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岩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食品质量安全的薄弱环节及关键控制点研究
———基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分析
○马红岩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本文基于2010—2013年发生的与河南省有关的130个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从食品供应链角度出发,在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影响因素基础上,借助因果图和排列图等质量工程分析工具,研究确立了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3个最为薄弱的环节及4个关键控制点,并针对已确定的关键控制点提出了相关优化改进对策建议。
食品供应链 食品质量安全 薄弱环节关键控制点
食品安全是一个涉及养殖(种植)、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管理系统工程,由于资源有限的天然属性,仅仅单靠监管体系构建这种监管资源的简单扩张形式,根本无法做到全部满足其所有环节过程的安全保障问题对监管资源的需求。因此,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优化问题,首先应通过适当方法分析判别薄弱环节所在并精确定位,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河南是全国农产品产出、食品加工主要地区之一,加强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控制,对于全国食品生产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样本数据的选择
本次研究的资料搜集以符合以下条件的新闻为数据源:(1)该新闻的来源为国内正规媒体关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的报道;(2)该新闻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3)该新闻的发布时间是2010至2013;(4)该新闻以曝光食品质量安全为主题。
2、样本数据的初步整理
根据上述确定关于样本数据选择的原则,本文实证分析数据主要来源:医源世界的食品安全模块的“安全快报”栏目、食品信息网、河南食品质量安全网以及其余权威媒体披露的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与河南省有关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将所有事件汇总后剔除重复事件的基础上,并进一步根据相关权威报道进行资料补充后,得到的河南省相关食品安全事件原始数据来源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河南省相关食品安全事件原始数据来源统计
基于上述样本资料信息,以下本文将在分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因素基础上,重点分析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找出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控制点。
1、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是一个涉及养殖(种植)、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消费等多环节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因素,而每一个风险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必须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根据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阶段,食品供应链一般可划分为农产品产出(A)-农产品初加工(B)-食品深加工(C)-流通与销售/餐饮(D)-消费(E)五个环节。为此,本文将针对这5个供应链环节,从动作行为原因、要素原因、卫生原因三个方面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建立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果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果图
2、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分析
基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果图,分别按照供应链环节、深层次原因两个维度对2010—2013年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进行归类处理,得到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原因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在表2中,最终的统计频次总和为141,大于有效事件数103。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有些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引致因素并非仅限于一个供应链环节,而是多个供应链环节都存在。比如食品添加剂导致的单一食品安全事件,其违规行为可能包含了初加工环节,也可能包含了深加工环节。
表2横列的统计结果表明,河南省食品安全质量问题
最多的三个环节,也就是薄弱环节依次是:食品深加工环节(C-69)、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D-37)、农产品初加工环节(B-27)。其中,食品深加工环节的问题明显多余其他两个环节。表2纵列的统计结果表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致因素中较为突出的薄弱点是:添加有害投入物(b2-58)、劣质原料(b1-16)、人员环境不卫生(c1-15)、食品变质(c2-16)。其中添加有害投入物是最主要的本质原因,其发生频率远远高于其他问题。
表2 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原因统计结果
3、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分析
基于以上统计分析,河南省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三个薄弱环节是食品深加工环节、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农产品初加工环节,我们利用排列图进行直观描绘。排列图是将引起质量问题的相关因素按作用大小顺序排列,通过作累计百分比曲线,识别相关因素中的“关键的少数”,从而确定关键因素的一种直观图形,因此又称为主次因素分析图。基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原因统计结果,进一步得到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排列图如下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河南省食品的关键控制点是加工环节的有害添加剂(36%)、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的食物变质(11%)、食品深加工环节的劣质材料(10%)、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的人员环境不卫生(9%)。
(1)加工环节的有害添加剂(36%):纵观河南省2010—2013年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有害添加剂的使用最易引发重大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其不仅影响了河南省的食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造成了人员的重大伤亡。其原因主要因为在加工环节,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单一用量少、难以识别,此外在加工过程中企业保密度高,加工同一种食品时使用多品种食品添加剂,造成其在行业内的监管标准难以制定,给监管带了了极大的不便。食品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易受市场需求、成本压力影响而产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和处罚力度又不足以迫使企业改变。
图2 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排列图
(2)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的食物变质和人员环境卫生问题(20%):一方面,因为流通、销售、餐饮分布广泛,种类复杂多变使得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的约束力有限,加之该环节人员流动性强,对食源性病原菌认知上的匮乏,造成劣质食品未被发现继而进入消费环节。另一方面消费者往往对食品信息了解不够,也缺乏了解食品信息的渠道,与企业或餐饮业主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主或餐饮业主受到利益的驱动可以轻易地隐匿食品信息或利用不良信息来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损害消费者的正当利益。
(3)食品深加工环节的劣质材料(10%):该环节此类问题多发是因为加工后的劣质食品与安全食品肉眼难以分辨,检测困难,企业本身缺乏健康的、以信用为核心的认知和通过长期博弈积累利润的共识,加之监管部门惩罚力度不够,也催生了企业的侥幸心理。
4、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对策
针对上文关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键控制点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1)关于农产品初加工和食品深加工环节的有毒添加剂频繁出现的监管问题,首先应该对有毒或不合规添加剂的生产、流通和销售行为进行打击力度,从源头上遏制有毒或不合规添加剂的市场泛滥;其次,应通过改进抽样方法、加大抽样规模、频率等措施,努力提升食品添加剂的监管水平和效率;最后,进一步加大对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尤其是有毒投入物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甚至形成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行为的威慑和警示作用,从而弱化甚至消除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行为的利益动机。
(2)关于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的食物变质和人员环境卫生监管问题,首先是政府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卫生环境的抽查力度;其次,鉴于此种食品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具有搜寻性和经验性的经济学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来实现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控制,这就需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多渠道多方位建立消费者举报平台,并制定相应的消费者举报奖惩机制和制度,充分发挥消费者监督和举报职能。
(3)关于食品深加工环节的劣质材料监管问题,首先应针对企业本身缺乏健康的、以信用为核心的认知现状,建立食品可追溯体制和食品企业经营者的诚信档案,将食品安全信用记录和责任人身份信息相互关联,对于严重违法者一律不准许再踏入食品行业,并加大经济处罚和刑事责任处罚力度;其次,针对此类问题难以通过肉眼迅速、简单被识别的特征,应加大此类问题检测设备设施的投入和应用。
“民以食为天,食以质为先”,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应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其薄弱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河南是全国农产品产出、食品加工主要地区之一,对河南省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得到实际的参考和应用,并推进微观层面关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策略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注:本文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630015),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基础研究计划(14A630009)。)
[1]张红霞、安玉发、张文胜: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J].经济问题探索,2013(6).
[2]李红:中国食品供应链风险及关键控制点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2(5).
[3]刘畅、张浩、安玉发: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本质原因及关键控制点研究——基于1460个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4]梁工谦:质量管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邓淑芬、吴广谋、赵林度等:食品供应链安全问题的信号博弈模型[J].物流技术,2005(10).
[6]吕志轩: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一个经济学的视角[J].德州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