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晓++黎巧
摘要:红色旅游具有共生发展属性,探索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空间特征是一个揭示其本质特征的基础性工作,学术价值明显,实践意义重大。本文运用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两大指标描述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结合其实际情况,引入密度权数和品质权数、交通线的通达性权数,定义质量集聚度指数和通达性指数,形成一套多元主体空间特征的描述方案。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水平高,各类旅游资源丰富,在发展中共生共荣,运用该方案对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多元主体的空间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呈现集聚分布特点,其中又以炎陵县、宁乡县、长沙县集聚程度最高;长沙、株洲、湘潭的质量集聚度存在差异,长沙各类旅游区的质量集聚度大于湘潭,湘潭的大于株洲的;县域之间交通网络的连接度和通达度较好,但旅游区层面连接度处于中等水平,通达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应该注意:(1)突出优势资源打造旅游区主体功能;(2)加强建设宣传提升旅游区品质水平;(3)注重旅游道路建设便捷旅游交通体系;(4)促成要素集聚铸造和谐旅游共生关系;(5)形成共生发展示范带动相关区域发展。
关键词:空间特征; 旅游区; 长株潭
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发,红色旅游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在开发模式上更强调融合的共生发展。客观上,特定区域的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旅游开发总表现着综合性。从红色旅游开发实践来看,与绿色旅游、古色旅游、蓝色旅游等结合发展的成功例子很多。从空间层面来理解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是指红色旅游空间单元之间及其与其他旅游类型空间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与共享,产生正向综合效应的空间关系。然而,当前不少红色旅游区与其他旅游区结合不紧密,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还远未达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的境界。优化红色旅游与各类旅游形式融合发展的空间组织,促使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提升综合效益,已经成为革命老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努力方向,理论结合实际的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旅游地理学十分关注旅游空间特征的归纳。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旅游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就是基于旅游空间特征的,渐渐发展成系统的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城市旅游发展的空间规律探索,如休假者向城市外部旅行时形成的扩展范围问题(Christaller,1964),城市旅游发展对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影响(Gospodini,2001);区域旅游业空间结构探索,如基于复杂性理论对新西兰旅游空间结构的探讨(Zahra,Ryan,2007);旅游企业空间结构研究,如住宿业的空间结构(Cornelissen,2005);我国学者旅游空间特征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成就包括: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旅游区划研究,分析旅游发展条件的差异性得到区划结果,其后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系统分析,发现空间局限,致力解决问题(章锦河,赵勇,2004),如西安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赵现红,等,2005)。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突出对A级景区空间结构的分析,探索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组织方案,如北京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毛小岗,等,2011),福建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黄远水,等,2010)。