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旭东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为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整体上呈现出高死亡、短寿命的态势。这与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薄等先天劣势有关,也与企业管理模式滞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本文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对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人员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 生命周期理论 管理模式
一、企业生命周期的涵义与内容
如人类一样,企业也有自己的成长发展和生老病死。作为一种组织,企业的生老病死受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管理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通常用生命周期来衡量企业的存续发展时间,所谓生命周期就是企业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国家企业的生命周期都很长,日本和欧洲的企业平均生命周期超过12年,而我国的企业生命周期非常短。据统计,我国大集团企业生命周期在7-8年左右,一般的中小企业仅仅为3-4年,每年全国都有超过15万家的中小企业倒闭,究其原因,管理模式滞后是主要的因素。我们通常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四个阶段。当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都是时刻发展变化着的,因此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并不是严格按照生命周期阶段来进行的,而是动态演变的,例如有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从成长期就直接进行衰退期了;有的企业通过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快速融资等手段,在成熟期又进入了另一个成长期。可见,企业的发展是系统内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实上,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要根据每个阶段的管理要求来进行相应的管理模式调整。
二、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选择
(一)创业期的企业管理
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企业主和企业大部分管理者之间都有着血缘、亲戚关系,企业员工与创业者也大多沾亲带故。这时的中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资产少、利润微薄,而且产品也缺乏知名度,市场认可度不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都差强人意。有很多企业没有挺过创业期就早早夭折了,这时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生存下去,只有产品产销对路、企业获得盈利,才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拓展市场、提高生产能力、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创业期时间过长,不仅投资者会失去信心,而且企业生命力十分脆弱。事实上,尽管家族式企业管理有着各种弊端,但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下,创业者掌握绝对的权利,掌握企业大小事务,可以充分发挥创业者的经验、技术、决心以及人脉资源,可以弥补企业发展初期在制度和文化建设上的不足。而且在家族制管理模式下,企业团队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家合作氛围良好,成员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没有官僚化的作风,非常有利于创业期企业的成长。
(二)成长期的企业管理
中小企业度过了创业期就进入了成长期,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规模迅速扩大,销售收入不断增加,员工数量不断增多,市场份额逐步提高,员工干劲十足,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但这个时期往往也是企业风险的高发期,有的创业者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没有迅速抓住企业成长的黄金期,而是固步自封,沿袭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导致企业没有进入稳定期就迅速衰退;有的创业者则恰恰相反,对企业的发展盲目乐观,进行轻率的投资、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结果企业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小企业应该抓住有利时机,不断优化企业管理模式。一是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小企业要利用其经营灵活、决策迅速的特点,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相对比大企业,中小企业资金少、科技研发人才短缺,无法与大企业相竞争。但中小企业可以在开发一些实用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技术,填补大企业不能满足或者忽视的市场需求。二是重视企业制度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制度是企业长寿的根本保证,中小企业要不断规范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制度体系,提高企业执行力。三是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为了迅速决策,中小企业应该采取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快速抓住有利的市场机会,做出灵活、机动的反应。
(三)成熟期的企业管理
中小企业经过成长期的锻炼,企业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企业利润达到某一程度后就开始进入稳定期,稳定期的中小企业已经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中小企业原有的特色,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的企业还成功上市,企业产权也由原来集中在家族内部向家族外分散。不管是员工数量、企业收入,还是企业资产都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企业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在消费市场上拥有大批重视的消费者。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稳定期的中小企業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受国家政策、竞争对手和市场经济状况的影响更大,企业规模大、员工多、业务复杂,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一旦中小企业管理上出现问题,就会迅速进入衰退期。这时中小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企业发展的稳定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精神风貌、企业理念等的集合体,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对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文化机制建设,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使全体成员在企业里有强烈的归属感和敬业精神,创造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价值,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衰退期的企业管理
进入衰退期的中小企业,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开始倒退,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产品落后、竞争实力差,利润开始缩水,创新能力及激发创新能力的机制也逐渐丧失。管理的官僚化现象已形成为一种常态,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员工与企业离心离德,重要的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者开始离职,各种内部问题层出不穷,没有人关心如何扭转现有的颓势局面。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进入衰退期的中小企业一定会走向没落,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策略就是进行制度创新,“创新”是企业的管理核心,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来打破原有的管理格局,使企业重新积攒起成长的力量。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有利于激发员工创新力的企业制度,分调动企业上下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企业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发展战略要进行重大调整,必要时权衡是否采取联合或并购手段,寻找新的增长机会,并实现现有业务的持续发展。
总之,中小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会出现特定的发展阻碍因素,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使中小企业较好地实现从创业期向成长与成熟期过渡,促进中小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世娟,陈新国.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看我国中小企业夭折现象[J].经济问题,2004,(6).
[2]林喆.浅析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3]李功网.论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中小企业管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钱颜文,孙林岩.论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演进.管理工程学报[J].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