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2015-12-08 03:31:21郑攀登
人间 2015年30期
关键词:道德环境思想

郑攀登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205)

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郑攀登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205)

新媒体的应用推动了网络信息化发展,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研究、寻求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功能实现路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日益融合和飞速发展,促使人类社会迈入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即时性、互动性交流得以实现,“地球村”的概念深入人心。如今,依托互联网载体的数字化技术、移动技术,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技术平台终端,实现了传媒的物理嫁接,开辟了新的软件与多元APP应用,使得信息传播效能和水平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各种信息传播以更直观的形态展现在用户面前,人类社会逐步步入新媒体时代。[1]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信息网络化环境下的文化群体,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频率和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8.4%和42.5%,手机上网使用率为88.9%,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即时通信、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文娱使用率居前。[2]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网络文化的繁荣,为大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文化水平搭建了平台。然而,新媒体应用中,海量信息四面八方扑来,非主流价值观充斥网络,大学生群体面对多样文化,往往应接不暇,致使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增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困难。为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方式及现状,寻求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及行为特点

大学生步入具有亚社会特性的校园,摆脱了升学压力的束缚,学习环境、群体文化、情感认知、心境不断发生变化,愿意花时间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新媒体的出现为满足大学生用户好奇心,探索未知事物提供了平台,其思想、行为也不断呈现出一些特点。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的开放性增强。

新媒体以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等优势得到学生们的广泛青睐。这也助推网络社会打破了信息交流的时空限制,个体和群体在网络中彼此没有严格的约束,交往范围、层次、方式不断变化,思想交流不断碰撞,道德心理的开放性程度提高。[ ]网络道德心理的开放性为新媒体信息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消费需求,新媒体下信息网络化影响力和地位提升,影响着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和状态。

(二)网络道德及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显现。

新媒体尤其是手机媒体的应用,为大学生们随时随地将世界装入自己的“口袋”提供了技术和智力支持,网络需求能高效便捷的得到满足。与传统的媒体信息文化相比,新媒体文化内容来源广泛,发布门槛低,道德标准和层次高低不同,价值观念泛化现象涌现,不同质的价值观充斥着网络,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三)行为意识的自主性增强。

新媒体信息网络化趋势下,随时接收到的信息范围广泛,多数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在应用中,促使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受思想认识影响的行为意识不断衍生为行为自觉,价值判断意识得到提升,行为自主性增强。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媒体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程度不断提高,行为自主性不断增强。但是,基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低门槛、虚拟性等特征,大学生思想不断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不断被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道德约束力不断被挑衅。

新媒体网络信息依然需要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而网络本身营造的虚拟空间、虚拟社区给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突破传统道德约束提供了“温床”。诸如大学生经常浏览的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用户身份多为匿名,在局域范围内,有时候出于戏谑心理,在言语表达上肆无忌惮,突破传统道德的底线;有时候追求所谓的个性张扬,说话标新立异以换取关注和评论,道德观念和素养不升反降,甚至因痴迷网络虚拟环境引发自身传统道德约束力滑坡。

(二)自我中心主义下人际关系紧张。

新媒体带给学生们视听觉盛宴,基于自身欲求能通过新媒体得到满足,逐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经常沉浸在虚拟世界里而忽视了与同学们的日常情感交流,导致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新媒体环境中出现间接交流大多是通过屏幕上的字母和文字实现的,这容易导致大学生伦理情感的疏远与隔阂,引发人际关系的冷漠。[3]基于新媒体下大学生“低头族”的出现,现实人际关系的处理时间减少,人际交往及应对能力不断弱化,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引发人际关系紧张和矛盾事故,类似的例子在大学生中并不鲜见。

(三)群体效应影响学生是非价值判断。

大学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心智和价值观念并未最终形成,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有待增强,生活中、学习中也容易受到外界观念的影响,引发是非判断的偏颇。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热点、舆论焦点问题传播辐射面非常广泛,大学生们作为微信、微博媒体的忠实用户,实时收到来自社会诸多舆论信息,这些信息也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讨论。诸如2014年玉林狗肉节风波事件[4],一时间引发大学生的关注,甚至会有学生参与到有关的“骂战”与“吐槽”中。即便争议淡出了公众视野,但人人都会进一步的思索孰是孰非,最终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四)新媒体信息污染下德育教育效果受到冲击。

新媒体的营运需要经济支撑,在信息传播中无疑会充斥一些商业性、功利性甚至虚假性信息,造成新媒体信息发布环境的污染,成了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大公害。诸如各种商业广告,夸大事实,在传播中致使一些大学生消费观扭曲,盲目攀比,思想认识物质化;有的高校为占领新媒体思政阵地,过分推崇微信、微博平台,涉及学生事务经常在平台上推送,无意中泄露学生个人隐私,给学生自尊心造成了伤害。不仅如此,新媒体环境下,基于媒体信息量大和管理滞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面临着西方意识

G641

:A

:1671-864X(2015)10-0156-02

猜你喜欢
道德环境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