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找寻旅游行为的空间规律,如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丁正山,2004);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研究,致力构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型、探究空间形态、揭示演化机理、提出优化方案,如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人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场等6要素空间结构的研究(黄金火,吴必虎,,2005),旅游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王晨,2012),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吴国清,2008),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模式(陈志军,2008),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方案的研究(卞显红,王苏洁,2002)。旅游空间共生研究,从旅游景区群落的概念,并从水平、垂直、集群结构3个方面探讨了旅游景区群落空间结构的优化问题(方世敏,廖珍杰,2009)。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古村落的共生演化模式,提出了居住主导型、保护主导型和开发主导型3种过渡模式(冯淑华,2013)。国内外旅游空间特征研究成果丰富,从区域差异描述落实区划起步,到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揭示谋划优化方案,愈益深入精细。但是,空间结构特征描述表现出矛盾的状态,多元地理要素的空间特征采用质性描述,单一地理要素的空间特征则量化表现,在处理复杂要素构成的研究对象的空间结构特征时,显得方法缺失。
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共生发展,结合当地的所有资源,通过融合路径,创造新业态,形成综合效益。长株潭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基础好、条件好,最主要的是与红色旅游资源相伴而生,有大量的“绿色”“古色”旅游资源,它们在空间上交互渗透,在开发过程中共组共存,在业态发育中共生共荣。从根基上讲,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是一个多种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应用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已有研究基础,寻求一套多元主体空间特征描述方案,并就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做出空间特征的描述,探索共生发展的空间规律。
2研究思路与设计
2.1研究思路
考察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事实上是考察已经开发的红色旅游区与各种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空间特征,采用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指标描述很合适。基于人文地理学对集聚水平、联系水平的测算研究成果,结合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实际,引入景区的密度权数和品质权数,定义质量集聚度指数,来测算旅游区各种发展要素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采用主体之间的连接程度以及通达程度的β指数、γ指数、通达性指数来测算联系水平,勾画主体之间的内部联系,形成一套多元主体空间特征的描述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特征值的比较,全面解释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并提出理性发展的思路。
2.2研究设计
2.2.1集聚水平的测定方案
旅游业空间集聚是产生共生能量,促进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借鉴最邻近点指数,构建旅游区之间集聚水平的测定方案。最邻近点指数是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即R=r1/rE。其中,r1表示旅游区之间的平均距离,即每个旅游区与其最近旅游区之间的距离相加后除以n的值;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即当区域中的点状分布为随机型时,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可用公式表示为:rE=1/2n/A,其中,A为区域面积,n为旅游区的数量。R=1表示点状事物的分布为随机型,R<1则有集中的趋势;R>1则趋于均匀分布;R=0表示完全集中。
最邻近指数的测算,不考虑测算点的规模、级别及其影响力大小,只能表征测算点的空间集聚状况。在大尺度空间范围内测定旅游景观的空间集聚状况,测算点以旅游区为单位测算最邻近指数比较合适,但是旅游区是一个拥有数量不等的景点集合的空间组织单元,旅游区将景点有效地组织为开发单元。作为一个红色旅游区,不仅包含多个景点,而且包含红色、绿色、古色、蓝色等多种类型的景点,形成红色旅游的共生开发组织单元,旅游区的规模、影响力不同,对集聚水平的贡献存在明显差距。为客观反映这种特定的空间特征,需要改进最邻近指数的计算方案。
首先,建立旅游区密度权数。就是对旅游区内的景点密集度,也就是规模实施评分,按照得分来确定测算点的数量。旅游区密度权数的赋值范围为1分~10分,以旅游区内景点密集度为评分依据,综合旅游区面积和景点数量获得最终得分。具体评分规则为:以平方千米为单位,即旅游区内每平方千米景点数为1~2个得1分;3~4个得2分;5~6个得3分;7~8个得4分;9~10个得5分;11~12个得6分;13~14个得7分;15~16个得8分;17~18个得9分;大于等于19个得10分;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的旅游区视为旅游点,以其景点的实际个数计算。
采用最邻近指数计算得出旅游区在地理空间上集中程度。
