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马昊楠
著名中药学家翟胜利辩证传统中药现代化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离不开传统中药,但时至今日,西药成了主流,中药的发展却陷入了瓶颈。有人说传统中药的炮制方法和手段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传统中药的煎服方法和质量标准也显落后。因此,中药的现代化是中药发展的头等大事,GMP、GAP、中药成分分析、颗粒剂等西药规范、检测标准等也随之被引入传统中药之中。这些看似科学合理的方法是否有利于中药发展?著名中药专家翟胜利认为,这些做法大有可商榷之处,有些甚至背离了传统中药理念。
记者:翟老师您好,随着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普遍有一种声音认为,中药应该探索出一条现代化道路,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对此,您是如何看待中药现代化发展的?
翟胜利:说起中药现代化发展,不得不从中医、中药的基础理念说起。中医的治病理念源于《周易》,中医吸取了《周易》中的阴阳、五行等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对中医治病理论的认识,中医治病离不开中药,中药即在中医的治病理论下,发展出了“以形补形、阴阳调和”的独到理念。中药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并且在治病救人、抵御疫情等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都离不开中医、中药的理念。
现在所说的中药现代化所指的到底是什么?随着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传统中药领域也相继引入了GMP 等一些西药生产规范和类似西药的化学检测理念和标准,并认为这就是传统中药的现代化之路,但如果仅是单纯的套用西药的理念与标准管理传统中药,并认为这就是传统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我认为大错特错。对于中成药的生产企业,我们可以学习西药进行现代化的生产,但是从中药治病的角度讲,对中药的调配等进行现代化的意义并不大,脱离传统中药理念现代化,反而会破坏中药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从目前来看,照本宣科地学习西药的生产标准及检测方法,以及对传统的中药调配环节进行盲目的现代化,对中药发展的并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在某些环节还违背了中药的传统理念。
记者:如您所说,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不能脱离中药的传统理念,在您看来,目前有哪些中药现代化的手段和途径,是有悖于中药传统的?
翟胜利:从中药调配环节的现代化来看,目前存在很多较为严重的问题,它们不仅没有对传统中药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长此以往,还会给中药行业带来致命打击。
煎药机的使用可以说是中药煎药环节的现代化,它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了大量中药材的浪费,以及对中药汤剂疗效的影响。一口高压锅,一次煎煮十副中药,40 分钟后中药煎煮完成,在这40分钟的煎煮过程中,往往只有外围的中药材被煎煮透彻,能煎出药材原有的“药力”,而中间的药材只是刚刚湿润,根本无法煎出“药力”。如果将同一副中药分别用煎药机和传统药锅(砂锅)煎煮,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由煎药机煎出的药汤颜色发浅,显得清汤寡水,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期的同时,浪费了大量的中药材。此外,煎药机煎煮出的中药并无头煎、二煎之分,背离了传统的煎药模式。中药传统的煎药方式讲究一副一煎,并且一副中药需煎服2 次,即为头煎、二煎。头煎的中药有效成分溶出率约为30%,二煎约为60%,如此患者按先“轻”后“重”的规律服药,更利于病情的康复。而且,如果中医对患者的病情辨证不清开错药方或药剂师调配中药时抓错药,使得患者在服用头煎中药后出现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又或是患者受不了中药汤剂苦涩的味道想更换剂型时,这些情况都可以在服用头煎中药时解决,不必再服用二煎,这些都是煎药机不能体现的。
