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芬菲
摘要:《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中指出:要学生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的态度。目前学生在这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笔者以“激发自信,我能行;激扬自尊,我尊重;激奋情绪,我真棒;激励自律,我坚持”为推手,以期在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促成学生自尊自律、乐观向上。
关键词:“四激”;自尊自律;乐观向上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54-02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要学生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的态度。然而,受生活水平、家庭背景、社会与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这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一是自我否定型(自我评价过低,消极维护现状);二是自我萎缩型(处于自卑状态);三是自我扩张型(自我虚幻,白日做梦)。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及其社会性发展。目前,社会上不时有跳楼自杀者和网瘾少年不良行为的发生。可见,养成学生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的态度是多么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的态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激发自信、激扬自尊、激奋情绪、激励自律”这四个方面进行着力。
一、激发自信:我能行!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奠基人和励志导师罗杰·马尔腾说:“你成就的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你的信心的大小”。可见,要使学生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首先要激发他们树立自信心。《唤醒巨人》中也提出:教育是一种唤醒,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而这巨人就是自信。这都说明了自信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前提。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18个班的学生中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然后把一份所谓“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校长和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这种暗示让这些原本随意指定的学生在老师不断肯定下感到异常的自信,敢于提问,勇于回答。8个月后复试,这些学生果真进步快、自信、可爱。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小学生正处于可塑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我充分应用“罗森塔尔效应”,努力营造“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人翁的自信,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在我的课堂里感受到“我能行”。比如,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时,我不再以简单的对或错来评价,而是力求恰当、得体,并适当运用体态语言。学生答错时,我善意引导;学生答对时,我的一个微笑或一个赞许的眼神,或竖起大拇指,都是一句无声的“你能行”、“你真行”。当学生已经努力但还不够理想时,我会充分肯定他的努力和进步:“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我感觉你已经进步了”,“虽然和你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你一定行!”
为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我还经常讲述一些名人成长的故事:爱因斯坦奠定了相对论的伟大基石,但是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同学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这时,爱因斯坦告诉大家,这个不像样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显然,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了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我接手班级的学生都听过这个故事,孩子们很受启发,尤其在回答问题上,他们都非常积极,争着去表现自己。有的时候问题比较难,孩子们都不敢举手,这时我便提醒他们:“想想爱因斯坦做板凳的故事,你们比小爱因斯坦聪明多了!你一定行的!”话音刚落下,小手都唰的一声举起来了,而我看到的都是一双双自信的眼睛!
课上,我从不左右学生所发表的意见,更不会直接否定学生的观点,我让学生意识到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也和他们一起参与活动,鼓励每个人都发表并坚持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学生们个个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能自信地说:“我来,我能行!”如此,孩子们的自信心也就随之而来了!
二、激扬自尊:我尊重!