其次,建立旅游区品质权数(P)。旅游区品质综合考虑旅游区的地位等级及市场影响力,适当兼顾旅游区的知名度。采用景区质量等级、国家级景区名誉等表征景区等级水平,以百度指数来衡定旅游区的市场影响力,设定旅游区品质权数的赋值范围为1分~10分。具体评分规则为:百度指数为(含)前20%且为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区得8分~10分;百度指数为前 20%~50%(含50%)且为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区得5分~7分,拥有国家级景区荣誉可以适度上浮;百度指数为前50%~70%(含70%)且旅游区拥有等级荣誉的得3分~4分,拥有国家级景区荣誉的可得5分;百度指数处在后20%,根据旅游区的荣誉等级可以得1分~4分,拥有国家级景区荣誉的新旅游区,考虑其发展势头可得5分。
再次,定义质量集聚度(Z),质量集聚度定义为区域内旅游区品质权数的均值与同区域根据密度权数计算出来的最邻近指数的倒数的乘积,公式表示为:z=p—·1/R,它反映了一定区域内旅游区在空间上的质量集聚效应,值越大,区域中旅游区质量越高,越集中;值越小,质量越低,越趋于均匀分布。
2.2.2联系水平的测定方案
旅游区之间联系的紧密、方便程度影响旅游区之间物质、信息及能量的传递,是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空间特征的另一重要维度。从尺度关联的视角,从县域间、县域内、区域3个层面立体呈现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联系水平。
借鉴β指数、γ指数,构建联系水平的测定方案。β指数测量的是网络连接性,其公式为:β=L/P;式中:L表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即两节点间的直接连接数目,P表示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即节点数。一般来讲,β的范围处于0~3之间,在这个范围内,β值越大,表明网络的连接性就越好。γ指数用于反映区域交通网络中交通线路的连通发达程度。具体的方法是度量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的最大限度数目的比率,公式为:γ=L/3(P-2);式中:L、P(同β指数公式中意义)。γ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1,γ取下限0,表示网络中无连线,即各节点毫不相连; γ取上限1,则表示网络中每一节点都同其他节点有连线,即网络最大连通。
连接度的测算,分析了两节点间有无连线,即有无交通线连接;没有考虑两节点之间转移的难易程度。在现实的情况中,两地之间因其连接的交通线的类型、等级和数量的不同,转移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改进连接度的测算方案。
首先,建立通达性权数。即对连接两节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交通线进行通达性赋值。考虑到速度是影响通达性的关键因素,因此,把交通线的限速作为衡量交通线通达性的指标。把速度v作为标准1,即限速为v的交通线的通达性权数为1,那么限速为v1的交通线通达性权数为v1/v;限速为v2的交通线通达性权数为v2/v;以此类推。
其次,定义通达性指数(T)。通达性指数反映的是区域网络中,两节点之间连通的难易程度,通过β指数的计算公式改良而来,具体是度量赋值后节点之间所有连线的总和与节点数之间的比率,公式为:
T=vv·n1+v1v·n2+v2v·n3+v3v·n4+……P
式中:T代表通达性指数;v为作为基准的速度;n1表示限速为v的交通线的总观察数;v1/v表示限速为v1的交通线通达性权数,n2则表示限速v1的交通线的总观察数;v2/v表示限速为v2的交通线通达性权数,n3则表示限速为v2的交通线的总观察数;以此类推;P表示交通网中的节点数。T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3·vmaxv,如果网络中无连线,即各节点毫不相连,则T取下限0;如果网络中每一节点都有3条限速最大的交通线与其他节点相连,即网络最大通达性时,T取上限3·vmaxv;在这个范围内,T值越大,代表网络通达性越好。
2.3研究区域的基本特征
长株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建设形成数量众多的旅游区。到2013年底,长株潭A级旅游区(点)58个,占湖南A级旅游区(点)总数的25.2%,其中4A级及以上区(点)高达28个;
2013年,长株潭三市旅游总收入为1352.5亿元,占湖南省旅游总收入的50.42%
长沙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hntj.gov.cn/tjgb/szgb/201403/t20140314_108090.htm;株洲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hntj.gov.cn/tjgb/szgb/201404/t20140403_108611.htm;湘潭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hntj.gov.cn/tjgb/szgb/201404/t20140403_108623.htm;湖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hntj.gov.cn/tjgb/glgb/201403/t20140317_108101.htm.
,是湖南旅游发展的高水平区域。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内名人故居、革命历史纪念地及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的集中分布区,形成以韶山毛泽东故居、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和乌石彭德怀故居为依托的旅游“红三角”,红色旅游达到较高水平,其中韶山2013年接待旅游者达1050万人次,旅游收入26.94亿元
湘潭·韶山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hntj.gov.cn/tjgb/xqgb/xtgb/201406/t20140613_110101.htm.
