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琳
(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9)
新世纪中国文学生态与文学教育探究
黄琳
(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9)
中国生态文学和文学的教育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现代文学的教育状况是新世纪中国生态文学危机的主要体现。身处于知识量膨胀,价值观多元化以及文学转型的关键时代,开放型的经典性教育与当代性文学的各种参与教育成为了我国文学的教育的关键两翼。文学的教育状况的蜕变,与目前新世纪中国的生态文学的主流发展紧密相关,不仅需要国内人文性教育的不断努力,更加需要各个文学分支下文化学科的全力合作。
新世纪;文学生态;文学教育
将娱乐性资讯作为向导的新世纪中国生态文学表现出了混乱的时代对于真正的文学目的以及经典目录的冲击,并且呈现了灰色文学的艺术伦理,全裸式的资讯时代引诱着更多猎奇看客,因此崛起的新式文坛在跃跃欲试,试图突破经典文学的束缚。新世纪生态文学的教育越来越表现出了严峻的态势,目前高校的当代性文学的教学活动出现了众多消极的教育情况,更需要文学从业者严格持守基本职业道德和伦理,用经典文学的较高标准进入到新型文学作品的宣传中, 激活当代教育对于生态的感情和领悟。
无论就狭义或者广义的中国生态文学而言,生态文学和文学的教育之间的关系十得密切。文学性教育,尤其针对大学专业的教学主体而言,具备最为专业的中国文化消费群体,同时更是中国潜在的文化生产者。因此,充分探讨生态文学与文学性教育间关系,无论是在文学性教或者是新世纪生态文学角度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谓专业和非专业,就体制化专业性课程的设置标准和角度来讲,文学的接受程度以及消费观念,包括文学的再生产环节,通常都不仅仅局限于大学教育里的中文专业,中外的文学历史以及发展现状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个观点。简单来说,狭义范围内的新世纪生态文学更多地和大学教育中的中文专业,尤其是当代的文学性教育相关,而广义范围内的新世纪生态文学和文学性教育牵涉的层面要广泛得多。就大学的文学性专业教学来讲,它不再局限于目前中国的文学教育范畴,它们同时与中外的各类文化经典以及学术理论相关。对于专业外的部分大学生而言,在人文的通识性教育层面讨论中国文学性教育问题,就要不断延伸至国内中小学的语文教育领域并且着重考察。
校园式文学一直都是各类新文学创建、发展的关键发源地,从五四运动创作性群体的创建,一直传扬到新时期内伤痕性文学以及先锋性文学的发展。就积极角度来讲,甚至就可以大胆地说,没有新教育就不会有中国新文学。当前中国新文学性教育也存在大大小小的弊端,这与新世纪生态文学虚热的浮躁风气有难以分割的关联。文学性教育里的经典性教育基本都处在两极化的极端状态,要么是被过分僵化和凝固化,把所有的经典目录尤其是经典的文本性阐释全部固定,作为新式的文化性古董对人们加以灌输;要么就是解构性的横扫,导致人们破解甚至戏弄经典,经典文学的文化价值、语言内涵、组织结构和甚至语法形式都发生改变,经典的地位在急剧地下降。经典性文学地位的逐渐失落,加之以各类网络性传播媒体的广泛普及,再而市场规范性体系却迟迟滞后不前,市场的炒作体制不断泛滥,文学性创作尤其是众多文类小说的数量多但质又杂,部分作者竟以解构和横扫经典性文学作为唯一的文学目的,更有甚者无视各类经典创作以及基本的文学性规范,因而轰动了一时,但最终却都是昙花只一现,不能久矣。
(一)文化教育作用以及教育者的观念显得十分重要,其所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如果自己无法信任挑选得来的作品是优秀的或是无法代替的,当然也就不能盲目地强迫自己的学生取信服这个判断以及选择。这便要求教育者成为生态文学的批评者和研究者,更加需要自身修养的提高以及实践性精神的不断强化。
教育者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参与到当代生态文学的建构和发展中,将独立个体的生命充分融入到当代的思想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的实践中来,同时教育者对于当代生态文学的经典目录,都要摆脱传统的严格的各类学科的分别,要准备好多种眼光,既能认清楚经典作品的相对性和历史性,还要要承认生态文学的经典作品在文学教育体系中必须担负起来的传承文化的功能,能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到对生态文学的选择以及阐释中来。因此,开放式的生态文学作品意识以及当代性文化教育的实践性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开放式的经典文化教育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者选择一些真正的生态文学作品来学习,而不是意识性形态化的性质文本。生态文学的观念理应是更为开放的和灵活的,不能是天生的或者不变的。对生态文学作品的阐释和实践中,注意去避免传统的稳定性和过份夸大的经典意识和形态,以揭示文学教育故事的方式,彻底地解构生态文学经典,把个人对时代和生命的感受融入经典,与文学经典相摩擦,就时代与人生所要面对的难题与生态文学展开广泛的对话,从中能够阐发文学教育的新内涵,使经典阐释充满时代感以及个人内涵,如此来讲,生态文学教育便能得以更好地延续和传承。
文学性精品对提升我国生态文学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创造良好的文化式品牌效应都具有巨大的推动意义。因此,在新世纪下中国生态文学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文化教育产业始终是最为重要并且意义甚为深远的一个研究性视角。只有从当代我国文化的语境、生态以及市场环境出发,充分了解新生态文学视角下进行文学教育研究的社会背景,在剖析目前我国运用多元化、多维性视角实现文学教育的研究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提出文化教育产业性视角之下研究新世纪生态文学的研究性语境、衡量性标准以及培育性体系,进一步实现新世纪下中国生态文学与文学教育的方向性路径的研究与发展。
[1]施战军. 新世纪中国文学生态与文学教育[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45-50+69.
[2]宋炳辉. 开放的经典教育与新世纪文学生态[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42-48.
[3]刘庆. 关于新世纪中国文学生态——夏康达教授访谈录[J]. 文学教育(下),2007,07∶4-6.
[4]钟华. 论中国生态文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D].重庆师范大学,2008.
[5]陈旋波. 生态批评视阈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J]. 创作评谭,2004,04∶31-38.
I206.7
A
1671-864X(2015)12-0030-01
黄琳(1982—)女,汉族,黑龙江伊春人,现为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中文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