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马昊楠
调查显示:医学院校招生分数居高不下,14.81%的医学生父母或亲属从事医学事业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生因其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职业特点,自古以来在人们心目中都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时至今日,各种客观因素导致医者引以为傲的职业光环正在日渐消逝,甚至,人们不时还会听到“医生力阻子女学医”、“好学生不学医”、“医学院招生陷入困局”等言论。那么究竟有多少医生不支持自己的子女学医,其中的原因又有哪些?医学院的学生对于医生这一职业是如何认识的?他们又是否后悔选择学医?为此,记者对北京市三甲医院共计117位医生及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三所医学院校共计189 位医学生随机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中医生的子女不足两成。
记者对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三所医学院校专业分布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共计189 位医学生随机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8 位医学生的父母或亲属从事的是医学事业,约占受访医学生的14.81%;其中有10 位医学生在报考医学院校时,受到了来自父母或亲属的阻力,约占此部分医学生的35.71%;而在余下的161 位医学生中,有22 位受到了父母或亲属的阻力,约占此部分医学生的13.66%。
通过对189 位医学生的职业认知度调查发现,有171 位医学生认为 “医生治病救人,能体现自身价值”,约占总受访医学生的90.48%;有163 位医学生认为“医生职业规划清晰、只要足够勤奋,会是一份体面的工作”,约占总受访医学生的86.24%;有165 位医学生表示对医生的工作强度、工作环境以及医患关系有所了解,约占总受访医学生的87.30%(此部分数据有交叉)。由此可以看出,医学院的学生对医生有很强的认同感,并且对将来成为医生后要面临的压力也已有所了解。
一位在北大医学部就读的医学生对记者说道:“我不觉得当医生有什么不好,在报考医学院校时,我就已经想清楚了,既然选择学医,我就做好了面对工作强度大的准备。”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认识,该医学生进一步说道:“医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也是一个拼技术的职业,只要我足够努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医生。”另一位医学生则表示:“我高中的同学大多4 年毕业,而我选择学医至少要学习8 年,期间要经历各种考试,但学成之后我可以得到一份很体面的工作,不知会有多少人羡慕呢,我觉得学医值得。”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医学生都给出了类似观点。“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学医,好不容易考上医学院,再苦我都不会放弃的,从我励志当医生起,就做好了随时拿起手术刀的准备。”一位医学生笑着说道。
此外,通过对189 位医学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有39 位医学生对毕业后当医生产生了动摇,约占受访医学生的20.63%。他们表示,医生工作强度大、求学道路艰难已超出最初的想象,如果重新选择,会放弃医学专业。“读完本科后,我身边的同学有的做了医药代表,最初我对他们的做法很不感冒,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面对无休止的考试以及成绩上的压力,我生怕有一天会坚持不住,而且,想想当医生后也要面临‘无休止’的进修,一时间压力倍增。”
通过对医学院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在医学院的学生中,很难见到医生的子女,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通过进一步调查,记者发现医生职业工作强度很大,但基层医生普遍收入微薄;医患关系日渐紧张;医生的工作环境对健康不利等因素使得医生子女在报考医学院校时,受到了来自家庭的阻力。
对117 位医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2 位医生表示不支持自己的子女或亲属在高考时报考医学院校,约占受访医生的52.99%;有21 位医生表示支持子女或亲属在高考时报考医学院校,约占受访医生的17.95%;有34 位医生表示,遵从子女的意愿,约占受访医生的29.06%。
通过对62 位表示不支持自己的子女或亲属在高考时报考医学院校医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约有79.03% 的受访医生认为“医生工作强度大,经常上夜班、‘连轴转’是普遍的工作状态”;约有75.81%的受访医生认为“医生的工作环境比较复杂,属于‘高危’环境”;约有51.61%的受访医生认为“ 医疗环境遭遇严寒,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约有45.16%的受访医生认为“医生晋升压力大,职称晋升淘汰率高,各种进修、考试频繁”;约有43.54%的医生认为“医生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此部分数据有交叉),以上种种,使得这部分医生不支持自己的子女或亲属报考医学院校。
