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勒姆,天黑请闭眼

2015-11-23 19:35:04杨昕晨
戏剧之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救赎人性道德

【摘 要】阿瑟·米勒(1915-2005)是一位公认的二战后著名美国当代社会戏剧家。米勒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戏剧的创作和研究之中,并获得许多戏剧奖项。他特别关注戏剧的社会功能和道德作用,因此被誉为美国的良心和美国舞台上的道德之声。米勒热爱生活,具有同情心、人文精神,并对社会充满道德关怀。他高度评价人类美德,善于从普通人身上发掘真善美使人们纯洁高尚,并痛恨一切罪恶和不道德行为。米勒的这些伦理道德观在《萨勒姆的女巫》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关键词】严峻的考验;道德;人性;扭曲;诬陷;救赎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42-02

1692年的春天,北美马萨诸塞州的萨勒姆小镇。

晨曦中,正值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们相约在生机盎然、充满灵性的森林中,她们祈愿跳舞、尽情嬉戏,甚至赤身裸体,用最本真的方式宣泄情感,赞美勃发的生命……少女们的放浪形骸被牧师帕里斯看见,惊恐中,帕里斯的女儿病了,居心叵测的人说她是中了妖魔邪祟。一时间,萨勒姆小镇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压抑人性的清教戒规和来自人心深处的恐惧,使萨勒姆小镇笼罩在浓浓的阴影之下。

帕里斯为了保住牧师的职位,请来贝弗利的黑尔牧师帮助肃清女巫。黑奴帝图巴屈打成招。艾比盖尔原是普罗克托家的女仆,因与普罗克托发生奸情,被伊丽莎白逐出了家门。她便利用指控女巫的机会报复伊丽莎白,说毫不知情的伊丽莎白是女巫。被以艾比盖尔为首的姑娘们指控为女巫的人越来越多,许多无辜的村民被卷进了这荒诞愚昧的黑色旋涡。萨勒姆小镇人人自危,血雨腥风。普罗克托为拯救妻子的性命,说服了家中女仆玛丽,来到法庭戳穿了谎言,说出了真相。关键时刻,在法庭的威逼和艾比盖尔等人的伪证下,玛丽推翻了自己的证词,并反诬普罗克托也是魔鬼的代理人,普罗克托因此入狱。丹福斯诱逼普罗克托在忏悔书上签字。在良心和谎言、生与死之间,普罗克托终于撕毁了忏悔书,选择了良心,选择了绞刑架……

该剧是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在1953年有感于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那场反共政治迫害运动而写成的四幕剧,原名《严峻的考验》。导演王晓鹰将该剧展示为一次灵魂的考验,加深了原作的沉重气氛,融合写实表演与象征表现,让观众体会到经典的魅力。导演调度简洁且设计性高,强调场景写实氛围的烘托。全剧节奏紧凑,悬念迭起,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层层剖开,无论是丛林中少女们的嬉闹舞蹈还是法庭上威严和虚假的指控,满台人物生动而精湛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当法官宣布绞死被指控者时,在观众席上空掉下十余个绞索,将全剧气氛推向高潮。而男主角普罗克托最后的独白以及和妻子伊丽莎白的拥抱,更是让观众潸然泪下。这部剧最让我着迷的一处当属法庭审判,女孩们因为担心自己受到牵连统一口径诬陷她们的伙伴——玛丽。她们尖叫、喧哗、佯装恐惧,以戏子的模样将一个同样无辜的伙伴送上了绞刑架。其实玛丽手上也有血债,她和艾比盖尔同流合污,已经陷害了普罗科托的妻子伊丽莎白,然而她的有罪却不该被定义为:女巫。

萨勒姆的法官们,其实脑子不清晰,当女孩们一次次证据确凿地竖起尖尖的手指大声说:她、她、她是女巫。法官们竟一次次相信,仿佛要把整个萨勒姆的女子都抓起来才是结束。人性的懦弱、自私、可怖,在萨勒姆的夜空爆炸了。

萨勒姆的女巫案,让我想起了中国一个特殊的时期——“文革”。那也是一个人人自危担惊受怕的年代,大家谨言慎行,却也可以因为莫名其妙出现在家里的一个小东西被打成左派右派,你大声叫嚷:“这是诬陷!”你看到了与你常年有些小口角的邻居在偷笑,你说是他害你,可惜没有人听得到,没有人在乎,疯魔的红卫兵戴着正义的红袖章,把可怜的你打得一声不吭。

人性的扭曲和残忍,在“文革”时期也许是比萨勒姆的女巫有过之而无不及。人性是不可靠的,它会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做出骇人的举动,群体也不是理性的,它是一个把各种无知和欲望纠集一体的可怕存在。萨勒姆的女巫案已成为历史上对于宗教、科学、人性各种大命题的批判代表,它的故事为人流传,然而人类之间更大型的暴力和恐怖却一直在持续蔓延。