自尊即自我尊重,它是一个人重视自己和肯定自己的道德、人格、价值的内心情感,这种情感是促进人的品德和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尊不仅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还包含要求同学、朋友、家人、集体等对自己尊重的期望。那么如何让学生获得自尊就成为我们学校品德教育的关键点。
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爱心点燃学生的自尊心。我常用的语言是“我尊重”。在课堂,我与学生有个约定,如果哪位同学上课违反课堂纪律,我尊重他们,会给他(她)两次机会,前两次我都会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伸出一个、两个手指头的暗示(为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这时我的眼睛是绝对不会投向被警告的同学所在方向的),若两次过后仍表现不佳的话,我会进行公开批评。这个方法实施以来,在我执教的课上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在同一堂课里表现不佳超过两次,课堂纪律非常好。
记得六年级有个学生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差,逆反心理非常强,是师生们眼中的“害群之马”,连班主任都觉得头疼。在学习《社会文明大家谈》这一课时,他故意逗别的同学说话,我并没有当即点名批评他,而是不动声色的用眼神去捕捉他的眼神,然后微微一笑暗示他:“我已经了解了”。他觉察到了我的暗示后,有点不好意思,马上收敛了自己的行为。课后,我与他进行了朋友式的谈话,我说:“我尊重你,我知道你并不是真正的想捣乱,但是老师希望你也能尊重我、尊重全班同学,做个大家心目中的文明人!”由于没有当堂指责他,用真诚的一笑呵护了他的自尊心,并通过耐心的教育促使他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激起他的羞耻心,从而使他改正了错误。经过多次反复的激励,昔日的“捣蛋鬼”慢慢变得上课认真了!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尊重学生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三、激奋情绪:我真棒!endprint
乐观向上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它能使人充满朝气,心胸宽广,豁达大度,使别人更喜欢接近自己,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处世和交际能力;同时它还能抵御不良情绪的袭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快乐、更幸福,而这也与《品德与社会》“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相符。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乐观意识,类似这样的故事是我给孩子们的必修课:一个妈妈有两个孩子,老大卖雨伞,老二开染布店。晴天老妈妈担心老大的伞卖不出去,阴天她又担心老二没法染布。所以整天为两个儿子的生计犯愁。有一天她碰到了一位高人,当了解了她的苦衷后对她说:晴天你应该为二儿子可以染布高兴,阴天你应为大儿子可以卖伞而庆幸。老太太试着这样想,心情天天都很好了。听了这样的故事,孩子们在生活中碰到困难时,大都能从积极因素来考虑问题,性格也慢慢变得开朗、乐观了!
我通过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用多种感观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我用得比较多的语言是:“你真棒”。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鸡蛋撞地球》这一课,当我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时,学生们个个目瞪口呆:这怎么可能?“别拿鸡蛋碰石头”这可是民谚里的至理名言呀!更何况是拿鸡蛋撞地球,而且是从三楼往下扔?这一新奇有趣超常规的内容也深深的吸引孩子们,他们个个都非常认真的做好课前准备。上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教学楼三楼进行现场实验、观摩,实验组、观察组、记录组、汇报组均在师生的努力下有条不紊的进行。最终8个小组中有5个小组的鸡蛋撞地球之后完好无损,学生们个个兴高采烈:“我们改写了几千年的谚语,太棒了!我真棒!”这样的学习让孩子们深深感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努力了,一切皆有可能!乐观向上的情绪在一个个成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形成了。
四、激励自律:我坚持!
自律是指没人在现场督促的情况下,对自己严格要求,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法度。它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核心。
学习中孩子们常常知道哪些事不能做、不应做,但在生活中往往因缺少自律而没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因为自律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建立自律习惯可以用一个比方来很好地解释:自律像锻炼肌肉,你锻炼的时间越长,肌肉就越健壮;你锻炼的时间越短,肌肉就越少。提高自律也需要不断的磨练。我教给学生自律的方法是:我坚持!
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学会拒绝》这一课时,学生明知不能做、不应做,但最难拒绝的就是网络的诱惑。怎么办?这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问题。课上,我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深刻分析网络诱惑的不良后果,并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总结出了学会拒绝网络诱惑的方法。那么如何让孩子们把这些方法变成行为中的自律?我引导孩子们:坚持!我坚持!受到诱惑时要坚持自我命令:这是不能做的!行动中坚持自我记录:记录出自己的行为变化,看看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小结时坚持自我奖惩:根据自己记录的情况定时小结(可每周或每月一次),如有进步,可奖励自己参加期盼已久的活动,也可以给自己买一份小礼物;如果退步了,则惩罚自己不能参加最想玩的活动(如周末不准看电视等)。当在行动中较难坚持下去时,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找一位自己学习的榜样,每天学习、对照、坚持,逐步向榜样靠近。经过大约两个月的坚持,我们班上的孩子都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对网络诱惑的抵抗力。激励学生:自律贵在坚持!
自尊自律、乐观向上是一种情感态度,它不能像知识那样靠“传授”,更不能靠“灌输”,而应在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认识、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践行。
参考文献:
[1]成尚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高峽.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