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知县救灾荒

2015-12-15 17:40:38刘伟恒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11期
关键词:平江县安南平江

刘伟恒

有句官场名言说得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其实,在湖南的历史上,还真有那么一位“红薯知县”,不过他不是卖红薯的,而是为民种红薯的。清代有一首《谢公薯歌》就歌颂了他的事迹:

谢公薯,何青青,沿山被岭周郊埛。

请问谢公何由称,山人再拜谨具陈。

云昔谢公宰平日,忧我民贫心恻恻。

远自家乡购种来,种植从兹大繁息。

谢公薯,满平邑。

丰岁佐肴饥岁食,六十年来无菜色。

今年夏旱连秋螟,种薯薯熟仓囷盈。

隆冬大雪闭门坐,地炉拨火燃榛荆。

煨薯满炉兼作羹,妻孥饱啖童仆争。

谢公薯,岂浪名。

每饭祝公德,愿公世世公侯卿。

这首民谣,讲的是乾隆年间湖南平江知县谢仲坃带领农民种红薯救灾年的故事。

谢仲坃,广东阳春县人。雍正元年(1723)高中广东解元。乾隆四年(1739)被任命为湖南常宁知县。上任后,他拒绝接受任何礼物,每月两次到学校督促和指导学生读书,还经常到乡下去了解民情,解决问题。每次下乡视察,都是自己带着粮食,啃着生萝卜,从来不愿打扰百姓。

乾隆六年(1741),他调任平江知县,仍然坚持勤劳俭朴的作风,《平江县志》说他“爱民重土,自奉如寒素。设义学,案期亲为督课”。他还亲自主持编纂《平江县志》和《岳州府志》。但最让当地人称道的是,他引进红薯到平江县,解决当地农民的温饱。

说起红薯,这里面还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

原来,红薯产于交趾,即今之越南(古也称安南),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杨孚的《异物志》和西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

据广东《电白县志》记载:明末清初,广东吴川县有一位医生叫林怀兰,因医好安南国王之女,国王赐给他熟红薯吃,但他有意说喜欢吃生红薯,留了一半,想带回国种,以缓解当地饥情。不想在回国时,被安南守关将领发现。林怀兰如实告诉他,求他放出关去。守关将领被林怀兰这种精神所打动,便让他带着半截红薯种回到祖国。但安南国法规定,严禁红薯种出国,违反者就要杀头。守关将领为了中越友谊,甘愿保护林怀兰过关,自己却跳水自杀了。

从此,安南红薯在吴川、电白以及广东各地广泛种植,为百姓解除了不少饥荒。因此,电白县人民就在霞涧乡建了一座“香薯林公庙”,来纪念林怀兰引进安南红薯的功绩,在他的塑像身旁,还塑了一尊安南守关将领的塑像,感谢他放行红薯种的大义行为。

这个电白县和谢仲坃的老家阳春县相邻,谢知县当然深知红薯的好处。他来到平江担任知县后,看到平江山多田少,土地瘠薄,旱地上种植的荞麦、豆类和玉米,一遇到旱涝,就会失收,就是丰收年份产量也是很低,便有意在当地推广红薯种植,以改善当地百姓长年挨饥受饿的惨状。

恰好当时许多广东来平江做生意的商人,有丰富的红薯种植经验,谢仲坃便请他们先在平江试验种植红薯,果然获得丰收。

谢仲坃甚为欣喜,便发布《劝种杂粮示》的通告,到全县各地张贴宣传,劝导农民大量种植红薯。他派人去他的老家阳春县,购来大批红薯种,无偿送给农民试种,又聘请广东人教给平江农民种植红薯的技术。同时他还订立了严禁牲畜人等损坏红薯苗的条例,违反的加以惩罚。

种种措施之下,红薯种植在平江迅速推广。恰好这一年,湖南遭到大旱灾,别的县旱地全部无收,而平江县的旱地因为多种红薯,获得空前的收成,真是“家家广植,户户丰收”。农民免除了饥荒之苦,社会秩序也得到了安定。

虽然谢仲坃只在平江做了三年知县,但他的功绩却感动了一方百姓。平江人民为了纪念他,于道光十二年(1832),在县城南面水府庙的右边,建立了一座“谢侯祠”,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之为红薯县官庙。庙中谢仲坃的塑像手拿红薯,神态慈祥,栩栩如生,展示着清正廉明、为民办事的好官模样。可惜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红薯县官庙,已经被历史湮没,不复存在。

后来,乾隆八年(1743),谢仲坃被调任衡阳知县。前任知县李澎是个声名狼藉的贪官。当时,有一位为官清正的粮道道台谢济世(广西临桂人)揭发了他。但是李澎用重金贿赂了户部侍郎(相当于国家财政部、粮食部的副部长)阿里衮,这个昏官反过来罢免了谢济世的官,还诬陷他,并把他关进了大牢。其他大小官员都明知不公,但害怕上司,不敢做声。

谢仲坃一到任,便彻查此案。弄清这起案件来龙去脉后,便理直气壮地要求重惩李澎,追缴被李澎贪污的赃款。可是阿里衮再次包庇了李澎,还以断案太严、很不恰当为名,罢掉了谢仲坃的知县。后来,朝廷查实这件事是冤枉了谢仲坃,第二年,便特别委任他为衡山知县。

乾隆十六年(1751),谢仲坃升任永顺府通判(相当于行署副专员)。乾隆三十三年(1768)又升为郴州知州,第二年再次升长沙府知府,三十七年调任零陵(今永州)知府。

零陵地区靠近广东,但一直以来政府规定,该地区的食盐都由苏北淮盐供应。因为路程遥远,盐价很贵,当地贫民百姓根本吃不起,好多百姓只得熬土砖、刮地皮、烧东茅草灰,自制硝盐炒菜,很多人因此得了大脖子病。

谢仲坃到任后,了解到实际情况,便向朝廷建议改由近郊的广东盐供应,这样路程很近,运费低廉,盐价便宜,贫民就不会去吃硝盐,也不会再得大脖子病了。可是他的合理化建议未能得到朝廷的认可。谢仲坃很无奈,感到没有为百姓做成好事,便借口患眼病,辞官告老还乡。

谢仲坃在湖南连续做了30多年的官,处理了数百宗冤假错案,解救了许多无辜百姓,可谓“直名满天下”。特别是他所到之处,大力推广种植红薯,使红薯种植遍布湖南各地,深受当时湖南人民的称赞。谢仲坃本人也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薯县官”,才有了本文开头那首《谢公薯歌》。

猜你喜欢
平江县安南平江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现代苏州(2022年9期)2022-05-26 01:34:49
鹰岩崖居——自在平江野奢酒店
现代装饰(2019年10期)2019-10-17 02:04:08
童心艺海炫彩未来
科教新报(2019年26期)2019-09-10 13:42:24
强制捐款
廉政瞭望(2017年4期)2017-04-26 14:17:04
平江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
林业与生态(2016年3期)2016-02-27 14:24:07
那年冬天,那个少年
当好科技“店小二”——平江县推动科技富民强县纪实
平江老街上的一抹风情
中华民居(2014年10期)2014-02-28 10:04:45
安南黎氏佐领编设始末考
平江暴动和平江起义
军事历史(1984年3期)1984-08-20 07: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