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景
(河北省保定市中韩庄乡尧庄小学,河北 保定 072450)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学习情境
刘春景
(河北省保定市中韩庄乡尧庄小学,河北 保定 072450)
现如今创设情境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在情境中体验和更好的理解数学日益成为当今小学数学教育的趋势。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原则;问题;策略
(一)目的性原则。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学情境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应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服务。老师要有效结合教材内容,对教学情境进行精心设计,准备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哪些知识、获得哪些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都是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值得深入思考的。
(二)趣味性原则。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过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创设比较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数学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数学是一门比较严密的科学,表达形式应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因此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寓庄于谐,语言要准确,认真处理好形象生动与准确严密之间的矛盾。而不可以为了让学生发笑或叙述方便,信口比喻。
(三)生活性原则。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情境的创设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生活中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所有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也就是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教师要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在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创设教学情境时,所选材料要恰当,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接受能力,又要体现教材的观点和教学原理,同时也要体现老师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时代性原则。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停的前进,我们周围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引入课堂。
随着《新课标》教学理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数学课上采用了情境教学这一手段,但是同样是情境教学,有的老师效果会好些,而有的老师仅仅是流于表面,更糟糕的情况是情境教学虽然充斥了整个课堂,却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效用,反而因为这种不恰当引入而将教学带入了死角,使学生更加迷惑,并且因为无效的教学情境占用课堂太多时间老师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情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的学情没有分析透彻,使学生对情境提供的信息无法把握,不能顺利的解决问题。二是每一节课的开展,必然是知识的一次深入。无论是对原有知识的拓展加深还是新知识的引入,那么相伴随的必然是问题的产生,有些问题的解决可以水到渠成,但有些颇具混淆性的问题就不那么容易解决了。老师在上公开课时统统会规避这些问题,使自己的课堂更为顺利,这样就违背了情景教学的最初意图,形同虚设。三是设置情境时,没有把握好“度”,也就是没有掌控好教学的时间,没有提前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充分的估计,有的教师设置的情境过多,在教学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难免显得节奏过快,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理解、分析情境的时间,虽然情境设置的很恰当,但是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教师设置的情境过少,在很快完成教学任务之后,便只有用习题来充斥课堂,显得课堂比较单薄。这都是因为没把握好“度”的关系。
(一)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而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将一些不同颜色的灯笼(贴画)按规律排列,教师能根据排列的序号准确报出灯笼的颜色,学生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于是教师告诉学生因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很快也能掌握这一秘密。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渴求,饶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二)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等物品,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进行买卖,在游戏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需注意的是,游戏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三)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合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量一量课前用硬纸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圆的周长和直径,学生发现了“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和增强了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设情境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在情境中体验和更好的理解数学日益成为当今小学数学教育的趋势。
[1]许晓娜.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谢红平.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学习情境[J]. 成功(教育),2012,24∶180-181.
[3]李兴.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J]. 学周刊,2014,29∶64.
[4]任万仓.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探究[J]. 学周刊,2014,36∶154.
[5]郭成,陈红.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1999,09∶48-52.
G623.5
A
1671-864X(2015)12-00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