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 楠
在传承中突破创新“歌剧《星星之火》
——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上演
文/姜 楠
2015年11月4日,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策划,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由沈阳音乐学院出品、演出的大型歌剧“《星星之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继10月31日在沈阳盛京大剧院首演成功后,作为第八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参演剧目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厅上演。随后于11月5日-7日和11月11、12日分别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首都医科大学学术报告厅、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演出了5场,拉开了系列演出的序幕。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让观众大饱耳福,反响强烈,受到一致好评,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歌剧《星星之火》,名字取自毛泽东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大型歌剧,也是第一部以东北抗联以及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歌剧。该剧由我国著名作曲家、东北鲁艺音乐部部长、沈阳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李劫夫等担任作曲,著名剧作家、东北鲁艺戏剧部实验剧团团长、导演侣朋等担任编剧。该剧以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成长和对敌斗争为背景,集中塑造了抗联战士李小凤、老交通员老李头、杨主任、裴大姐等众多英雄群像,生动再现了东北抗日联军为了国家、为了家园,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不屈不挠、悲苦抗战,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奋勇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歌颂了抗联战士、广大人民不畏强暴、誓死抗争的革命精神和星火必定燎原的伟大气魄。歌剧中《穿越密密的青松林》《火啊火》《我是个穷苦小姑娘》等著名唱段,旋律亲切,特别是其中的经典唱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更是以优美的旋律和积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经久不衰,脍炙人口,令观众耳熟能详,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该剧从1950年12月在哈尔滨鲁艺剧场(原大光明影院)首演后至1964年,在全国各地演出300余场,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也对我国歌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年正值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及“九一八事变”84周年,面对沈阳作为东三省的首府重镇,作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作为东北抗联战斗过的地方,沈音人作为鲁艺的传人,作为鲁艺精神的传承者,沈阳音乐学院作为坐落在东北地区的艺术院校,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选择东北抗联这一题材,重新将鲁艺先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重新搬上舞台。可以说,重新创编排演《星星之火》这部经典歌剧作品,沈音人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用歌剧作品来记忆、反映、怀念和歌颂,用音乐推动、触发人的内心,立意鲜明,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此表达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表达对为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做出卓越贡献的英烈们的缅怀,表达我们没有忘记历史,向为新中国艺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鲁艺先辈们致敬,是沈阳音乐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是发扬优秀传统、弘扬经典作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一次实际行动,同时也是践行沈阳音乐学院“根植民族、融入时代、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在教学、创作、演出、艺术实践和管理方面综合实力和艺术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
排演歌剧《星星之火》,是对沈音师生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是一次了解历史,学习抗联精神,向前辈学习的过程,是一次锻炼自我、接受思想教育、激发爱国情怀的机会,更是塑造沈音校风、学风,打造良好校貌的良好契机,提高沈音艺术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北京几所高校的巡演中,演出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他们有机会在校园里欣赏到震撼心灵、艺术性极高的演出,对于普及高雅艺术、提升校园文化具有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传递正能量,也是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次全新尝试,让更多人了解、铭记中华民族惨遭日寇蹂躏的历史,唤醒、激励更多人以史为鉴,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师生们得到思想上的洗礼,其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已超越了作品本身。
为了将歌剧《星星之火》重新搬上舞台,创作团队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既保留了原歌剧的经典唱段和基本故事梗概,又加入了新的创作内容、形式和手法,丰富了人物形象,赋予了该剧新的艺术及时代内涵。在音乐创作上,既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又积极吸收东北民歌曲调精华和音乐元素,散发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在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现代作曲、编配技法,在旋律、和声、配器等方面加强音乐的抒情性、戏剧性和色彩性,情感细腻深情。将经典唱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旋律贯穿全剧,作为全剧重要的音乐线索和音乐主题,并将这一主题以不同形式展开,同时加入新创作的咏叹调、宣叙调、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合唱及交响序曲等音乐形式,给作品注入了新鲜血液,全剧近一半以上的音乐全部或部分改编、创编,音乐唱段全部配置百余人的交响乐队伴奏以及80余人的合唱团,使该剧的音乐内容更加多元化。全新创作编配的《漫山遍野都是什么歌》《梆打三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唱段给观众带来更加歌剧化、音乐化的呈现,特别是运用了现代作曲技法,注意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注重形式、注重音乐的可听性,深受年轻观众青睐。