。长株潭地区旅游资源多元性突出,大量“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相伴而生,形成了旅游共生发展的基础条件,具体表现在:一是空间分布交互渗透,没有纯粹的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分布区,空间上交错分布,使旅游区各具特色;二是开发过程共组共存,组合开发特色鲜明,已开发的旅游区,都是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旅游产品,所形成的旅游目的地,红、绿、古组合开发,区域旅游线路注意多种资源特色叠加组合;三是业态发育共生共荣,红色旅游区表现出红色旅游资源主导旅游业发展的特征,各种业态在旅游者的消费活动拉动下发育起来。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区,满足“六要素”需求的各类实体业态全面发展,网上导购、网上预定等虚拟业态,也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发展起来。总之,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水平高,各类旅游资源丰富,在发展中共生共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4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1) 确定计算单元。本文以已开发的旅游区为基本计算单元。从湖南省旅游局、长株潭三市的政府相关网站中查询已开发旅游区的名称、位置,详细查找旅游区内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甄别红色、绿色和古色旅游资源,整理统计。确定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旅游区名录(见表1)。
当仅仅考虑红色旅游资源时,则为红色旅游区;考虑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时,则有“红绿融合”“红古融合”和“红绿古融合”3种视角下的旅游共生发展类型。
红色旅游区长沙:宁乡县:花明楼景区、沩山风景名胜区、云山学校;浏阳市:胡耀邦故里旅游区、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谭嗣同故居;长沙县:杨开慧纪念馆、黄兴故居、徐特立故居、李维汉故居、田汉故居、许光达故居;长沙市区: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李富春故居、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自修大学旧址、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湖南烈士公园、雷锋纪念馆。湘潭:韶山市:故居景区、滴水洞景区、清溪景区;湘潭县:乌石红色旅游区;湘乡市:东山书院、陈赓故居、谭政故居、黄公略故居;湘潭市区:秋瑾故居。株洲:醴陵市:陈明仁故居、李立三故居;攸县:酒埠江风景区;茶陵县: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茶陵县革命纪念馆;炎陵县:霞阳旅游区、大院旅游区、策源风景区、水口红色旅游区。
绿色旅游区长沙:宁乡县:沩山风景名胜区、灰汤温泉;浏阳市: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古风洞景区、达浒象形风景区;长沙县:石燕湖、长沙生态动物园、影珠山森林公园;长沙市区:黑糜峰国家森林公园、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长沙世界之窗、湖南省植物园、长沙海底世界、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湘潭:韶山市:韶峰景区、黑石寨景区、狮山景区、银河景区;湘潭县:花石景区、泛白石文化生态旅游区、隐山湖湘文化源生态旅游区、河口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景区、石鼓自然山水民俗文化景区;湘乡市: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水府旅游区。株洲:醴陵市:仙岳森林公园;攸县:酒埠江风景区;茶陵县:云阳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阳湖旅游区、月到岩风景区、八团卧龙风景区、湖里湿地;炎陵县: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霞阳旅游区、大院旅游区、策源风景区;株洲县:大京风景区;株洲市区:白马龙旅游区、仙庚风景区。
古色旅游区长沙:宁乡县:沩山风景名胜区、回龙山旅游区;浏阳市: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道吾山风景区、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浏阳文庙;长沙市区:铜官窑遗址、靖港古镇、黑糜峰国家森林公园、天心阁、铁炉寺、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长沙市博物馆、贾谊故居、湖南省博物馆、开福寺、长沙简牍博物馆。湘潭:韶山市:银河景区;湘潭县:花石景区、历史古镇洛口区、泛白石文化生态旅游区,隐山湖湘文化源生态旅游区;湘乡市:湘乡文庙、壶天古村、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湘潭市区:齐白石纪念馆、陶公山。株洲:醴陵市:渌江书院、云岩寺、仙岳森林公园、沩山古窑村、冷水包公庙;攸县:酒埠江风景区;茶陵县:洣江书院、云阳山国家森林公园、月到岩风景区;炎陵县:炎帝陵旅游区;株洲县:湘山寺、空灵岸、古镇朱亭;株洲市区:仙庚风景区。
注:当旅游区内红色旅游资源占主导地位时,则为红色旅游区;综合性旅游区在“红”“绿”“古”三栏中都会出现;在计算时,则有“红红融合”“红绿融合”“红古融合”“红绿古融合”4种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类型。
