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
杜鹃
(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00)
摘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与时俱进,多策并举,应当发挥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主导作用和非政府组织的助推作用,发挥国民教育的主渠道和国家制度的法制保障作用。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政府;非政府组织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42-01
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国家长期形成并被人们认可的基本价值理念,体现着国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是社会意识形态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软实力非常重要。因此,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教育认同。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并提出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新部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到一个新阶段、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和概括,其论述体现了国家的政治理想、社会的价值导向以及公民的行为准则在价值目标上的和谐统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我国目前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要用科学的指导思想、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标准的道德规范来统一我们的思想,凝聚我们的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不但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而且顺应了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不但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而且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三个倡导”对于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对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为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有利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有利于为破解转型期思想困惑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有利于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不但体现在概括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价值观的传播路径上。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多策并举,形成合力,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维度交相辉映,逻辑上实现政治理想为主导、以社会导向为引导、以行为准则为规范的内在统一,从内涵上完成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的价值统一。所以,我们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传播路径,为我们价值观建设所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发挥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主导作用。第一,充分发挥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倡导力。一方面通过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党委宣传部和党报、党刊等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输给民众。一方面发挥党员及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他们不仅要掌握正确的“话语权”,还要超越多元价值观干扰,注重以身作则[3],工作中能做到以人为本、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等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第二,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文化主导力。政府对文化的主导是建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府要秉持以人为本、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愿景,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助推作用。非政府组织借助和利用其自由、 广泛的优势是传播和渗透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我国存在着众多的非政府组织,改革开放以来非政府组织得到了迅猛发展,非政府组织通过自己的行动传递着人道主义、志愿精神和爱国主义,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汶川大地震时,中华红十字协会总会、中华慈善总会及其志愿者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募捐,践行了人道、公正、仁爱等价值理念,塑造了平等、信任、合作的关系,充分体现着爱国主义、乐善好施等民族精神,起到了凝聚民心,促进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三)国民教育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理论灌输和和实践练习相结合,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国民教育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价值观可塑性强,有利于在认同、接受的基础上不断内化为自身的品德素养,从而将其纳为指导和规范其行为的准绳。一方面,依据国民教育不同阶段青少年认知的水平,制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规划和指标,并融入到教材、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育人的全过程。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在教育,其重点在实践。我们只有既要注重课堂上主渠道的灌输教育和各学科中的渗透教育,又要注重日常社会实践活动的濡染、习练等多种路径,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少年的自身思想品德素养,作为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的信仰者、努力的践行者和积极的传播者。
(四)加快完善相关法制,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保障。我国应进一步加强注重利用法治来促进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为使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得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不断地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在十八大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在广泛调研、在实践中继续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会共识,并取得国家法律的支撑。此外,各级人大、政府在制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法规、条例和政策时,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要求,确保法律、法规、政策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防止出现相背离的现象发生,借助其权威以保障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3).
[2][后晋]刘昫.旧唐书•魏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唐志龙.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哲学审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