一位主治医师颇为无奈地对记者说道:“医生的作息时间很不固定,有时半夜一个电话,就得起来。我热爱这个职业所以选择成为一名医生,但正因如此,我放弃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一边是家庭,一边是工作,有时候这种选择很难。” “查病房,出门诊,一上午我平均要看四十多位病人,不仅如此,医生值夜班更是家常便饭,等到下班时我早就精疲力竭了。”一位儿科医生对记者说道。
在调查中,很多三甲医院的医生都表示,对高负荷的工作量已经习以为常,“连轴转”是医生的普遍工作状态,但不希望下一代也吃这样的苦。另一位呼吸科的医生则表示:“当医生的辛苦我可以忍受,毕竟当初选择了医生,但医生如今的从业环境实在不好,面对不理解的患者,医生的委屈只有医生自己知道。此外,医生这一职业有一定的危险性,呼吸科医生接触到的疾病中,有很多是有传染性的,这种风险是每个医生都需要面对的。”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医生工作强度大、医患关系紧张以及医生职业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医生在其子女报考医学院校时“横加阻拦”,但全国各大知名医学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常年稳居前列却是不争的事实。以2014 年为例,北大医学部临床医学(8 年制)专业在京招生的最低分数线为671 分;临床医学(5 年制)专业为658 分;基础医学(8 年制)专业为662 分。相应的,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7 年制)为625 分;临床医学(5 年制)为617 分;基础医学(5 年制)为608 分。而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8 年制)的在京最低录取分数线则高达675 分,连北大、清华也屈居其下,同年北京市理科第一批次543 分的提档线更是望尘莫及。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17 位医生中,63 位医生对其子女的学业情况做出了说明。有15 位医生子女已参加工作,其中8 位医生子女为研究生学历,7 位医生子女为本科学历;他们当中就读于一类本科的有9 人,二类本科的有6 人;专业分布为生物、新闻、经济、贸易、计算机、英语、物理、医学。有17 位医生子女正就读于大学,其中,6 位医生子女就读研究生;11 位医生子女就读本科,他们当中就读于一类大学的有8 人;二类大学的有9 人;专业分布为生物、文学、经济、英语、贸易、通信、医学。有19位医生子女就读于高中,其中4 位医生子女就读于市级重点高中,7 位医生子女就读于区级重点高中,8 位医生子女就读于普通高中。12 位医生子女就读于初中,其中3 位医生子女就读于市级重点初中,5 位医生子女就读于区级重点初中,4 位医生子女就读于普通初中。不难看出,这些已参加工作和正在就读大学的医生子女所学的专业,其专业录取分数与医学专业均有不小的差距(医学除外),而对于正在就读初、高中的医生子女,如果报考医学专业,更需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
在首都医科大学,一位老师对记者表示:“目前社会上确实有一些学生不愿学医、医生不愿子女学医的声音,但医学专业仍是不少优秀学子的选择,各医学院校的录取分数也较为稳定。”而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另一位老师则对记者说道:“医学专业一直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专业,其中临床医学更是热门,我没感觉出这几年医学生招生困难,不仅如此,这几年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学习热情都很高。当然,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高也是事实,毕竟是社会高端人才,如果不够优秀是上不了医学院的。”
“我觉得当医生很好,如果有亲戚朋友生病,也可以指得上我。另外,我觉得医生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极高,每一名医生都经过了千挑万选,是尖子中的尖子,选择成为一名医生更能证明我的优秀。”一位医学生如此说道。
面对医生不愿子女学医的这一现象,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某种层面上说,这只是考得上与考不上的问题。”该资深人士表示,一直以来,各大著名医学院招收的均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优秀人才,这点从历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就可看出,不可否认,如今医生的工作压力大,医患关系紧张也会使学生在是否报考医学院校这一问题上产生犹豫,但高考分数不够就无法进入医学院学习,是谁都改变不了的事实,并不是医生当年的学习成绩好,如今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就不会差,过分强调职业原因,而忽略医学院招生的客观事实,显然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