(2) 旅游区之间距离测量。通过Google Earth软件,并辅以1∶800000比例的长株潭行政区划图,找到旅游区在地图上的位置,测量旅游区之间的实际最邻近距离。考虑到统一的测量标准,实际最邻近距离测量的是旅游区几何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
(3) 计算品质权数。
整理长株潭旅游区的百度指数、景区质量等级和国家级景区评定情况表,按照品质权数赋值原则处理。再运用品质权数的均值与最近邻指数倒数相乘,得到质量集聚度。
(4) 测算空间联系水平。长株潭之间的交通联系方式主要是公路系统,无论是旅行社团队运营还是自驾游人群,都是依靠公路进入旅游区,选取公路连接状况作为联系水平的基本计算基础数据源,是可行方案。具体数据结合长株潭市交通图,得到交通网络图,其中,县域间的测量以县级行政单位为节点;县域内和区域层面的测算以旅游区为节点,再根据节点和连接线情况,计算出长株潭区域的β指数、γ指数以及通达性指数。通达性指数的计算首先要对不同等级的公路进行赋值,本研究将公路划分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4个等级,依据不同等级公路的限速,以省道速度60km/h作为标准1,高速公路速度120km/h通达性权数为2,国道速度80km/h通达性权数为1.33,县道速度40km/h通达性权数为0.67;其次,给出通达性指数(T)的具体公式为:T=(2G+1.33g+S+0.67X)/P;式中:G表示节点间高速公路的总观察数,g表示节点间国道的总观察数,S表示节点间省道的总观察数,X表示节点间县道的总观察数,P表示交通网络中的节点数。T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6,如果网络中无连线,即各节点毫不相连,则T取下限0;如果网络中每一节点都有3条高速公路与其他节点相连,即网络最大通达性时,T取上限6;在这个范围内,T值越大,代表网络通达性越好。
3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测定
3.1集聚水平
3.1.1最邻近指数
从长株潭红色旅游区的视角计算,实际最邻近距离为4.89km,小于理论最近邻距离6.67km,因此最邻近指数为0.73,小于1,表现为集聚型。长株潭各地红色旅游区的最近邻指数、“红绿融合”“红古融合”“红绿古融合”的最近邻指数如下表(见表2)。
由表2中数据可得,旅游区的空间分布基本遵循共生主体越多,其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就越高的规律。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区与其他类型旅游区在空间上的集聚分布,有利于红色旅游共生发展集聚效应的产生,从而获得较高的共生能量。
长株潭3市县域旅游区大部分都呈集聚型分布,也基本遵循红色旅游共生主体越多其空间集聚程度越高的规律(见表3)。其中浏阳市、韶山市红色旅游区之间的集聚程度较高,有利于其红色旅游区之间的共生发展;“红绿古融合”旅游区的分布,宁乡县、长沙县、湘潭县、炎陵县的集聚程度较高,为其红色旅游区与其他类型旅游区之间的共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1.2质量集聚度
根据设定的标准,整理得到长株潭旅游区品质权数均值表(见表4)。
从表4可以得出,长沙的旅游区的品质水平明显高于湘潭和株洲,古色旅游区的品质水平最高,这与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相呼应;而湘潭的旅游区的品质水平除了绿色旅游区的略低于株洲外,其他都高于株洲。从长株潭整体的品质水平来看,各类旅游区的品质水平均值都处在3~4之间,说明虽然长株潭地区有品质很高的旅游区,但是平均品质水平还有待提高。
将品质权数均值对应与最近邻指数倒数相乘,整理得到质量集聚度(见表5)。
由表5可得知,长株潭地区“红绿古融合”旅游区的质量集聚度大于“红绿融合”“红古融合”旅游区,而单独红色旅游区的质量集聚度低于前3者,说明共生主体越多,其质量集聚度越高。基本遵循该规律的还有湘潭市、宁乡县、长沙县、湘潭县、炎陵县、攸县、醴陵市。其中长沙市区、宁乡县、韶山市、浏阳市的质量集聚度相对较高,能产生较大的质量集聚效应和较强的共生能量,有利于该区域红色旅游共生发展。
3.2空间联系水平
3.2.1连接度分析
β指数、γ指数。首先分析县域之间,得出β=L/P=2.07;γ=L/3(P-2)=0.79,可见,长株潭县域之间的交通网络的连接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然后,将主要的旅游区抽象为节点,旅游区之间的交通线抽象为连线,各行政区域旅游区之间的连接度见下表(见表6)。
由表6可见,长株潭地区旅游区的连接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说明各旅游区之间的连通水平较高,有利于旅游区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但是很多县域旅游区连接度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旅游区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将影响红色旅游共生发展。
3.2.2通达性指数
根据通达性指数T的公式和计算法则,县域之间:G=19,g=12,S=12,X=1,得出T=4.44。该值反映出长株潭交通网络的通达性较好,游客在县域之间的转移较方便,但是与最大值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见表7)。
由表7可得知,长株潭地区旅游区之间的通达性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整理的交通线总观察数来看,省道和县乡公路占多数,高等级的公路较少。这不利于旅游区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对红色旅游共生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故其交通营运能力有待提高。
