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12月7日,备受关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出炉,共有70名专家当选新增院士。其中,农业学部增选9名院士,兽医界有2位专家入选,他们分别是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金宁一研究员和中国农业大学的沈建忠教授。 至此,兽医界的院士已增至8位,分别是:殷震、沈荣显、夏咸柱、 陈焕春、刘秀梵、张改平、金宁一、沈建忠。 金宁一,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病毒学和人兽共患病学研究,在病原分离鉴定、分子流行病学、快速检测、常规疫苗与新型疫苗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沈建忠,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技术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首席科学家。
12月4日,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王新泉教授带领的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联合发表题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康复者体内抗体识别和保护机制”的研究论文,系统分析了针对流感病毒表面血凝素蛋白(HA)抗体反应的特点、结构与功能特征,首次定义了保护性抗体识别HA 表面的四个薄弱位点,为研发和优化抗体药物和疫苗提供了精准的靶标。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性流感病毒HA是保护性抗体识别的关键组成部分。但目前为止,我们对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感染者体内保护性抗体识别的靶点、结构与功能特征知之甚少。张林琦教授、王新泉教授和周保罗教授课题组通力合作,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康复者体内的抗体反应进行了系统评估。在获得5株来源于康复者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利用酵母表面展示技术、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结构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综合总结和首次定义了H5血凝素蛋白头部的4个关键薄弱位点。 并进一步利用重组病毒技术,证明康复者血清中多克隆抗体识别主要针对这4个薄弱位点,而非位于H5血凝素蛋白颈部HA2的其它位点。本研究论文是国际上首次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人源单克隆中和抗体和康复者体内多克隆抗体进行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为高效流感疫苗和治疗性抗体的研发提供了精准的靶标。
日前,中国兽医协会携手30余家国内畜牧行业内领先的养殖、屠宰企业在中国兽医大会上正式启动中国畜禽养殖和屠宰福利标准的制定工作,这将成为我国畜牧兽医领域首部涵盖生猪、肉鸡、蛋鸡、肉羊、肉牛、奶牛六大畜种的农场动物福利行业标准。据介绍,中国畜禽养殖和屠宰福利标准拟从畜禽的饲养管理、畜舍环境、疫病防控、行为表达、人员操作要求、宰前处置、击晕和刺杀放血等方面设置技术参数,以确定养殖和屠宰环节的福利基本要求。畜禽养殖和屠宰福利标准的制定,将有利于推广动物福利化养殖和人道屠宰,提高动物健康与防疫水平、提升畜产品价值,从而促进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新华网北京11月23日报道,中外研究人员最近在牲畜和人身上发现了一种能对抗强效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基因,这意味着人类所用抗生素中的“最后一道防线”有被攻破的风险。该研究由华南农业大学刘健华、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以及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吉姆·斯潘塞等中外研究者联合进行。从2011年至2014年,研究人员从中国屠宰场的猪、农贸市场和超市贩售的猪肉和鸡肉中采集了细菌样本,并分析了广东和浙江两所医院患者身上的病菌。结果发现,从动物和生肉中采集的大肠杆菌样本中,MCR-1基因出现率很高,且阳性样本比例逐年升高;在1 322个患者身上采集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氏杆菌样本中,也有16个样本含有MCR-1基因。研究人员分析猪肉、鸡肉以及人类患者身上采集的细菌样本发现,存在一种特殊基因MCR-1,携带该基因的细菌对多粘菌素表现出强耐药性,并且这种耐药性还能够快速转移至其他菌株。与动物身上采集的细菌样本相比,人类身上的细菌样本中阳性比例较低。研究者推测,MCR-1对多粘菌素的耐药性可能源于动物,但已开始蔓延至人类。鉴于目前在农业和畜牧业中普遍使用多粘菌素,多位研究人员建议,应尽可能限制多粘菌素一切不必要的使用。
11月8号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赵继勋在第三届河北省蛋鸡产业发展大会讲解禽流感时提出:禽流感H5N8目前主要在欧洲、亚洲和美洲传播与流行,H5N2在美国和台湾均有发生。禽流感的流行,与野鸟迁徙密切相关,尤其是美国禽流感的发生,就是欧亚大陆的野鸟与美洲野鸟在白领海峡,现成交汇,导致病毒的相互感染。美国自从发生禽流感之后,开始对全国的野鸟进行监测,而我国禽流感流行这么多年,也没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监测方案,究其原因是国家各部门之间对野鸟的不协调监测造成的。赵继勋指出加强对候鸟的监测,是防控家禽禽流感的必要措施。而全球禽流感的防控,就需要全球候鸟的监控联合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