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声乐教学不断多样化,西方后现代教育理念不断被引入。本文就后现代主义声乐教学的内涵、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下高校声乐教学出现的问题、处理措施四个方面加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理念 高校 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是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素质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就新课改的实施情况以及改革进程来看,高效声乐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因此,高校必须着手改革并重新审视声乐教学的发展问题。各个高校的声乐教学要想获得突破性发展,就要在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空间。
一、后现代主义声乐教学的内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知识水平提高,人们的个性多样性得到发展,这种趋势使得一元化社会被打破,传统的社会发展轨道开始动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开始向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多样化的世界来临,后现代主义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并逐渐辐射教育领域。二十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的教育领域引起巨大震动,70年代逐渐渗透于教育领域的教学研究、教育观、教学思想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后现代主义形成多元化、差异教学、开放多元、平等教学等教学理念。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者认为真理是多样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从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转化,从而真理的条件性露出水面,反映出教育教学的层次性与差异性,使得教学从一元向多元转化,促进了教育教学向前发展。后现代主义教学的教学理念反映了变革、创新、多元等,这一趋势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为高校声乐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及拓宽了声乐教学的前景。高校声乐教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围绕发声以及教师教学两方面得到深入发展,朝着无权威化方向发展。
二、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二十世纪2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声乐教学,经过近100年的探索发展,我国各个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表现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的特点,也就是综合型发展特点,换句话说就是以民族唱法为主,但是融入美声唱法的一些技巧,或者以美声唱法为主,融合民族唱法的某些技巧,又或者以美声唱法为主,但是将中国戏曲、民歌的唱腔、吐字方式、演唱技巧等融入其中,使得声乐教学多元化。
声乐教学的门类比较复杂,这就要求声乐教师既尊重教学规律,又要综合考虑声乐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差异性,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声乐学习以及声乐训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且任务繁重的训练过程。但是,我国目前各大高校的声乐教学并不乐观,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要位置,除了声乐唱法训练以及演唱技能训练之外,其它的声乐技能训练几乎为零。另外,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以及训练之下,创造性以及创新性会被扼杀,即便是学生具有较为高超的声乐技能,并不能向声乐领域新的方向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已经阻碍了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以及进步,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之下引入新的教学理念,试用新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三、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下高校声乐教学出现的问题
在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下,高校声乐教学形成了这样的教学观念,认为西方的美声唱法气息符合人的发声规律,打开喉咙的方式也非常科学,久而久之形成对西洋美声唱法的固定看法,一种权威式的美声唱法观念产生,认为只有这种唱法才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否则就会出现发声卡,或者唱腔挤的问题。在日常上课时,教授学生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理论,在训练时,注重的就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训练考评时,遵照的标准同样是权威式的美声唱法。这样做的结果虽然解决了教学中出现的某些技巧问题,例如,所教授高音的处理方式,阻碍了学生对声乐的理解,磨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能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个性、特点。例如,高中阶段,学生对声乐有着这样、那样的看法,唱法不一,但是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最初对声乐的那些看法被磨灭,到了大学毕业,学生都被现有的教学模式禁锢,形成了“规范式”唱法,出现千人一声的尴尬局面。
民族唱法具有很强的多样性,但是在目前的声乐教学中不仅对民族唱法的认识有偏差,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不科学的地方。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对声乐的表达也具有差异,这并不能用一种唱法全部表达出不同民族的民歌。在教学当中,以美声唱法为主,忽视民族唱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我国一些民族的演唱方式并不是非常科学,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不科学的唱腔造就了具有一方特色的民族唱法,如果将这些不科学的唱法规范为科学的声乐唱法,那么歌曲就失去了民族性,失去了民歌的魅力以及民歌本身具有的地区特点。但是在教学当中,常常因为规范声乐唱法,规范用嗓方式使得民族音乐的表达受到制约。例如,内蒙古地区处于高原地带,蒙古民歌在被歌手演唱时,长调拖腔的嗓音偏高,通过各种Vihrato颤音达到马头琴的发音效果。维吾尔族的歌手在演唱民歌,处理音效过程中往往将嗓音靠前或者靠后快速交换处理,表达一种欢快、和谐的音乐氛围。西藏的歌手在演唱一首歌时,会通过喉咙的压力将声音的波动频率增大,表达一种遥远、开阔的音乐效果。声乐教师如果用常规的“科学的”用嗓方式,教授每个学生演唱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那将是声乐教学的灾难。声乐的唱法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及音乐作品的表达内容而变动。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下高校声乐教学处理措施
(一)综合考虑文化与技能。我国各个高校的声乐教育应该借鉴国际音乐的教育教学,打破现代主义所强调的高校声乐教学要用技术解决一切问题的教学思想,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针对教师与学生忽略声乐内涵而重视声乐技巧的问题,改变教学视角,使学生在演唱声乐以及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上都能够得到加强,从里到外认识声乐,而不是一知半解地了解声乐。声乐文化与声乐技能同等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同时兼顾,将二者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不论在声乐理论还是在演唱实践或者对声乐的理解中做到完美。声乐教师应该合理规划课堂,一方面教授声乐技能,一方面向学生介绍声乐的发展史。例如,某一歌曲的文献、人文历史、详细讲解某一艺术作品的美学观,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为。
(二)声乐价值观的培养。近几十年来,我国与世界的接触迅猛增加,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不断碰撞,并日益强化,在声乐教学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声乐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与时俱进,融入主流声乐教育,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声乐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前以西方音乐经典为教学主要内容的范式,使学生对音乐的观念得到更新,为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避免学生在接触其它音乐作品时表现出排斥的心理。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还要认真选取教学内容,只要是有特点、优秀的声乐作品就可以拿来教学,使学生打开对声乐的审视视野,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从而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声乐作品具有敏锐的评判力,形成有差异的认同感。
(三)平等教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当中是平等的,是不同的人群探讨声乐的发展真谛。但是,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是课堂中的主角,从头至尾支配着课堂,学生只能顺从教师的安排,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样学习环境,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探索的动力,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潜能的释放。因此,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通过有效沟通实施教学,例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某一音乐作品时,要先让学生共同探讨这一作品,然后让具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发表意见,将自己的看法与全班同学分享,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
结语
声乐教学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声乐教师要克服种种困难,利用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指导声乐教学顺利进行,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