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
春节,最浓重的乡愁
郭文斌
无论是“忙在腊月”“守在三十”“回在初二”,还是“玩在正月”“吃在正月”“乐在正月”,一组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唯美画面,如同一位位故人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让人惊喜。世界还是原来的世界,看你用什么目光去打量。这些充满着大美的画面,让人相信,“美丽中国”就在大地之上,只要我们愿意感受,愿意欣赏。
春节中的道具,已不单单是道具,它是一个个符号,也是一个个念头,这些念头,一如一幕幕电影的底片,决定了中华大地这一巨大银幕展演的一出出电影。春联、窗花、年画、戏词、社火队的服装,都是如此。他们其实是一粒粒正面力量的种子,每年春天,都要播种一次,每年腊月,都要收获一次,如此反复,形成中华民族超稳定的心理结构和集体诉求。
为此,春联已不单单是春联,而是中国人的心灵底片、中国人的传统大戏;窗花已不单单是窗花,而是中国人的心灵图纸、中国人的生命吟唱。爆竹、锣鼓、秧歌,是中国人向天地致敬的媒介,花馍馍、馒头、长面、饺子则是中国人以食为敬、以食感恩的载体。
初一祭祖,迎喜神,给本族长辈拜大年,天经地义。初二带着妻子回娘家,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地义天经。想想吧,这一天,中华大地上,有多少条道路,有多少小夫妻,走在回娘家的路上。想想吧,这一天,中华大地上,有多少双眼睛,在望着大门口,盼着女儿女婿和外孙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我不知道是否可以这样说,有娘的地方才是故乡,有年的地方才是中国。人们之所以越来越重视春节,正是因为她是中华民族的根系所在,元气所在。
无疑,春节是中国最浓重的乡愁。留住了春节,就留住了中华民族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