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从各个渠道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但是无论日后了解的孝道是什么样的,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还是他小时候看到的家长的做法,这些定会潜入他内心深处,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2012年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细则里,首次提出了学生不得被推荐的标准,其中有一个标准就是“不孝敬父母者不得被推荐”。这一细则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各种争议。虽然“孝敬父母”是一个不可量化的标准,却体现了北京大学招收学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也应该说是底线。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里,“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生养自己的父母,才能处理好与同学、与同事的关系,以至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北京大学把这一点引入招生的标准,我认为是高校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对家庭教育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其实,作为家长,我生孩子并不是为了老有所养,也并不是指望在我将来年老的时候,女儿能为我做多少事。但在骨子里,我还是希望女儿能够尊重我、孝敬我。而且我认为,作为子女,对父母最起码的责任感还是应该有的。只是这样的责任感不会不请自来,孩子也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学习,而且教授这一课程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
女儿小学的时候有一个男同学,因为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耍,我跟男孩的爸爸、妈妈都很熟,也了解到他们家的一些情况。他从小就跟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而姥爷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生病了,生活不能自理。男孩的爸爸妈妈非常孝顺,尤其对姥爷,照顾得无微不至,尽管他们俩的工作都非常忙。白天姥姥在家照顾姥爷,到了晚上,就换男孩的爸爸妈妈来照顾。最让人感动的是男孩的爸爸,他每天晚上都会给老岳父洗澡按摩,老岳父要去哪里,他便用轮椅推着老人到处走。此外,男孩的妈妈经常出差,她一走,照顾老人的任务就落在了男孩的爸爸身上,就这样多少年如一日,在看着爸爸妈妈悉心照顾姥爷的日子里,男孩长大了。2011年高中毕业后,男孩子以非常优秀的成绩,被美国排名非常靠前的杜克大学录取,立志做一名化学家。
我记得,那时候孩子们在一起玩,这个小男孩就显得比别的小男孩稳重、懂事,在妈妈面前,也没有别的小孩子那么矫情。小男孩在家里有时会帮助爸爸妈妈照顾姥爷。令人惊奇的一个现象是,这个孩子从小到大从不顶撞父母,就算在青春期那几年,跟爸爸妈妈的关系说不上亲密,但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凡事总是跟父母商量着处理,这在如今的青少年中是非常少见的。这个孩子的懂事和孝顺,应该跟从小看着父母孝敬姥姥姥爷有很大关系。我想他一定非常孝敬爸爸妈妈。
女儿经常在奶奶来北京看病的时候,对我们全利照顾奶奶而忽略她的行为非常有意见,我们给她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后,她才明白道理,接受了奶奶在家里的事实。这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和她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没有起到孝敬父母的示范作用,而导致孩子自私。
孝敬父母:我们也许时常挂在嘴上,但对小孩子来说却很空洞,看不到大人如何做,单靠听大人讲,他不会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
这让我想到了从小就听老被人讲的一个不孝的故事。有一个男人要用车子把不中用的老母亲送到离村子很远的沟里,想让她自然死去,因为路途坎坷,男人便让儿子帮忙。送到地头后,男人想把车子也扔在那里,儿子不干,非要把车子再拉回去。男人不解,问儿子干嘛非要把车拉回去,儿子说:“日后,你不能干活的时候,我也好用这个车子把你拉到这里来啊!”男人听了儿子的话,羞愧难当,当即又把老母亲拉回家,并孝敬有加,直到老母亲去世。
这个故事说明,父母的榜样力量非常大,我们孝敬父母,孩子才会孝敬我们,否则,就别怨孩子将来长成“白眼狼”了。
有一年暑假,我带女儿回家看望我的父母。我们刚到家我父亲就患了肺炎,喘气喘得非常厉害。村里的医生给他打了几天吊瓶也不见效,后来,我就把父亲带到县医院去看病,并悉心照顾。过后女儿写了一篇日记,非常详细的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并表达了她自己的看法:
从那天开始,妈妈就日日夜夜地陪伴着姥爷、照顾姥爷,实在累得不行了,才让人替她看着姥爷,自己才去休息。姥爷还暂时不能活动,厕所又离得挺远的。妈妈为了姥爷上厕所时方便,就特意给姥爷买了一个像马桶一样的椅子,中间有个洞,洞底下还有个小桶。有了这个椅子,姥爷要上厕所时,只要坐在那个洞上,就可以方便了。姥爷吃饭和喝水的时候,很不方便,所以妈妈就向护士阿姨要了一个打吊瓶时用的管子,把它剪出一小段,姥爷要喝水、喝汤的时候把管子的一头放进水或汤里,姥爷只要在另一头吸就可以了。吃饭的时候,妈妈就一口一口地喂姥爷吃。
总之,妈妈为了让姥爷尽量减少运动,能代姥爷办的就代办,不能代办的就尽量让姥爷减少运动量。为此,我很感动,心想:如果有一天,妈妈或爸爸生病了,我一定会像妈妈照顾姥爷那样关怀备至地照顾他们。
这篇日记后面表决心似的话语看着确实有些稚嫩、有些好笑,但我觉得女儿还是从妈妈的身上看到了孝敬的真实表现,这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要想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孝顺的人,家长只需自己做到孝顺就可以了。孩子会在日常生活中,把父母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逐渐内化成日后自己的行为。
教育专家孙云晓曾在他的微博公开向广大博友征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的建议,我也积极参与,给孙老师提了几条,首条就是家长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我们家长在给孩子做好孝敬父母的示范时,应该注意几点:
第一,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年轻家长,每天临走前和回家后要主动跟父母打招呼,这便是《弟子规》所说的:“出必告,返必面”。自主自立,主动承担家里的家务劳动和财务责任,不做“啃老族”。
第二,如果和父母分居两地,要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让孩子感觉到虽然祖辈不在跟前,但是爸爸妈妈还是关心他们的。节假日有条件就带孩子回去看看。
第三,父母年老时要尽赡养义务,而且要义无反顾地去做。
这一切,看似是作为子女的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在教给他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