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勤 王 斌 刘晓雄
职技高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案重构及应用探讨——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为例
□袁建勤王斌刘晓雄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教育是职技高师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与资源,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研活动、教学管理与考核,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案重构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实效。
职技高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重构及应用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的“05方案”[1]颁布后,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建设取得许多成效。然而尽管如此,总结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思政课的教学现状,表现出的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满意,教育实效不理想,学生不爱、不信、不实,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因此,如何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仍然是摆在思政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需要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去深化改革与创新。
为了进一步全面改革与创新思政课教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党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切实把思政课列为“一把手工程”进行建设,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研活动和教学管理多方位的视角来探讨我校思政课教学的全面改革,以求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最佳功效。
学校思政课改革是2010年秋季首先是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始试点,其基本思路是:在坚持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政课“05方案”规定的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和教材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整合内容和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改变思政课教学的传统模式,使之从过去的“体系式教学”转变为“专题式教学”。二是教学方法由过去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转变为 “课堂专题讲授+课后专题论证与实训”。三是课时分配调整为课堂专题讲授占三分之二,课后专题论证与实训占三分之一。四是在学生培养教育上讲究针对性、实效性和有用性,使思政课的教育功效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强调学生的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使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一)突破传统“体系式”教学模式,建构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新模式
把过去按教材章节目录顺序进行 “体系式”教学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专题式”或“案例式”教学。课堂专题教学的设置必须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关注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发展的客观现实,使之符合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二是必须根据教材体系基本涵盖的主要内容,使之转换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三是设置的专题之间在逻辑上应保持相应的结构与联系,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论证、修改、调整和适时更换。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教学内容:一、适应大学新生活确立成才新目标;二、提高交往能力优化人际环境;三、关注心灵健康阳光快乐成长;四、插上理想翅膀实现人生价值;五、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六、告别青春萌动探寻爱情真谛;七、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八、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九、学好婚姻继承法把握未来新生活;十、惩治违法犯罪不越刑法“雷池”。由于精心设计的课程专题紧扣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深受学生欢迎。在教学中通过解答大学生关心的疑点、热点问题,起到设疑、诱思、导理的作用。课堂专题讲授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课程内容多与时间少、系统性强与针对性弱的矛盾,而且可以解决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与社会变化速度快以及教学内容相重复等方面的矛盾。
(二)强化教研活动的制度建设,采用微循环教学组织管理方式
在整个教学实施准备活动中,教师按照该门课程教学研讨确定的专题,利用寒暑期撰写专题案例、教学教案、制作PPT课件。新学期开学后,组织任课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题公开试讲示范教学,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学校督导组专家跟踪听课、评课和督导。在教学评课活动中,督导组和教师们围绕着各个专题,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进行讨论和评议,在与每位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交谈过程中,肯定其主流、长处,指出不足,提出整改意见。
由于在“专题式教学”中,要求教师撰写专题教案、制作课件,采用教研室集体备课、示范教学、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和教师固定专题循环讲授的教学方式,这就带来两个直接的效果:一是能够实现教研室整体资源的共享,使教师集教研室整体水平于一身,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了教师教学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力。二是教师固定专题讲授,这就使教师从单个繁重的“体系式教学“的备课中解放出来,使教师个体有精力和能力对固定的专题进行深入钻研和思考,给教师创造了深入钻研和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为教师教研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专题教学组织方式上,采用几位教师组成一个大的教学组,每位教师同时承担若干个专题的教学任务,实行教师循环班不动的教学方式,即每个教学班级由几位教师在同一个班级循环上课。其结果不仅使教师对专题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深度的理解和把握上有明显提高,固定专题讲课的教学质量明显上台阶,而且由于每个班级不断出现教师的新面孔和教学的新风格,从而减轻了学生上课的视觉疲劳,增强了学生上课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相应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从而提高了专题教学的效果。