X轴代表质量集聚度,Y轴代表通达性指数,表5和表7作为数据来源,以质量集聚度均值和通达性指数均值作为XY轴的交点,再根据数据进行描点。将第一象限通达性指数和质量集聚度都较高的区域命名为双优区,通达性指数较高的第二象限称为联系优势区,二者都较低的第三象限为双低区,质量集聚度较高的第四象限称为质量优势区。
由图1可得知,就单独的红色旅游区而言,只有两点分布在共生优势区中,其他3个象限中都有分布且较为分散;“红绿融合”和“红古融合”在4个象限中都有分布,其中“红绿融合”分布在共生优势区及XY轴交点附近的点较多,而“红古融合”较为分散,且分布在双低区的点较多,说明整体而言“红绿融合”较“红古融合”更具有共生优势;“红绿古融合”点的分布较前两者而言更为集中,分布在共生优势区的点比较多,其他点大多在XY轴交点附近,说明其共生优势更为明显。总体而言,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主体越多,其共生优势越为明显。
4结论与贡献
4.1结论
通过对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空间特征值测量方案的改进,对长株潭旅游区的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后,计算了其红色旅游共生多元主体的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得到其空间特征:
(1) 共生发展提升集聚水平。从研究结果来看,红色与绿色、古色多类特色旅游区融合共生的区域,集聚程度相对较高,基本遵循旅游共生主体越多,集中程度越高的规律。
(2) 质量集聚水平反映共生发展优势。质量集聚度受旅游区空间分布和平均品质水平的共同影响,多数情况下,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表现出“红绿古融合”旅游区质量集聚度最大的特点;质量集聚水平越高,其共生发展优势将越明显。
(3) 连接度和通达性影响产业集聚发展。旅游区层面,连接度和通达性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是限制旅游区集聚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因素。
(4) 共生发展优势具有综合性。结合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考察,共生发展主体越多,其共生优势越明显。而旅游区的质量集聚度可以通过旅游区建设来提高,空间距离则可以通过加强旅游区之间的连接度和通达性来缩小,以此促进长株潭红色旅游实现更好的共生发展。
4.2主要贡献与局限
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对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的测算方法进行了改良。在集聚水平测算中,建立旅游区的密度权数和品质权数,用以减小旅游区的规模、影响力不同对集聚水平的贡献不同的影响;在联系水平的测算中,建立了不同限速的交通线的通达性权数,改良了交通线连接度的计算公式,得到了通达性指数,可以作为分析节点之间转移难易程度的指标。运用改良的方案,对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这一多元主体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
多元主体的空间特征研究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本文只是对其描述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还需要更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多元主体空间特征研究添砖加瓦。多元主体空间特征的影响因素、演进机制等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对策建议
5.1突出优势资源打造旅游区主体功能
旅游区不仅包含多个景点,还可能包含红色、绿色、古色、蓝色等多种类型的景点。但是一个旅游区内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的数量和地位不同,在发展过程中,旅游区要关注景点类型优势,突出优势资源打造主体功能,其他类型资源作为有益补充,相得益彰。
5.2加强建设宣传提升旅游区品质水平
质量集聚水平是旅游区空间分布和品质水平的综合体现。由于旅游区地理空间上的不可移动性,旅游区的品质水平成为影响质量集聚度的关键因素。品质水平主要受旅游区地位等级和市场影响力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旅游区建设,提高其等级水平;不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提高其市场影响力,从而提高旅游区的品质水平,进而提高质量集聚度,突出共生发展优势。
5.3注重旅游道路建设便捷旅游交通体系
立体高速交通体系连接了城市和经济发达村镇,但是进入旅游区的公路级别较低,致使旅游区交通网络的连接度和通达性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注重旅游景区与高速立体交通网络连接线的建设,加快旅游道路的提质,就是旅游区联系水平提升的“最后一公里”工程。注重旅游区之间专用快速旅游公路的建设,为受交通条件限制但资源开发潜力大的旅游区提供与其他旅游区共生发展的机会。
5.4促成要素集聚铸造和谐旅游共生关系