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药剂型也发生了改变,为了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药衍生出了大量免煎颗粒。然而有些免煎颗粒的制作却违背的传统中药的治病理念。传统中药治病依靠的是药材性味、归经、形、质等,一些免煎颗粒饮片,仅仅将各种药材通过磨粉、提取等手段,加之淀粉等辅料制成,用开水冲服,这些类似“芝麻糊”的免煎颗粒并没有体现出中药君臣佐使、相辅相成的配伍特点。此外,中药有大量的药材需要先经过炮制后才可入药,这些免煎颗粒未必用的是经过炮制的中药材,如此手段制成的免煎颗粒与同传统中药汤剂相比,疗效甚微。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中药中也存在颗粒剂型,但传统中药颗粒,是将各种中药材通过煎煮后,再进行浓缩加工,而并非简单地将各种药材磨粉混合。
此外,目前在中药调配环节中最大的问题是,中药房大量使用中药饮片厂生产的小袋包装的中药材。在我看来,小袋包装的中药材对中药行业的打击是致命的。现在中药房的药师过度依赖小袋包装的中药材,仅依靠包装上的药材名称确定药材种类,包装内的药材是长是短、是黑是白一概不论,长此以往,试问还有几个中药师认识中药饮片原有的模样?身为中药师,连基本的中药材都不认识,这是中药行业莫大的悲哀。
在中药调配过程中,药师通过用手抓药的同时,可以检查药材的品质。药材是一等品还是二等品,是否道地,炮制是否合格等,药师全都能在抓药过程中了解清楚,这些都是小袋包装的药材所无法体现的。此外,小袋包装的药材质量着实令人担忧,未经捣制和久置霉变的药材充斥其中,对中药的疗效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小袋包装的药材之所以出现,是为了保证中药在调配过程中的精准。殊不知,传统中药调配中,精准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传统中药在调配时,按照传统的计量标准,1 市斤为16 两,1 两为10钱,1钱为10分。如今的计量单位是克,如此换算,1 钱便是3.125 克,而如今的医生在开药时,3 钱均算作10 克,这样已然多出了0.625 克。更何况中药与西药有本质不同,中药属于原料药,其煎制过程由患者主导,加之中药独特的治病理念,以整克为单位的小袋包装药材所标榜的精准,实则意义不大。由此看来,小袋包装中药材的盛行,对于中药现代化发展而言,无异于买椟还珠。
记者:与西药相比,传统中药在质量上更看中药材的炮制过程和道地性。如今,由于人们对质量标准的要求日益严格,中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制定了相应的质量及检验标准,您认为这些由西药标准衍生出的中药标准,对于传统中药而言是否适用?
翟胜利:《药典》中对传统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成分含量、检测标准与西药一样,均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中药的治病理念与西药的治病机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药治病依靠的是药材的形、色、气、味,并不像西药依靠某种特定物质的含量。以含人参的中成药为例,《药典》中规定检测人参皂苷的含量,但人参皂苷在人参根茎、叶中均有分布,中药常讲“以形补形”,如要大补元气,就要以人参根茎入药,若以参叶入药,补气效果将大大减弱。再如,乌鸡白凤丸,《药典》规定检测芍药酚的含量,而对其他19 种原料并无要求,如把其他原料换做淀粉,按规定检测仍是乌鸡白凤丸,从此可以看出,《药典》制定的中药标准有些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中药是土里生、土里长的农副产品,并不能因为它们叫药,就与西药划为同类,进而用西药的标准去制定中药的标准。
从2004 年开始,我国对所有的药品制剂和原料药开始实施GMP 认证,所谓中药的GMP 认证,是从现代西药GMP认证中衍生而来的,其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中药GMP 认证要求药厂的生产车间达到特定的洁净程度,但许多中药原料会夹带泥土等杂质,这些中药原料进入生产车间中本身就会对车间造成污染。如此,对车间洁净程度的要求就显得意义不大,反而药厂会针对GMP 标准改造车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许多中药材在传统炮制过程中需要晾晒、干燥,而中药GMP 要求中药材不得露天干燥,使得这些药材只能采用加热烘干的方式进行干燥,但是,一些中药材只有在室外晾晒自然干燥,其品质最好,而加热烘干的方式会对一些中药材药效造成影响。以菊花为例,加热烘干的菊花,其清热解表的效果,远小于在自然条件下晾晒的菊花。
记者:在您看来,中药的现代化之路究竟应该如何走?
翟胜利:人们服用中药最根本的目的是治疗疾病,所谓中药的创新、中药的现代化,首先是要保证中药原有的临床疗效,只有在保证中药临床疗效的前提下,我们才有资格谈中药的现代化。中药流传千年,今时今日,中药不仅是药,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现在,我们首先要继承中药流传千年的传统与精髓,中药的传统得不到继承,现代化终究只是空中楼阁,西药与中药是不同的概念,均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学习西药的东西固然可以,但一定要结合中药自身的特色,切记盲目。我认为,把中药搞成西药化的现代化是最大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