(三)采用“课堂专题讲授+专题论证+专题实训”的教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新方式
改变过去单纯课堂理论灌输的教学形式,改变过去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传统方式,使之成为“课堂专题讲授+专题论证与实训”的新方法。即开展专题式教学的同时,配套相应的专题论证和社会实践教学的内涵,其内容既有专题作业、读书笔记、案例分析、社会热点探讨、辩论赛与诗歌朗诵会,又有参观、访问、图片实物展览、教学片观摩、经典法律案例展播和模拟法庭,还有专题调研、理论研讨会和暑期专题社会实践等,极大地丰富了专题论证与实训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目标。
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具体设置仍为48学时3学分。其教学模式为“专题式教学”,教学方法为课堂专题讲授+专题论证与实训。其中课堂专题讲授10个专题30学时,期末课堂考核3学时,课后专题论证与实训15课时(见表1)。
在制定专题论证与实训的管理办法中,规范了操作流程和要求。即每个教师在开展专题论证与实训时,必须事先提出论证与实训的项目名称、规划好论证与实训的事前准备 (包括论证与实训的对象、内容与方法),论证与实训的活动过程(包括活动的目标、条件和阶段)以及活动完成后的总结与分享。对于暑期的社会实践则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点面结合、课题立项”的方式来完成,每项获得专题立项的社会实践课题,学校给予经费资助,其中立项结题被评选为优秀调查报告的课题,每年由学校组织结集出版。
专题论证与实训既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实践能力弱和缺乏时效性的不足,也可以改变学生过去过于重视书本学习的被动局面,从而使书本知识与大学生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懂得“是什么”、“为什么”,而且懂得“做什么”、“怎么做”,使思政课达到“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三者统一,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表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教学内容、实训学时安排
(四)不断改进思政课考核与评价方法
对学生成绩评定变单一闭卷考试为成为全程性、综合、动态的考核。采取“二三五制”的综合评定方式。即考核贯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期末。应将教师评定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考核、课堂参与程度的考核、社会实训情况的考核以及对相关的理论与实训知识的考核结合起来。即平时成绩占20%(讨论发言、演讲、课堂辩论、读书笔记、出勤、学习态度等),专题论证与实训以及暑期专题社会实践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课堂开卷考查),三项综合起来得出学生的总评成绩。每学期成绩评定以百分制计,并折成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制。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应把课堂管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作为必须履行的职责。对于课堂开卷考试,则由教研室集体讨论,围绕专题,学生实际,设计了若干个开放式的论述问题,由学生任选几题,要求学生必须联系自身实际来回答,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去谈收获,谈体会,去思考,这一发散思维型的考试方式,能让我们的老师更好地去了解学生,去考查我们教学实践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方向。
(五)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拓展思政课网络新课堂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思政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推进思政课网络课称建设成为新的挑战。制作网页,进一步融合“阅读、讨论、调研、专题论证实训”的内容,不断完善、改进网络课程的内容和相关资料;做好专题讲座库、视频资源库、案例库、实训资料库、试题库、作业库、CAI课件、网络课程等多个资料库的建设工作;通过数据库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课程的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2年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网络课程立项,2013年获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年《形势与政策》获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历经四年两个轮回,至今已实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过去传统的“体系式教学”向“专题式教学”的整体转变,创设“课堂专题讲授+专题论证与实训”的教学新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到课率、听课率和抬头率,实现“教、学、做”三者统一,针对性、有用性、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提升,使教学质量明显上台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实效性。
(一)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案重构后的应用不仅已经在全校所有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本、专科学生共计600多个班级30000多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进行了实践与应用,而且在其他3门思政课的教学中得到推广,倍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由于教学实践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因此,对于学生更具吸引力,学生的抬头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从课程问卷调查表、学生座谈会、学生学习体会、学生网上评教显示:90%以上同学对思政课老师的教学效果表示满意。问卷调查中,“学生最想对思政课老师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你们辛苦了,你们的教学使我们知道了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确立成才的目标,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克服不良情绪”;理工科的学生说:“老师,你们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变了我们以往对政治课‘无聊’、‘乏味’的看法”。在专题实训指导中,学生说:“我们觉得老师很认真,敬业、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很让我们感动,同时也激励着我们要不断进取”。“我们明白团结协作的力量、团队凝聚力、坚持是多么的重要,同学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二)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从2011年至2014年,在全省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先后有10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3奖,三等奖2项,学校老师在2012年粤琼桂赣滇五省区联赛获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多次获一等奖,并评为教学能手。2012年学校选送的8份教案参加省思政课教案评选全部获奖,其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