此次创编排演的歌剧《星星之火》共分四幕,第一幕“被逼上山”,第二幕“寻找游击队”,第三幕“斗争中成长”,第四幕“报仇雪恨”。歌剧在合唱序曲《白山黑水歌》中缓缓拉开帷幕,在苍松雪山的背景下,随着剧情的步步深入,情节的起伏变化,李小凤、老李头、杨主任、裴大姐等人物一一登场,《穿过密密的青松林》《火啊火》《我是个穷苦的小姑娘》等唱段让观众走进白山黑水,走进东北冰天雪地的浓密森林里,走进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共同感受抗联战士们和广大百姓不畏牺牲、誓死抵抗的革命精神和爱祖国、爱家乡的炽热情怀。当老交通员老李头唱起那脍炙人口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时,引起台下观众的共鸣,几乎在场的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许多人眼角闪着泪光。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嘹亮的合唱响起,抗联战士们挥舞红旗,屹立在崇山峻岭中时,音乐气势宏大,合唱激情奔放,乐队气势辉煌,音响雄浑,声部清晰,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将作品推向了最高潮。
歌剧《星星之火》拥有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主创团队。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刘辉教授担任该剧艺术总监,特邀著名戏剧家、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廖向红教授担任该剧总导演,由沈音作曲系主任刘晖教授担任音乐总监,特邀沈音杰出校友、国家一级指挥、中国歌剧舞剧院常任指挥洪侠和美国西北大学指挥博士谢江执棒该剧,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安怡担任导演,由沈音青年教师丁姝杰担任剧本改编,由沈音作曲系教授、作曲家龚荣光担任音乐指导,由沈音作曲系教师及毕业生集体完成音乐创编,特邀莽珊珊、张一龙、何方涛、王天一、李国预、闫锦林等担任该剧的人物造型设计、音响总监、服装设计、摄影、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工作。由空政文工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第五代“江姐”扮演者、沈阳音乐学院优秀毕业生伊鸿远和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沈音民族声乐系讲师李优饰演该剧女主人公李小凤,由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教授和参演过多部歌舞剧的沈音民族声乐系副教授、国家一级演员王志昕饰演该剧男主人公交通员老李头,由沈音师生饰演李老爹、李母、杨主任、裴大姐、孙晶石、黑田等角色。主创团队副组长由著名劫夫研究学者、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魏煌担任,乐队来自沈音·北方青年交响乐团,合唱队来自沈音·北方青年合唱团和沈音·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团。
演员们唱演俱佳,扎实的歌唱基本功,丰富的肢体动作、神态表情和音色变化,将音乐形象和人物性格达成统一,表演丝丝入扣,入木三分,他们用自己全面的艺术素质对角色和作品的完美演绎和诠释,征服了现场观众。主演功底深厚,声音极富穿透力、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交通员老李头的饰演者刘辉院长,作为该剧的艺术总监,除了每天排练、协调歌剧排演的具体工作外,还要处理大量的学院工作事务,体能消耗很大,还要挑战HighC高音。他演唱讲究、细腻,对角色拿捏准确,特别是当他唱起那极具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观众耳熟能详的唱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时,掌声和喝彩声响成一片,他用年轻、圆润饱满的歌声告诉我们:只要怀有理想,只要不断前行,我们的心就不会衰老,正像那挺立在山顶上的松树一样,四季常青。合唱队训练有素,气势磅礴的演唱对剧情发展、铺垫、营造特定气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指挥和乐队细腻而恢弘的演奏,适时地推进了情节,渲染了人物性格,对歌剧中的人物角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承载、呈现了歌剧的意义和价值,真正体现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
剧中舞美、灯光、道具等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如演员的表演、服装与化妆都尽可能地贴近抗联时期的生活原型,与剧情、音乐、表演相结合,并配合LED背景屏幕等多种技术手段,使舞台具有历史感和立体感,将作品完美地展现于舞台之上,简洁精美、合理巧妙。
作为鲁艺传人,沈阳音乐学院建院77年来一直以继承鲁艺传统、弘扬鲁艺精神作为沈音人共同的使命和责任。沈阳音乐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歌剧《星星之火》的复排工作,学院从今年3月初就开始了相关的筹备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主创团队,开始编剧、音乐创作等工作,学院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也紧锣密鼓地投入到相关工作中来,全院师生齐动员,上下联动,上下一种精神、一个声音,咬定青山不放松,孜孜以求,举全院之力、汇全院之才。主创团队的艺术家们和所有的演职人员,牺牲个人的宝贵时间,全身心投入,从寒假到暑假,很多人一天也没有休息,有的假期没结束就早早返回学校。学院多次召开剧组工作推进会。进入排练阶段后,所有演职人员都加班加点,经常排练到深夜。演出期间,演职人员克服气温骤降和连日演出的疲劳、水土不服而导致的感冒发烧等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沈音人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全情投入到排练中,用汗水和行动践行鲁艺精神,展现沈音人良好的精神风貌,用美妙的音乐和真挚的歌声表达对祖国最赤诚的热爱,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沈阳音乐学院在创作和演出歌剧方面的高水平、有特色。
歌剧《星星之火》的呈现,凝聚着主创团队的辛勤与智慧,凝聚着全院师生的心血与努力,饱含着许多艺术家和上级单位的支持、鼓励与帮助,凝聚着社会各界对学院、对这部作品的信任和鼓励。《星星之火》是一部具有革命性、时代性、民族性的作品,是一代人永恒的时代记忆,承载着几代人回忆的经典,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通过沈音人的艺术创作,既保留了原剧所体现的质朴,又赋予了该剧新的时代气息和新的生命力、新的内涵。体现了沈音对鲁艺传统的继承和艺术上的创新,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责任感,充分展现出全院师生拼搏进取、无私忘我的精神面貌、精诚团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民族精神是一面光明的镜子,折射着历史的硝烟,映照着光明的未来。沈音人以坚定的艺术追求不懈努力,用这样一部无愧于鲁艺光荣历史传统的作品,传承经典,突破创新,探寻抗联艰苦足迹,再现抗联精神,歌颂东北抗联,推动民族艺术发展,树起民族精神与鲁艺传统的丰碑,再现沈音人的辉煌。
当然“玉不琢不成器”,一部作品需要 “精加工”,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力争将该剧打造成重点题材、辽宁特色、国家水准的舞台剧目,使其在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更加完美。沈音人吹响了嘹亮的号角,紧跟时代强音,薪火传承,再谱新篇。
(责任编辑 李 浩)