在剧情上,要和易卜生大师的《罗斯莫庄》相比较的话,《萨勒姆的女巫》与之都属于一部在个人内心中意识与潜意识混合的地带中精神与欲望、他救与自救、自欺与自省、负罪前进与自我惩罚之间的冲突剧目。

同样的,这样一出有着隐形结构的戏剧,也和《萨勒姆的女巫》一样,有一处三角恋的设计,无论是艾比盖尔、伊丽莎白、普罗克托还是吕贝克、罗斯莫和碧爱特。人们因为爱情丧失理智,在爱情面前被冲昏了头。艾比盖尔不明白在普罗克托心里她的地位是远不及他的发妻的,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为了拯救心爱的妻子,普罗克托不惜以玷污另一名深爱自己的女子的名节以保全妻子。

同样,当克罗尔校长含沙射影地指向吕贝克、罗斯莫和碧爱特的三角恋关系后,极度不安的吕贝克引用了“白马”形象并赋予它恶毒的意思。这样一来,不正和《萨勒姆的女巫》中莫须有的“女巫”不谋而合吗?艾比盖尔一行人,对于女巫的指控从一开始就是恶毒的、自私的。她们担心自己背上这个可怕的罪名,于是阴谋陷害让家中的黑人女佣成了靶子。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部剧中首当其冲的一个大问题——种族歧视。

如果说后来丽贝卡的遭殃是为了使得观众更有情感上的同情感和冲击力,那么黑人女佣的被陷害则是为了展现种族歧视的问题。

同时不得不说的是,在大多数人认为艾比盖尔是此剧中的隐形艺术家的时候,我反倒认为剧中的丽贝卡才是那位深藏不露的艺术家。她是全镇人都尊重崇敬的老人,这是为什么?仅仅是因为她和蔼可亲?我想绝非如此,看她面对指控时的从容,和面对死亡时的无惧,我们就知道这位老人绝对不是一个简单角色。她全程都没有承认“女巫”这档子事,即使是态度也很坚决的普罗克托也曾有过疑虑,然而我们的丽贝卡却自始至终不相信“女巫”的存在。在死亡面前面不改色,在众人面前和善可亲,她不是一个孱弱老人,她是一位内心比谁都坚强果敢的、不愿抛弃自己的信仰的艺术家。

然而另一位角色也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丹佛斯。作为权势的代表,只在演出的后半部出场,剧作者在他身上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丹佛斯,从一出场,就使观众感受到了一种压力,那举手投足之间,处处体现着的权势,表明就是他在主宰着一切,包括人们的心灵。那多变的语调,复杂的表情,眼睛里流露出异乎寻常的矛盾而又痛苦的目光,无不烘托出就是这个丹佛斯,不仅仅是在左右着舞台上的人们的言行,更是在左右着他们的灵魂,人们对他不仅仅是要服从,更应该是从心底里顺从。他对小镇居民的威逼利诱,经受着人性的考验。也正是副总督丹佛斯等人为了维护所谓的宗教秩序,诱逼普罗克托在忏悔书上签字,逼他交出签名以公布于众

在超乎寻常的封闭、严酷的社会环境中,在似曾相识的尖锐、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固有的自私、懦弱、卑鄙、凶残,便集中、强烈、直接地突现出来。形形色色的关于贪婪、关于情爱、关于权势、关于虚荣的扭曲欲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畸形的怨恨、疯狂的宣泄,不仅左右着人们的生死,更左右着人们的善恶。丹佛斯便是具体体现这些人性丑恶面的载体。

对于西方人来说,宗教也许就是拯救他们不至于堕落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当这个城市被“女巫案”席卷,他们的内心开始有了动摇。阿碧格是这场宗教迫害运动的主要肇事者,她的人格分裂使她产生了在自我或他人看来皆不可理喻的言行,做出了自我或他人不能控制的举止,最终酿成大祸。阿碧格经历了从本我、自我与超我这三个过程的发展与升华。有人说在某种程度上阿碧格像一个堕落天使,因着自身情欲的不可遏制,魔性大发,从而一手造成萨勒姆的悲剧。

所谓无风不起浪,艾比盖尔不该受千夫所指,因为她只是那一层引起风浪的浪花,真正应该受到惩罚的是整个萨勒姆城。

在这个人性扭曲道德紊乱的地方,萨勒姆天黑要闭眼。

作者简介:

杨昕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学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救赎人性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杂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烈日灼心》:一念之差,救赎一生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25:05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环球时报(2016-05-16)2016-05-16 08: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