市志办.宿州志[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7.

[7]尹仕美.走向生态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宿州市城市绿地绿地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长江蔬菜(2022年15期)2022-08-06 01:51:38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北京园林(2021年2期)2022-01-19 02:17:34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北京园林(2020年1期)2020-01-18 05:19:30
拼 搏
宝藏(2018年10期)2018-10-18 02:29:20
揽 月
宝藏(2018年10期)2018-10-18 02:29:20
编制城市绿地养护规范和标准应注意的事项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40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28
城市绿地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认识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23
透水性铺装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初探
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 06:42:03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风景园林(2017年5期)2017-10-14 01: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