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制作艺术作品实际是一种“创造”

2015-10-12 13:16:20付雪茹
青春岁月 2015年18期
关键词:创造艺术作品眼镜

付雪茹

【摘要】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的制作,而是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本文讨论了作为想象的真正艺术和作为表现的真正艺术,从正面来谈论艺术这个名词正确的说应该属于一些什么种类的东西。

【关键词】艺术作品;创造

一、真正的艺术

根据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关于美学理论的认知,我们可以了解到科林伍德否认艺术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说明现实社会生活,并把主张艺术再现的美学理论斥之为所谓的技巧论。因为再现必然意味着运用手段去达到一个目的,而在科林伍德看来,只能是记忆的而非艺术的特征。在他看来,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的“真正的艺术”,也就是我们这组今天所涉及的主题“作为想象的真正艺术”。作为想象的真正艺术和作为表现的真正艺术,都是从正面来谈论艺术这个名词正确的说应该属于一些什么种类的东西。

假定在真正的艺术(不仅是在名实不符的艺术中,这里的名不符实的艺术是指再现艺术)里有某种够得上艺术称号的东西,又假定艺术不是技艺,艺术作品就不是工业制品,它是有艺术家制作的某种东西。然而这种制作既不是改造一种特定的原料,也不是执行一个预想的计划,也不是发挥手段已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这种制造究竟是什么?

“这种非技术的制作显然不是偶然性的制作,因为艺术作品是不可能凭偶然事件产生的,必定存在某种起控制作用的东西,或者是艺术家之外的某种控制力量,我们可以称之为灵感;或者是不同于艺术家身内的其他东西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作品说到底就是一种生理活动”。

在这里,我想阐述一下关于艺术灵感的内容:对于灵感的表现,古代的艺术理论也有很多的描述,据苏轼《书蒲永升画后》记载,当时的著名画家孙知徽为成都大兹寺作壁画,起先,他“经营度岁,终不肯下笔”,因为灵感没有来,如果勉强下笔,就会成为平庸之作。突然“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写跳蹙(cu)之势,汹汹欲崩屋也。”这里描绘的是孙知徽灵感突如其来涌现的时候,创作欲望不可遏止,艺术构思异常迅疾,忘乎所以奋笔作画的情景。由此可见,灵感常常是突然光临的,即使是富有才华的艺术家也是没有本领让它招之即来,它是出人意外的机遇。南宋诗人戴复古说:“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作不成。”清代诗人袁枚说“千招不来,仓卒忽至。”这些都是自身对于灵感的经验之谈。正如一首《悟道诗》所说:“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到处寻觅,才会终于出现顿悟,春天就在身旁眼前。

这些例子说明艺术家的灵感是没有计划性,预想性性的。灵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你无法预测它是什么时间出现,它是一种瞬间的领悟,平日里思不得其解,要创作一部作品不知从何下手为之寝食难安,然而就在不经意的时候,突然思潮汹涌而来,创作中的难题迎刃而解,作品一气呵成。

回到正题,在上述艺术作品的制作是什么的这些说法的基础上已经建立了几种让人印象深刻的艺术理论。

第一种认为,是某种神灵或至少是某种事物在控制艺术家的活动;第二种认为,支配艺术家创作的力量,虽然一部分出自他本人,尤其是部分出自他的精神,但是这种力量既不自愿也不自觉,他只是在某种精神地窖里暗中自发的起作用,并不取决于艺术家的意志。

以上这些理论的错误之处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在桌子上找不到自己眼镜的人,可以随便发表多少理论来说明眼镜的丢失。眼睛可能被仁慈的神仙摄走以防他工作过度,或者,他可能是在动一本书的时候把眼镜从桌子上拂掉了。但是眼镜碰巧还在她的鼻梁上,那么之前的这些理论就都是早产儿。这些理论都是只想到眼镜不在桌子上的事实,却忽略了眼镜在鼻梁上的事实。其实,我们可以就事实而言,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富与成果的活动,这种活动处于劳动者的控制之下,这种控制没有任何技艺特征,我们通常给他取的名字就是“创造”。

二、制作与创造

在我们问一般都是什么情况适用创造一词之前,我们必须首先防止人们对这个字眼本身的一种最可能的反对。神学家们是用创造一词来描述上帝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他们认为创造一次绝对不能玷污他们的嘴唇和耳朵,他们抗议把艺术的作用抬高到一种圣物的水平,并且把艺术家与上帝等同起来。

创造这种东西,一直不用技巧但仍然是自觉而有意识地制作某种东西。从词源上来讲,creare意指生产或生产后代,我们今天仍然使用复合词Procreate(生殖)。生殖的行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做这件事情不需要凭借任何特种形式的依据。他不需要作为达到任何预想目的的一种手段来进行,他不需要按照任何预想的计划来完成,他也不能依靠赋予某种新形式与任何预先存在的物质来做到。正是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制造了某种骚扰,创造了一种需要或创立了一种社会制度。因此,真正艺术的作品即使不是事先预想好的,没有任何的计划性,但是艺术家是抱着一个认真而负责任的态度在制作的。

为了创造一件艺术品,一个有可能成为艺术家的人,在他身上就必须具有某些未加表现的情感,还必须具有表现他们的必要的努力,而且他们必须处在他们能够创造的环境之中。王夫之是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在他的书中特别提到了:艺术品的制作不是依据用机械画出来的图纸,我们要做这个桌子,或者盖房子,我们有图纸,用机械画出来的,而是依据艺术家在审美活动中创造的意象。它的制作也不是为了让人使用,而是为了让人观赏。因此,只要是真正艺术的作品,他们就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手段制作的,也不是有预想有计划地。

艺术创造的过程,尽管会涉及操作、技巧、工具、物质媒介等等因素,再扩大一点,它还会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等因素,但它的核心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郑板桥的一段话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清·郑板桥《题画》

在这里,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既然不是有计划性的,不是事先艺术家预想好的。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呢,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真实情感的体现。体现不仅只是抒发,并且是一种无意识的、深思的运动,正由于它是那样的一种运动,它才是一种创举运动,它自身就是一种全人类自正在的方式的表现。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的制作,而是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在这里说明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意象的生成统摄着一切,离开意象的生成,来讨论艺术创造的问题,就会不得要领。

【参考文献】

[1] 王夫之, 著. 思问录[M]. 中国古籍出版社, 1950.

猜你喜欢
创造艺术作品眼镜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12-02 23:55:49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眼镜知识知多少
眼镜为什么打了折还那么贵
都是眼镜惹的祸
小学美术教学让学生创造幻想世界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26:01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