(三)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从2001年起至今,学校共计资助学生暑期思政课专题社会实践课题共计900余项,并将其中获奖的优秀调查报告在学校校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专刊》发表5期76版,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和江西高校出版社先后出版学生专题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专辑5部。使学生达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从而培养了素质,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
(四)教师的团结协作和社科部教学的科学管理得到明显增强
由于“专题式教学”必须坚持一系列集体备课、试讲示范教学、听课、评课等教学管理的步骤和程序,一方面使教师能够在互帮互学、互评互议的教研活动中增进情感和友谊,加强团结和协作。另一方面又使部门的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和合理,从而充分地发挥了教研室的功能和作用,更大程度地增强了部门管理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学校思政理论教学方案重构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福建莆田学院、福建工程学院、云南开放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教育学院等思政课教学部门纷纷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习、考察与交流。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江西日报、江西教育电视台等报刊杂志和新闻媒体多次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进行专题报道,2013年2月27日,《中国教育报》第11版以 《上思政专题课是一种享受——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纪实》为题,分“教学改革‘一个不变、四个转变’”、“思政课火得要抢座位”、“专题论证解疑问,课外实训强能力”三个篇章,详细报道了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情况及取得的成效[2],并被新华网、凤凰网、求是理论网、中国网等34家媒体纷纷转载。2013 年4月,《江西教育》以 《思政课在学生中 “火”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纪实》为题予以了专题报道[3]。2012年5月12日,江西教育电视台在《江西教育新闻》节目中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创新思政课教学: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题予以专题报道。2012年5月7日,《江西日报》第2版以《思政课“变脸”,老师爱上,学生爱学》为题予以专题报道[4]。
此外,学校校报、校园网和其他书刊杂志等媒体都对学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多次进行过专题报道。
(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以及教务部门热情支持与配合,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
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务、人事、财务等方方面面。例如经费的投入、条件的保障,课时的安排与计算以及教师的配备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没有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教务处的积极支持与配合,这种改革和创新是很难开展的,即使开展了也难以为继。
(二)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实现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课程改革实施者主要依靠的还是一线教师去实践。而在这次教学改革中,全体教师建言献策,团结协作,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特别是我们的思政课教师有着积极的奉献精神,为了开展“专题式教学”,教师们放弃了寒暑假休息来承担专题讲稿、教案的编撰和课件的制作,如果没有这种不计名利得失的奉献精神,教学改革就不可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
(三)社科部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园地,营造学校教学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条件
在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社科部党政班子齐抓共管、团结协作,各教研室积极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教师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顺利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推动了教改的进程。
(四)学校督导组专家的跟踪督导,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环节
从教师公开示范教学到课堂实际讲授,督导组专家冒着严寒酷暑,积极深入一线听课、评课,进行认真而严谨地督导评议,为每一位教师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老专家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不仅令人佩服,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水平提高的有力推手。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ahgf.com.cn/szb/node/10561.
[2]徐光明.上思政专题课是一种享受——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3-2-27(1).
[3]徐光明.思政课在学生中“火”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纪实[J].江西教育,2013 (11):4-6.
[4]李文亭.思政课“变脸”,老师爱上,学生爱学[N].江西日报,2012-5-7(2).
责任编辑时红兵
袁建勤(1964-),女,福建上杭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王斌(1954-),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刘晓雄(1968-),男,江西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
G712
A
1001-7518(2015)02-00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