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性特点,旅游目的地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旅游服务的配套发展过程,各种现代服务业要素的集中分布,既是旅游产业系统效益形成的方式,也是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从红色旅游的发展要求来看,与区域内和区域周边的各种旅游资源结合发展,形成共生发展态势,既是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发展效益的表现。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交融集聚的特点,形成“红绿古”多元融合态势,拉动“食住行游购娱”全面发展,铸造和谐共生的产业体系。
5.5形成共生发展示范带动相关区域发展
根据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优势,遴选共生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旅游区,优先发展形成示范,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共生集聚,有利于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从长株潭区域的情况来看,可以优先将韶山市、宁乡县、炎陵县建设成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示范区。韶山市外部交通有高速公路、省道等,内部环景区公路也全线开通,交通条件好;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极高,已经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宁乡县应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借助旅游区高质量集聚度的优势,以花明楼刘少奇故居、灰汤温泉、沩山风景名胜区等高知名度旅游区吸引游客,形成示范区效应。炎陵县的旅游区质量集聚度和交通条件较好,以炎帝文化和神农谷绿色旅游资源为特色,形成红绿融合的共生发展示范区。
参考文献:
[1]卞显红,王苏洁.旅游地旅游空间结构的分析及其优化研究——以江苏常州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3540.
[2]陈志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8(11):3541.
[3]冯淑华.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共生演化模式探讨[J].经济地理,2013(11):155162.
[4]丁正山.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集散研究——以南京、苏州、徐州国内旅游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5]方世敏,廖珍杰.长株潭旅游景区群落空间关系及其结构优化[J].经济地理,2009(2):342347.
[6]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1):116126.
[7]黄远水,陈钢华,伍弦.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统计分析[J].经济地理,2010(7):11951199.
[8]毛小岗,宋金平,于伟.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J].经济地理,2011(8):13811386.
[9]王晨.旅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绩溪县城为例[D].安徽: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2.
[10]吴国清.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网络化机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1]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1):99103,108.
[12]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西安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15119.
[13]Christaller W(1964).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The peripheral regionsunderdeveloped countriesrecreation areas[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12(1),95105.
[14]Cornelissen S(2005).Tourism impact,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in the Western Cape province of South Africa[J].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22(2),163185.
[15]Gospodini A(2001).Urban Waterfront Redevelopment in Greek Cities:A Framework for Redesigning Space[J].Cities,18(5),285295.
[16]Zahra A,Ryan C(2007).From chaos to cohesion—Complexity in tourism structures:An analysis of New Zealands reg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8(3),854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